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哭笑探報:新加坡,加密之都?

哭笑探報:新加坡,加密之都?

02

13

本期作者:來笑

1976年,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希·馮·哈耶克,看到了國家操縱貨幣的弊端,於當年撰寫了《貨幣的非國家化》,呼籲建立一種競爭性貨幣制度,即允許私人發行貨幣,通過貨幣的自由競爭從而發現最好、最有效的貨幣,在當時引起轟動。

2008年,終於有人將哈耶克的想法付諸實踐,名叫中本聰的日裔美籍工程師提出了比特幣,一種去中心化,不依賴特定貨幣機構發行的全新電子支付貨幣,之後,貨幣的非國家化運動正式掀起,各式各樣的加密貨幣不斷湧現。

然而由於這種貨幣天生的脫離政府監管和控制,引起了各國政府的恐慌,並於其後的數年中進行了無數次絞殺和圍獵。

然而,此時卻有一個國家,承認比特幣交易,並出台了比特幣交易的稅收條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賦予比特幣合法地位的國家,這個國家便是新加坡。

這是區塊鏈共和國系列的第一期,今天,讓爺叔帶你一起看看新加坡在區塊鏈、加密貨幣上的探索和成果。

彈丸之地上的區塊鏈生態

新加坡,真正的彈丸之地:

1、面積714.3平方千米,上海的1/10,北京的1/25;

2、人口約560萬人,比我國一個二線城市人口還少。

然而,這個彈丸之地,卻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更公平、更透明的社會制度,優惠的創業投資政策,以及對新興科技的包容和支持,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從「第三世界」國家快速躋身「第一世界」國家。

如今,在數字資產時代來臨之時,新加坡也成為區塊鏈創業者、投資者的天堂。2017年,國際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去中心化協會(International Decentralized Association of Cryptocurrency and Blockchain)將其列為全球第三的世界加密貨幣之都。

2017年是全球ICO元年,根據ICOWatchlist數據,2017年所有的ICO項目中,有6.10%的項目來自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五,亞洲第一,合計融資額達1.48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其中,新加坡加密貨幣支付平台Tenx項目的8000萬美元的融資,則是位列當年融資金額最大的ICO項目第7位,如下圖所示:

除了區塊鏈項目的井噴,專註於區塊鏈創業公司數量也在不斷上漲,新加坡央行(MAS)的高管Ravi Menon在2017年10月的一次演講中透露,新加坡已經擁有50多家專註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業公司,儼然成了一個區塊鏈的中心。

除了數量和金額上的優勢外,新加坡也從不缺少優質甚至天王級別的項目,基於以太坊基礎設施的去中心化交易所Kyber Networks(KNC),主打萬鏈互聯、跨連通信,志在打通各公鏈之間交流對話機制的Polkadot(DOT),在公募階段「代幣在數秒內即被搶購一空」的要做區塊鏈行業甲骨文的Bluzelle(BLZ),以及近期即將開啟公募的又一百萬級TPS吞吐量、低費用的金融、物聯網公鏈Credits(CS)。而事實上,上述項目的團隊並未來自新加坡,甚至都沒有本土新加坡人士。

政府:新興業態的瞭望者

促成新加坡成為一個冉冉升起的區塊鏈中心,政府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正是新加坡政府在各方面的努力,才鑄就了新加坡區塊鏈生態的今天:

1、明確政策風向

2014年11月,新加坡正式推出「智慧國家」計劃,希望在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利用新興技術打造更好的生活社區和智能化運作的國家,間接肯定了區塊鏈技術的地位,並於之後促成了IBM於新加坡設立區塊鏈創新中心,以及亞洲首個專註區塊鏈的卓越中心R3亞洲實驗室落地新加坡等事宜。

