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伯德小姐》與《少年時代》

《伯德小姐》與《少年時代》

外國網站college humor有個傳統,在每年的奧斯卡提名公布後不久,他們便會放出被提名影片的惡搞海報,也算是他們對影片的看法和評價。而今年的惡搞海報中,《伯德小姐》的標題被改成了《girlhood》

在我查了資料之後,得知2015年有一部法國的獨立電影叫做Girlhood,講述的是巴黎貧民區一個黑人少女的經歷。但我乍看到這個海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在2015年奧斯卡同樣收穫多項提名的電影《少年時代》。《伯德小姐》的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本片就像是一部女版的《少年時代》。

《伯德小姐》講述的是生活在美國加州薩克拉門托市的少女克莉絲汀(「伯德小姐」是她因不喜歡父母給她的名字給自己起的)在她高中的最後一年(2002年)所經歷的有關家庭,友誼,和愛情的故事;而《少年時代》則是歷經12年時間拍攝,記錄了一個美國德州男孩梅森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這兩部電影看似沒什麼相同之處,但我在它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共同點:這是兩部不把自己當青春片的青春片。

《伯德小姐》從始至終就沒有什麼固定的故事可言,沒有一條緊密的故事主線,推動著主角去成長或是改變,不過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坐著一個又一個的抉擇,一如我們的人生。而《少年時代》在這方面做得更絕,兩個小時40分鐘的片長主要靠對話推動,幾乎沒有展現很多青春片中呈現的那種刻板的「青春的模樣」,而是在梅森髮型的變化里,在他從第一次拿起相機到唱詩班攝影展的過程中看到他的成長。這兩部電影從未想過去展現一個失真的,經過修飾的「青春」。它們只是記錄者,記錄成長,記錄時間。

我看到的另一個共同之處,在於這兩部電影的劇情都和導演本人的青春有著密切的聯繫,《伯德小姐》中的克莉絲汀在薩克拉門托市的一個天主教會學校上學,而那位與她關係不和的母親是一個護士。這些細節,與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的青春如出一轍;至於《少年時代》的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他和梅森一樣,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他們兩個也都有一個在童年就與母親離婚,但在整個童年中都陪伴他們成長的父親。正是因為他們講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才會讓人感受到一種真實,和打動人的力量。

但即便如此,這兩點都無法解釋為什麼這兩部不按常理出牌的電影會成為經典。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最終在《少年時代》的海報上找到了。

每個人的青春是不一樣的,所以青春片的類型與題材才會如此多樣。能夠以一種平靜的態度去呈現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故事,已然不易。但這個故事如果想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就不能止步於此。想想看,自然不是所有人都在薩克拉門托長大,但幾人沒體會過少年時,那種對家長既理解又排斥的「愛恨交加」?;同理,不是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都不斷輾轉於多個不同的城市,但那種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的孤獨感,不是無數人的心靈共鳴嗎?

我們不是梅森,不是克里斯汀,可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也曾躺在草地上,抬頭看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謝謝你,不曾離開
適合空調房裡穿的毛線拖鞋 鉤法教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