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神秘的大唐屬國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領域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周邊鄰國長期和中國保持著朝貢關係。在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盛唐時代屬國繁多,今天我們來聊聊幾個不太為人熟知的屬國。
以前在學校看歷史教科書歷朝歷代的版圖變遷,最北只畫到貝加爾湖、外興安嶺一線,再往北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就屬於未備註的蠻荒之地。即使是提起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一般想到的也是朝鮮、日本、琉球、越南以及東南亞諸國,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似乎一直都是不被中原王朝重視的地區,不過在唐代這裡卻分布著驅度寐國、流鬼國、夜叉國三個屬國。
夜叉國大體位於今天俄羅斯楚科奇半島,流鬼國位於堪察加半島,驅度寐國則位於堪察加半島以南和外興安嶺以北之間的阿爾丹山原、阿爾丹河一帶。這三國之中和唐朝交流相對較廣的是流鬼國。《新唐書.東夷傳》是這樣記載流鬼國的:流鬼國去京師一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繫於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 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朝貢。授騎都尉。
《新唐書·靺鞨傳》載:黑水西北有思慕部,往北走10天到郡利部,再往東北走10天到窟設部,再往東南走10天就到莫曳皆部即莫曳靺鞨了。終點在流鬼國。這條航線從庫頁島出發後,順著海流趁西北風向東南航行,到擇捉島後則轉向東北而後到堪察加半島南端,全長918海里(1700餘公里),用15天。說明庫頁島的靺鞨族人在唐朝已掌握了鄂霍次克海的逆時針方向的海流規律,開闢了這一條從西北走向東南再轉東北的大弧形航線。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安東都護薛泰請在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以其最大的部落為黑水府,其首領為都督並派遣了內地長史(都督的副職)等官員協助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轄,開元十四年唐朝在這裡設置了黑水都督府。開元十六年賜都督姓李名獻誠,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治所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黑水靺鞨開闢了對堪察加的航線即庫頁島與堪察加半島的鄂霍次克海航線。航線起點在莫曳靺鞨(莫曳皆部)所在的庫頁島。開始了對流鬼國的交往,其民族就是今天勘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族。
公元640年流鬼國國王遣使來朝,唐太宗給使者騎都尉官號。文字記載:北海(鄂霍次克海,唐時又稱少海)之北有流鬼國,距長安萬五千里。貞觀十四年(六四〇年)遣使者余志來長安,唐太宗以余志為騎都尉。
夜叉國又稱泥離國,在貞觀朝以前從未和唐朝接觸過。貞觀十四年三譯而來朝貢,唐朝人從流鬼國朝貢的使者的隨從那裡得知流鬼國北面有個夜叉國,然而這次唐史中僅有的一次朝貢之後再無對夜叉國的記載。
至於驅度寐國在唐代《通典》卷二百(邊防卷)中有如下記載: 「驅度寐,隋時聞焉,在室韋之北。其人甚長而衣短,不索發,皆裹頭。居土窟中。唯有豬,更無諸畜。人輕捷,一跳三丈餘,又能立浮,卧浮,履水沒腰,與陸走不別。數乘大船,至北室韋抄掠。無甲胄,以石為矢鏃。」明朝坤輿萬國圖原圖所註解無大差別。以筆者來看此處要從文獻中的「室韋」(隋朝時)一地望來考察。隋朝後唐朝時前期設有室韋都督府,屬唐羈縻都督俯名,其轄境今在外興安嶺以北。
客觀而言:這三國雖是大唐屬國,但和其他屬國比起來其實和大唐的交集並不多,儘管大唐開闢了通往千島群島和勘察加半島的東北亞絲綢之路航線,不過這條航線既無法和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相提並論,也遠遠不及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嚴寒的氣候制約著這條航線的利用價值。最終驅度寐國、流鬼國、夜叉國這三個位於中華朝貢體系最北邊的屬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他們本身沒有文字明確記載的歷史,而中原王朝對其的記載也僅限於某年某月前來朝貢,之後就甚少提及。
至於這三國消失的原因可能與這一地區的民族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經常遷徙有關。蘇聯學者就指出:「由於天災和瘟疫,某些人家亦常遷往異族住地。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除此之外,氏族內部成員和不同氏族成員的衝突亦是一些家庭遷往異族住地的原因之一。這是該區民族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特點,儘管他們屬於定居居民,由於種種原因某些家庭或某些人卻經常遷往異族住地。」這種頻繁的遷移不僅給從考古文化遺存確認民族造成了障礙,無法準確的了解他們去往何地。
TAG:天天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