2、親自試水區塊鏈

如果上述只是新加坡政府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鼓勵與支持,那麼新加坡央行(MAS)推出的「Ubin項目」則是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政府深度嘗試區塊鏈、加密貨幣,該項目希望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實時結算系統,類似一個聯盟鏈,並憑藉三個階段的計劃,實現央行、銀行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連接的壯舉,而後進行全球推廣合作:

(1)第一階段——新加坡元(SGD)的數字化

具體操作上,促使銀行加入央行新的電子支付系統(MEPS+),在該新的電子支付系統下,每家銀行擁有一個隔夜賬戶(叫Current Account),用於存儲準備金,而超額的準備金,則會在每天早晨由系統自動轉至銀行間賬戶(叫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若銀行A希望對這部分超額準備金進行使用,例如像向央行發出指令後,央行會將銀行間賬戶餘額劃至銀行A的區塊鏈賬戶(Blockchain Account),並以此部分貨幣為抵押物,向銀行A發行承載智能合約的數字貨幣DR(Depository Receipts),之後銀行A以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向銀行B進行支付或拆借。具體示意圖如下:

(2)第二階段——銀行間流動性僵局解決方案

先假設有三個銀行分別是銀行1(現金儲備5萬元),銀行2(現金儲備10萬元)和銀行3(現金儲備2萬元)。銀行1需要給銀行2轉賬10萬,但自己只有5萬,銀行2需要給銀行3轉13萬,銀行3需要給銀行1轉5萬,以上交易因為自己賬戶上錢不夠而沒法完成。此時便形成了流動性僵局

那麼這個時候區塊鏈技術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經過第一階段,每一個銀行已經有了自己的區塊鏈錢包,由於央行數字貨幣承載了智能合約,每一筆轉賬都會形成一個哈希,去中心化的實時結算系統會通過全局視圖來找到凈和:資金的總流動只需要銀行1和銀行2分別轉給銀行3即可,具體示意圖如下:

(3)第三階段——跨境支付、貨銀對付等解決方案

目前,Ubin計劃還處在第二階段,但新加坡央行已經提出了「Ubin項目」項目的後續規劃,即在嘗試法定貨幣數字化、解決銀行間大額轉賬流動性問題後逐步關注貨銀對付制度(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貨幣支付機制)、跨境支付以及貨幣政策調節機制等。而一旦該計劃成功落地實現,將是全球範圍內央行數字貨幣的完美範本,極具示範意義。

3、對ICO進行立法,提出沙盒監管

2017年是ICO元年,代幣融資的形式對傳統的PE/VC融資模式形成了極大的衝擊,儘管各國政府都在考慮如何規範ICO,新加坡政府卻率先做出表率,於當年出台了《數字代幣發行指引》),對新加坡金融法律涉及數字貨幣、區塊鏈行業時的一些問題進行澄清,核心在於如下四點:

(1)只監管構成「資本市場產品」的代幣

新加坡央行將ICO發售的代幣分成兩種,一種為「資本市場產品代幣(Capital Markets Products Token)」,包括股權性質、債權性質以及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單位份額等;一種為「功能性產品代幣(Utility Tokens)」

各公司允許自由發行功能性產品代幣,不受新加坡央行管制,但仍需遵循一般反洗錢要求,若代幣涉及資本市場產品,公司選擇進行ICO時,則必須提供正式的發行說明書(prospectus),類似IPO招股說明書,然而若:小額發行(12個月內不超過5百萬新加坡元);私募(12個月內向不超過50個投資人募集);僅向機構投資者發行;僅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則依舊可以豁免上述要求。

對於資本市場產品代幣和功能性產品代幣的分類,指引中也用了較為生動形象的例子予以說明:公司A計劃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算力分享和出租的平台,同時發行了僅能用於使用該算力平台服務、支付算力租金的數字代幣以進行籌資,這種代幣屬於功能性產品代幣,不受監管;公司B計劃建設一個購物中心,為進行籌資,向包括新加坡公民在內的公眾發行了代表自身股份的數字代幣,則這種代幣屬於資本市場產品代幣,受到監管。

