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子解脫修行次第

佛子解脫修行次第

佛子行三十七頌淺釋

07

佛子陀美 仁波切 著

尼瑪加燦 仁波切 講授

正文講解

(六)依止具德上師

投拜善師能消罪,功德可比上弦月,

珍視上師勝自身,此便即為佛子行。

修持佛法的修行者,欲了生死,成佛道,度眾生,如理依止善知識至關重要。《菩薩藏經》云:「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辨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之意,即指上師善知識。《普賢上師言教》中云:「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宣說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歷史。」如此說明唯要依止具德的上師學修佛法。

為什麼說修持佛法必須依止上師善知識呢?方今末世,五濁正熾,外有邪行,邪緣引誘,苦樂顛倒,真偽難辨;內有無明障覆,煩惱頻生,貪濃嗔重,痴迷妄執,造業累累。如此每一種歧途,皆需上師善知識,以正法沐浴,慧光明照,除暗消迷,時時教誡方可避免,故說「投拜善師能消罪。」而菩提道上的每一步,每一分善根的增長,皆需上師善知識攝受、指點、護持、培養造就。善知識,乃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有緣得遇具格善知識,有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以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養,便能於菩提道上步步深入,直至究竟成就。故說:「功德可比上弦月」。總之,因依止上師善知識,能使我們罪業消除,功德還會漸漸地增長。

應如何依止上師善知識呢?《華嚴經》中云:「以九種心親近承事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九心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鐵圍山心、如僕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船心。1、如孝子心,《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云:「弟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捨棄自己的想法,唯一隨順善知識的意樂而行。」捨棄自己的自由,把一切行為的權力都交給上師,隨順上師安排的善心,謂如孝子心。2、如金剛心,任誰也無法破離弟子對上師親近、恭敬之情,而能堅定不變的心,謂如金剛心。3、如大地心,對上師交付的一切事業,都要無條件的承擔、完成,而無怨言,謂如大地心。4、如鐵圍山心,無論生起任何苦惱,對上師的敬心都不能動搖,謂如鐵圍山心。5、如僕使心,如同僕人一樣,無論做任何低賤污穢的事,只要上師安排,都沒有任何猶豫和羞恥,而能以欣喜去做,謂如僕使心。6、如除穢人心,斷除一切慢意,在上師面前永遠身處卑下的心,身心調柔,絕不應有傲慢的行為,謂如除穢人心。7、如乘心,「乘」者乘載之意,對上師交辦的任何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要歡喜之心去做,謂如乘心。8、如犬心,即忠實的愛犬無論其主人如何打罵,都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此比喻弟子與上師之間,當上師對弟子毀罵、責罰時,對上師不會生起絲毫忿恨心,謂如犬心。9、如船心,對上師交付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往來奔走,也絲毫不生疲厭,如似渡船往來不倦,謂如船心。讀過《密勒日巴傳》者可知,尊者在投師馬爾巴尊者過程中,是「九心」具足,才得到真傳。未讀過的最好閱讀閱讀,從中了知尊者是怎樣做到「九心」具足的。總之,不論遇逆順諸緣,其「九心」不變。為什麼這樣呢?世俗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世俗之師只不過授以工巧而已,上師善知識傳授的卻是生死大事,解脫之道,理當勝過生父,怎可忘懷。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亦有「莫忘恩重善知識」,「恆念傳戒之上師」等自勉教言,何況我等。如月亮從月初到月中漸漸地圓滿增長一樣,珍視上師要勝過自己的生命,上師是我們法身慧命之父母。因為我們在六道輪迴中受痛苦,不知如何出離,而上師指導我們如何修行佛法出離輪迴,解脫生死之苦,所以,珍視上師要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修持密法的弟子必須對上師有信心,沒有信心生不起恭敬心,是無法得到上師的加持與護念的,在修法上也得不到功德利益。由此說明依止具德上師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佛弟子所應行的行為。

