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不同的選擇
主筆/暘政
最近得閑,開始追一部starz台的新劇《相對宇宙》(Counterpart)。儘管是1月剛剛正式開播的新劇,而且今天才更到了第4集,但這部主打科幻和間諜題材的美劇已經初步展現出了潛在的神劇特質。
由名字便可以看出,這部劇描述的是兩個同時存在且相互對應的世界。照理說此類平行宇宙是科幻劇中相當常見的設置,但這部劇的特別之處在於平行宇宙在劇中並非僅是背景點綴,其故事本身講的就是兩個相對世界之間人的交流互動和相互影響。
《爆裂鼓手》中的教練JK Simmons將一人分飾兩角——主人公Howard在兩個世界中的不同分身。從前三集的效果看,這位奧斯卡最佳男配的演技十分精湛,單從眼神中就能輕鬆分辨兩個不同人物。
這類平行宇宙題材的一大看點就是不同的可能性。這部劇中兩個Howard在性格、地位上的截然不同,不僅使見面後的兩人都感到驚詫錯愕,更自然地給故事提供了衝突和張力。
從個人的角度講,平行宇宙的本質是選擇。大概大多數人都設想過,如果自己當初某一時刻去做了或者沒有去做某事,今天可能會有著怎樣不同的結果。固然過去的選擇已無法改變,但我們假想出的其他可能,那些不同的選擇,還是因其不確定性而引人憧憬。
但我們真的有自己的選擇么?
有一種十分自然的想法認為,每個人所做的選擇決定了他一生的走向。在各個面臨不同選擇的關口,不同的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最後也就自然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徑。這種「選擇決定論」的觀點頗有市場。儘管一般人可能不會以為自己的選擇完全決定了人生,但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對生活具有或多或少的掌控,這種掌控表現出來就是「我可以自由選擇」。從本質上來說,選擇恐懼症實際上就是這種觀點的一種外顯表現。
相對的,自然也會有人認為個人做出的選擇其實毫無意義,一個人無論如何選擇都並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人生。而我們大多數人會如此偏好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也只是因為大腦會為你營造出一種「虛假的控制感」,讓你覺得一切盡在掌握。當然,這種觀點相對來說就不受歡迎得多,大概是因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大部分恐怕都自殺了。
回到劇中,男主Howard的人生便至少有兩種看起來相當不同的可能:一個平淡無奇,當了30年的普通職員也沒有得到一次升職;另一個做事果決,獨當一面,是從事情報工作的特工。這種「loser也能成大事」的橋段儘管爛俗,其實觀眾卻相當買賬。
況且,劇中的一些細節似乎表明那位表面上的loser Howard其實並非一無是處,他和另一個Howard的相似恐怕遠多於不同。
這樣劇情的發展便可能形成一個悖論:多年前的不同選擇造就了今天兩個Howard的雲泥之別,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兩個Howard卻變得越來越接近,這又是因為他們的本性其實完全一致。
這類「我們能否改變自己的本性、逃脫宿命論式結局」的話題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因而使劇集主題的深度有所突破。注意到,去年大火的HBO新劇《西部世界》(Westworld)其實也可以解構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即機器人能否逃脫既定程序的約束,自己做出「真正的選擇」。似乎這類稍具哲學色彩的話題正成為美劇的一大熱點。
另外,《相對宇宙》的又一出眾之處在於它對諜戰這一經典題材的另類表現。劇中的兩個相對世界不但同時共存,而且還會相互交流,甚至會互派間諜進行滲透。
實際上,劇中故事發生地點設置在德國柏林,不重要的背景對話都以德語進行,而兩大世界之間的談判看上去就像兩個超級大國在進行較量。這些元素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冷戰期間的美蘇爭霸。
眾所周知,柏林是上世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最前沿。近30年間,一堵柏林牆將德國分為東西德兩部分。如同劇中的兩個世界,這兩部分之間的人員往來被嚴格控制,而西德和東德則各自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在全世界範圍內衝突對抗的縮影。
從這個角度來看,儘管目前劇中還沒有直接涉及意識形態的暗示,或許隨著劇情發展,主題可能與此有所聯繫。
最後掛出評分以供參考。
爛番茄新鮮度100%,IMDb評分8.3,豆瓣8.8。
值得一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