事實上,按照指引的界定範圍,大部分的代幣實際都不屬於資本市場產品代幣,僅有少部分例如交易所代幣,涉及交易所平台利潤回購、上幣投票權等含有股權性質的代幣,可被納入這一範疇,其餘的仍較為模糊,未來有待明確。

(2)從事資本市場產品代幣相關業務的資質

指引同時對從事資本市場產品代幣相關業務的主體所需獲取的資質進行了明確。指引指出,從事資本市場產品代幣相關業務的主體主要包括:

代幣發行主體,即公司、個體或基金會等;

為代幣發行提供顧問服務的主體,投資諮詢公司等;

提供代幣交易的主體,主要為交易所;

指引對於上述主體,都要求取得相關資本市場服務牌照,即需新加坡央行MAS的批准,這也就意味著,現有的交易所平台都必須審查其掛牌的代幣,只要不屬於資本市場產品代幣,仍可以自由經營,反之,則需要獲准。

(3)跨境監管、治外法權問題

考慮到數字貨幣業務的跨國性,指引也對從事代幣業務的主體可能存在的「出海」等潛在規避監管的行為作了明確約束,具體來說,即便提供代幣服務相關主體位於海外,只要相關服務對象包含新加坡本國公民,則就會被視為提供了相關服務,若再涉及資本市場產品代幣,即受新加坡法律監管。

這一點,對交易所平台類主體干係甚大,但也並不特殊,全球範圍內大部分國家也均有類似的原則,各個交易所停止中國IP訪問、各類ICO項目禁止中國公民參與,均是依照了如此的治外法權原則。

(4)沙盒監管計劃

最後,即便對於構成資本市場類產品的代幣,有諸多的限制,然而新加坡央行MAS仍在這份指引中,留下了一個口子,即開放沙盒監管計劃的申請通道:即若代幣項目涉及資本市場類產品,仍舊可申請進入MAS的監管沙盒以進行試驗性運營。一旦MAS批准申請,則會按具體情況放鬆相應的法律和監管要求。

數字時代:新國家勢力的崛起?

毫無疑問,新加坡政府在擁抱創新技術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種All in下注式的豪賭,更是需要勇氣的。然而小國,因為「船小」好調頭,卻也往往是最合適最先嘗試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很多顛覆式的創新,均起源於初創公司。

這不禁讓爺叔想起歐洲另外一個小國,愛沙尼亞,同樣的彈丸之地,同樣的資源匱乏,卻成為世界上電子化程度最高的國度,該國銀行交易的99.6%就已全部通過電子銀行服務完成,96%的公民通過網路進行納稅申報,甚至連議會選舉這樣的大型活動也使用網路投票,文明程度令人咋舌。

而該國於2014年10月推出的「電子公民」計劃,目前也已接納3000名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公民,包括安倍晉三、默克爾,均是該計劃的成員之一,一個數字共和國呼之欲出!(只需要100歐元,即可申請,傳送通道:https://apply.gov.ee/)

那麼,究竟未來會不會有一個完全無邊界、僅存在於雲端的數字國家出現,或者一個完全智能化運作的國度誕生?在地緣上不佔優勢的小國,可能在這個時代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崛起之路,實現彎道超車嗎?

爺叔強烈感覺到,問題答案揭曉之日,越來越近了。

互聯網搭建了一張信息流通網路,使得信息無摩擦、全球化流通成為可能,然而這張網更多承載的僅僅只是信息的流通,其背後的資產、價值的流轉,仍舊需要依賴中心化的公司其搭建的相關設施來實現;而區塊鏈的出現,則使我們看到了構建一張去中心化的價值交換網路的曙光,所有的資產都可以被搬上鏈,通過智能合約運行,真正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正慢慢來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個「祥和」的夜晚,比老馬的眼淚更讓人感動
你敢和生活說不嗎?-《神秘巨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