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麼便宜的一味葯卻有奇效,很多人不知道

這麼便宜的一味葯卻有奇效,很多人不知道

淺談葯賤效佳之「豨薟草」

作者/張學文

豨薟草是價廉易得的祛風濕葯。首載於唐代《新修本草》,謂其「味苦,寒,有小毒」,「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

迄至宋代《本草圖經》,首次記載其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顯指出其具有祛風濕,補肝腎之功。

明代蘭藏庵的《滇南本草》進一步明確指出其「治諸風,風濕症,內無六經形症,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白癜風,鬚眉脫落。」

從其所列癥狀者,至少在明代又發現其具有治風中脈絡的功能了。我們臨床應用豨薟草多年,對於前人所說的「有小毒」一語,不敢苟同。

豨薟草雖屬苦寒之品,但藥力比較平和,臨床多用至每劑30g,亦未見其有何毒副作用。

另外《本草圖經》謂其「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也應正確理解。

豨薟草古人有生熟兩種用法。

生用則苦寒之性較強,主要用於癰腫瘡毒,濕疹瘙癢,內服外洗皆可。

若加黃酒蒸制,則苦寒之性降,而溫通之性加強,故可用於風濕痹證。其代表方劑如豨薟丸、豨桐丸。

但目前藥房所供者,大多屬生品,而用於治療癰腫瘡毒者較好,為加強治療肝腎虛損,痹證等的療效,應讓患者自己加黃酒蒸製為佳。

《本草正義》說:「豨薟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訓,而通利機關,和調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葯中之良品也」。這真是對豨薟草之真知灼見之語。

豨薟草之臨床應用主要有:

1

用於高血壓病

豨薟草之浸液業已證實有降血壓作用,對於高血壓病人有四肢麻木,腰膝無力者尤宜。

我們臨床常配伍川牛膝、天麻、草決明、地龍、菊花及生龍骨、生牡蠣等同用,劑量一般用30g左右,似有較好的改善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的作用。

由於其性苦寒,對有肝陽上亢挾瘀熱者也甚相宜。

2

用於中風

豨薟草之用於中風,古人早有認識。

臨床體會主要用於風中經絡、肢體麻木、癱瘓、口眼歪斜等屬氣虛血瘀型病人,常加入到補陽還五湯中應用,並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較好作用。

豨薟草因有祛血中風濕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暢經絡作用,故缺血性中風用之甚當。

朱良春氏也認為「考之於古,驗之於今,豨薟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3

用於風濕痹證

實驗也證實,豨薟草與臭梧桐組成的豨薟丸對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抗炎作用。

因此,臨床常用於治療四肢風濕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靈仙、秦艽、桑枝、桂枝、川芎、當歸、乳香、沒藥等。

對虛寒性的風濕痹痛一定要用黃酒蒸制,以改變其苦寒之性,加強溫通之力。

4

對於白癜風

我們臨床常配合祛風和血等品辨證的內服和外用亦取得一定療效。至於豨薟草之其他功用,因用之不多,不敢妄加議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最值得發掘的30個DJ和製作人 Part.2
當我在懷念十八歲時,我在懷念什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