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族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大部分生活在邊疆,許多民族背靠相應的民族國家。比如朝鮮族對應朝鮮,蒙古族對應蒙古國。俄羅斯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都類似,京族和傣族都是中國少數民族,他們卻是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主體民族。雖然語言、風俗和習慣與鄰國主體民族相同,這些少數民族對中國高度認同,自認為是中國人。

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鄰國,主體民族是和族。當然,還有琉球人和阿努伊人,後兩者人數太少,因此日本通常被認為是單一民族國家。

中國沒有日本族(和族)這個民族,是不是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太少,以至於沒有形成一個民族?或日本民族在中國水土不服,不像其他民族那樣歸化成中國人呢?

其實並不是。在中國,日本人和他們後裔並不算少,他們不像其他民族那樣有「少數民族」意識,而是更希望以普通中國人自居。這裡面有血和淚的歷史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開始大規模殖民中國東北,廣田弘毅內閣為此制定了「20年移民百萬」的計劃。這些移民之中,除了軍隊攜帶的親眷,軍政要人、工商界人士,大部分都是日本國內的農民,他們被稱為「開拓團」。日本政府推進如此大規模的移民計劃,顯然是想改變東北的人口結構,永久地站住腳跟。

二戰後期的中國戰場,情勢變化很快。1944年,日本人還在豫湘桂戰場把中國軍隊打得潰敗,偽滿州國也牢牢控制在手裡,「開拓團」的殖民計劃還在推進。可是到第二年,日本兵敗如山倒,數十萬關東軍在蘇聯軍隊攻擊下,迅速瓦解。失去軍隊保護的日本僑民、開拓團民,他們在驚恐中絕望中往祖國奔逃。他們拋棄積累多年的產業,快速向東北港口城市集中,以期能夠乘船回日本。

當時日本在中國有三十多萬僑民。在中國人眼中,他們是依附日本軍隊的侵略者;而在那個時候,他們實際上已是戰爭難民,並且大部分是老弱婦孺。數十萬日本人緊急向沿海撤退,同時又要防止蘇聯軍隊的騷擾。因此,他們晝伏夜行,跋山涉水,其辛苦和危險,今人難以想像。

這些逃難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飢餓傷病的婦孺,相當一部分是兒童和嬰兒。他們的父母為了不使孩子死去,就把孩子送給中國人撫養。一些父母雙亡的遺孤,他們跑不上隊伍,只能被拋棄在途,面臨餓死凍斃的慘境。這些孤兒中,也有很多被中國人收養。

據檔案記載和老人回憶,當時的長春火車站幾乎全是日本人。一位老人回憶,當時等待逃離的日本人躺在地上,「大人也是身上都長鱗,咱瞅著是心難受,外面那蒿子欞上那小墳包,都埋的是小孩。」很多人擠不上火車,只好將孩子沿途扔。能講漢語的,哀求中國老百姓收養自己的孩子。由於日本深入侵略中國,內地很多省份都有來不及撤退、或被拋棄的日本人,他們就這樣默默在中國紮根生活下來。

在收養難民這件事情上,許多偉大的中國人表現出以德報怨的博大胸懷。他們的義舉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芒,這是任何詆毀仇恨的言論都無法抹煞的。

1950年代,日本政府有過兩次調查,二戰結束之際,殘留中國的日本人有兩萬多人。中國和日本還沒建交,想找回遺孤有很大困難。為方便管理,日本政府將殘留未歸的日本人一律宣告為戰時死亡,註銷戶籍。這些日本人失去祖國認可,並且也已加入中國國籍,從法律上說,他們已經是中國人。五六十年代,中國進行民族認定,就沒有把在華日本人視為少數民族。對於這段慘痛的歷史,誰也不想把它拿出來展示,變成自己身上的標籤。

六十年代,部分日本遺孤長大,思親之情日益濃烈。他們的親生父母也沒有放棄尋訪孩子的努力,於是有了「遺孤尋親」的活動。恰逢中日關係轉暖,一些日本個人和團體,他們在中日友好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會到中國尋找「殘留日僑」。

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尋訪日本遺孤成為中日交往的大事情,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徵。當時中國遠比日本貧困,日本遺孤為改善生活,通常都會積極尋親。對當時人而言,具有日本血統似乎並不可恥,反而是人人羨慕,改變命運的機會。我想,這沒有什麼好苛責吧。

「日本遺孤尋親團」的活動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2000年左右。這場歷時數十年的民間活動,見證了中日最友好的一段時期。2000年以後,殘留中國的日本兒童都已步入晚年,而他們在日本的父母親人,基本上也已經去世。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生活大大改善,到日本生活已經沒有那麼大吸引力。遺孤尋親的活動,逐漸減少。

今天,仍會有一些「日本遺孤感恩團」到中國訪問。他們很多已是耄耋老人,回東北祭拜他們的養父母,探視撫育過他們的這片土地;還有一些則是「日本遺孤」的後代,他們對中國人民有很深的情感。下面是2015年一則讀之令人落淚的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7月13日電(記者 馬曉成)由54名日本遺孤組成的「東京日中友好之會感恩團」13日在哈爾濱市方正縣祭拜了中國養父母公墓。

這次來訪的遺孤都是1945年日本侵略軍在倉皇撤退時,遺棄在中國東北地區並被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許多孤兒被遺棄時僅有幾個月大,如今他們都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

走到中國養父母公墓前,許多遺孤都十分激動。

中國歸國者東京日本友好之會理事長池田澄江說:「雖然我的養父母沒有葬在這裡,但所有的中國養父母都是一樣的,看望他們就像看望自己的養父母一樣。」

今年73歲的遺孤中春惠子跪在中國養父母公墓前,眼淚不住地向外流淌。

「我到媽媽家的時候才3歲,弟弟只有7個月,我和弟弟沒有血緣關係,都是從難民收容所里被抱出來的孩子。我的養父母再也沒有要過孩子,他們就把我們當成親生的孩子撫養。他們力所能及地養育我們,把我供到了中師畢業,把我的弟弟送到了大學。我能擁有的一切都是中國人給我的。」中春惠子說。

再次踏上養育過自己的這片土地,遺孤佐藤周二難掩自己的感慨:「對於我們遺孤來說,日本是祖國,中國是我們的故鄉,我們不希望中日兩國再有戰爭,我們這個群體就是戰爭的產物,所以我們希望歷史能夠被客觀看待。」

遺孤前田明美回憶起養父母時,話語中充滿了感激:「我還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儘管生活困難,但是所有好吃的、好用的,養父母都會想著我。我的養母在50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們為了撫養我,沒有享受到生活,卻把生活中能享受到的一切都給了我。」

前田明美表示:「作為遺孤和歷史的見證者,我會讓自己成為溝通中日的橋樑,我也會把戰爭歷史講給身邊的日本人。讓生在日本的年輕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不讓悲劇重演。」

今天,這些日本戰後遺孤以及他們的親屬,已經是維繫中日友好的重要力量。當然,中國還有一些日本遺孤後代,具體有多少人,已經難以確計。

說完歷史,簡要回答下這個問題。中國沒有日本族這個民族,不是因為中國沒有日本人及其他們的後裔。1949年以後,還有很多日本人在中國生活,人數不算少,甚至比一些中國少數民族的人口還要多。由於中日恩怨,他們沒有成「少數民族」的機遇和訴求。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境內真有「日本族」這樣的少數民族,對他們而言,也未必是好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城子 的精彩文章:

法國經濟要騰飛了,只因總統馬克龍做對了這件事!
如何看待spaceX重型獵鷹首射成功?

TAG:菁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