密宗在建立師徒關係上較慎重,在通常情況下選擇依止上師時,上師與弟子之間相互了解觀察需要三年時間。上師觀察弟子是否真正的發菩提心,是應出家還是在家修持佛法。而弟子也要觀察上師是否是具足法相上師,是否通達經論並有修行經驗,是否可以傳授弟子佛法,能否指導弟子修持佛法。經觀察確立師徒關係後,弟子依止上師修行時,對上師要有信心、恭敬心,視上師如佛一樣,這樣才能得到上師的加持,修法進步會很快,成就功德也大。做為弟子要聽從上師的教誨,不可違逆上師的教導,也不可以說上師的過失,若誹謗或捨棄上師,罪孽是很重的,那將會墮入金剛地獄受苦。眾生怙主四臂觀音

(七)皈依三寶

世神身陷輪迴獄,自身不保怎渡人,

孰能護估不負眾,皈依三寶佛子行。

學佛之人自從皈依佛法僧三寶起,為真正入佛教之門。那些世間的神仙、天神、地神、護法神又是什麼狐仙、黃仙等等,或許有些神通,給信眾一點暫時幫助和利益,讓你在事業上得些利益,給人們治點小病等,但決不可以他們作為皈依處,因為他們自己尚未斷除我執。他自身還在煩惱的牢獄中,還未脫離三界,仍在輪迴苦海中漂泊不停,就似困在監獄裡的囚犯,自顧不暇,無論有多大的神通,都是無法度眾生的。因為其自身的煩惱生死未了,自身都難保,又如何去救度眾生。他們不僅不能度眾生,到一定的時候,還會傷害人,使信眾的身心受到傷害,有的是造成身體虛弱多病,精神晃忽,萎靡不振,整日在昏昏沉沉中煎熬。我見有些人,自皈依三寶後,離開了他們的控制,不僅身體漸漸的好起來,其精神也一變常態,一心精進修法。如此說明,這些神靈無法護佑眾生,更不能解決眾生輪迴的痛苦,因此世間的神靈不是皈依之處。唯有佛法僧才是真正的皈依處,三寶功德無有欺騙,也唯有三寶能救度眾生出離苦海。因此皈依三寶為修持大乘佛法的佛弟子所應行的行為。

所謂三寶有幾種不同的解釋:可分為外、內、密、深密不同的皈依之境。一者,平時大家了解的為相三寶,屬外皈依即共同乘皈依,其三寶皈依境為佛法僧。佛為佛寶,法為法寶,僧為僧寶。佛寶: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一切佛,及各種材質的佛像、畫像等可稱為佛。而十方三世應化弘法的佛,如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與在色究竟天弘法的報身佛一樣,皆為世俗佛寶。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雖然相好,但還不是真正的佛寶。佛寶指本體佛性,包括本體空性和智慧光明也有稱為如來藏。法寶: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證二法並領悟其內涵即是法寶,顯然是一種境界和證悟功德。僧寶:剃頭髮穿袈裟出家僧人,四人以上者或是見性以上的人(出家在家人皆可)為僧寶,如證羅漢果位或登地菩薩。證悟佛法,心地清凈可稱為僧寶。

二是內皈依即不共,密乘所說的三寶:是指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為真正的三寶。此皈依以上師為首,是因為視上師一身總集佛法僧三寶的體性。在教證上,《五次第論》中說:「此即自然佛,唯一大本尊,盡賜諸竅訣,金剛師勝佛」。在理證上,上師的意是大智慧(法身),上師的現象顯現身體,傳出聲音、心現動念(是色身),法身的現象是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這二者不可分割,無二無別就是金剛持。

既依止上師修持密法,法有多種傳承,每個傳承又有多位佛、金剛、菩薩,以哪一位聖尊作為自己修持的對象,此對象即是自己的本尊,成就事業的是空行。由上述即是根本上師、根本本尊及根本空行,總稱三根本。

所謂「根本」,學密法可依多位上師,但根本上師只有一位,本尊、空行也只是一尊。是故「三根本」實為學密修行人終身所依。

其三,密金剛藏皈依:即是脈、風、明點,脈清凈而現化身,風清凈乃為報身,明點清凈現法身。

其四,深密究竟實相皈依,為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

我們修五加行時,皈依偈頌要念十萬遍,念頌過程要觀想皈依境,並要了知皈依偈頌的真正意義。

密法,秘密性的修法,上師是非常重要的。上師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是三寶總集之本體。如果對上師及法不恭敬或沒有信心,是不可以傳授的。對上師一定要具有信心、恭敬心,真正為自利利他而修行,才可以傳授其佛法。

無論是顯宗或是密宗皈依三寶前,先要弄清楚為什麼皈依;皈依的分類有三種:因畏懼三惡道苦而皈依,這是下士道的皈依;因了知只要在六道輪迴中都不能離痛苦的本性,為脫離輪迴而皈依,是為中士道皈依;為度眾生脫離輪迴,將他們都置於正等覺之果位而皈依為上士道之皈依。看看自己是哪種皈依,是為了獲得人天安樂,還是為了擺脫輪迴的痛苦自我解脫;是不忍他人在輪迴中受苦起悲憫心而皈依,還是了解三寶的功德之後,再發心皈依。不要既不知三寶的功德,也不了解上師,而盲目性地隨他人皈依而皈依。也不要見一位上師就皈依一位上師。既使皈依的上師很多,如果沒有明確為什麼發心皈依,也是得不到皈依戒體的。

皈依三寶之功德利益,其包括暫時的功德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利益。今生今世能救離病魔、饑荒的威脅等八大災難和十六難,得到增上生,決定勝的一切安樂,此是暫時的功德利益。皈依的究竟利益,皈依佛陀將獲得佛果;皈依法轉三次法輪;皈依僧,能成為本師調柔(直接得勝義加持)。總之歸納為,皈依後有八種利益,一是進入佛門,二是不墮惡趣,三是人和非人不能違害,四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五是無勞成就現前、究竟利益,六是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七是順易累積廣大福德,八是疾速成佛。所以皈依很關鍵。

皈依後應如何做呢?如法皈依,僅是登堂入室,皈依三寶後,對三寶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信心分三種,清凈信,欲樂信和勝解信。對三寶信心的大小與得到上師三寶加持的大小是等量的。如果根本沒有信心和恭敬心,那麼,不可能得到上師三寶的悲憫與加持。沒有信心的人,如燒焦的種子一樣,雖然也播種在地里,但是無法發芽生長。所以寧捨身命也不捨棄三寶,信心要堅固不變,不懷疑三寶的功德。

在信心具足的前提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親近善士,是對佛寶親近承事正行的隨順行;聽聞佛法與如理作意,是對法寶的瑜伽方便隨順行;法隨法行,是對僧寶共受財法正行的隨順行。皈依之目的,是為了解脫惡趣、生死,此目的並非無因無緣而成辦,必須通過如理修行逐漸除罪過、樹功德才可達到,是故應了知應行、應遮之處。還要了知皈依之學處,皈依佛後,不能頂禮世間天神。對一切佛像都應想成真正的佛恭敬供養。皈依法後不應傷害有情,對一字的佛經也應敬之如真正的法寶想。皈依僧後不可與外道交往,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也應生起真實僧寶之想。

阿底峽尊者於《道炬論》中指出六條共同學處:一、隨念三寶功德;二、隨念大恩而恆勤供養;三、隨念悲故,將有情如理如法地安立在皈依中;四、隨做何事,有何所需,皆當供養、啟白三寶;五、由知勝利而晝夜勤修皈依;六、堅守不舍三寶。總之,皈依之路,只能進取,不能退卻,對此必須有恆心。皈依後要好好修行,聽上師的言教,並經常祈禱,一切都依賴上師三寶,剎那也不離上師三寶。卧有身,身有心,心要平,此三種為修行人所要具備的。如在持念諸佛菩薩心咒時,心要平靜專一持念。若專一持念一句心咒,比散心持念一個月心咒的功德還大。如果一邊持咒一邊妄念紛飛,這樣修行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若修行時不具備此三種,則修法不易成就。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佛子陀美仁波切

文:堪布尼瑪加燦 編輯:白瑪延畔&丹增尼瑪

佐欽布瑪林閉關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瑪明燈 的精彩文章:

TAG:布瑪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