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中的哲學》

《生活中的哲學》

這幾天讀了本哲學通俗讀物,覺得挺有意思,也能給人以思考,在此分享給諸位。是的,即便讀哲學、心理學專業的人都開始寫代碼了,還是有必要了解下哲學的。

(2017年春節期間的武康大樓)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句話把生活和哲學的關係,做了最精鍊的概括。

愛比克泰德的堅忍哲學

愛比克泰德一生下來就是個奴隸,沒什麼自由,有記錄顯示,愛比克泰德年輕時曾遭受到主人的毆打,造成終身腿部殘疾。

愛比克泰德認為,不管外部環境多麼惡劣,也不管惡勢力如何加害於你,你只要保持內心的理性,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最大程度減少外界的傷害。

愛比克泰德的著作中有這樣的句子,「有些事情取決於你,有些則不然」。我們應該區分哪些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哪些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東西。

那麼哪些是我們不可控的東西呢?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財產、我們的名聲、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我們的老闆、天氣、經濟、過去、未來,以及我們必將死去這一事實。

那麼我們可以掌控的是什麼呢?只有一個,我們的信念。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我們心中的信念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每天的煩惱、糾結來自於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想掌控我們和改變那些無法掌控的東西。王小波就曾說過,我們的憤怒,來自於自己的無能。

比如說,我們一般人都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你買了一件新衣服、一輛新車,第一個念頭就是讓別人來看看。別人可能會誇你,可能狠誇一番,也可能毫無反應,你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而開心,當然對方的反應可能也會讓你變得失落。你沒法決定對方心裡怎麼想,對方表面上誇你,說不定心裡狠狠把你鄙視了一番。

對方心裡的想法,你是沒法控制的。那我們可以控制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得知對方對我們看法後的反應。失落或者開心,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

愛比克泰德和他所代表的斯多葛學派,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在心理諮詢方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流派,叫認知行為療法。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呢? 拿ABC模式舉個例子。A,是指客觀發生的某件事情,B,指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C,指這件事情造成的結果。常見的錯誤思維是,人們一看到發生了A,就立馬聯想到了C。其實不是這樣,A與C之間還有B,也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你的信念。有什麼樣的C出現,很可能不是取決於A,而是取決於B。

所以認知療法就是幫助人們調整自己內心的想法,改變對客觀事件的不合理主觀看法,建立更加合理、理性的信念。

在生活中,我們很可能會遇到一些非常糟糕的事情。例如在情人節這天分手、親人的去世或者失業。你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是如果能夠理性面對,也可以把這種影響減到最低。親人的去世,你可以把死亡看成一個宇宙中自然更替的過程,畢竟凡人皆有一死,自己有一天也是要死的。失業?那家糟透了的公司,早該離開了不是么,下一家公司可能更適合我。

根據積極心理學研究,雖然重大負面事件會讓我們個人的幸福感在短期內造成劇烈的下滑,但是過了大約半年之後,幸福感又會慢慢恢復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覺得極其糟糕的事情,讓我們感到絕望的事情,其實對我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那如何實踐愛比克泰德的思想呢,歸納一下:

第一,不要把他人當作借口

很多時候,當我們的情緒變得容易波動、焦慮、沮喪、憤怒時,我們會把自己的這種情緒歸罪與他人。我們會說,是他人把自己害成這樣的。但其實自己才是情緒的掌控者,你完全可以做到讓別人影響不到你的情緒。不要把他人當借口,控制你的思想和信念是你的責任,拒絕別人侵犯你的精神領空。

第二,不要為超出自己掌控範圍的事情自責

一個人的生命本就如此脆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來就是如履薄冰,如果還要為超出自己掌控範圍之外的事情自責,這種思想負擔太重了。

第三,不要盲目樂觀

樂觀有正反兩面,好的一面是我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因而可能更加有幹勁,動力十足,但壞的一方面是,我們沒有為可能的困難做好準備。當現實中發生挫折時,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可能會讓我們難以承受。所以斯多葛派哲學絕不是說讓我們信念變得很樂觀,而是要讓我們正視現實,實事求是地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要讓這個世界一味地符合我們的期待。

伊壁鳩魯的快樂哲學

伊壁鳩魯認為生活中唯一合理的目標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那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快樂和狂喜有什麼區別。狂喜當然也是一種快樂,但狂喜一定是極其短暫的。狂喜過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失落、惆悵或惋惜。所以狂喜並不是值得我們大力追求的一種快樂。

然後我們再想想,快樂和慾望有什麼關係。人都有滿足慾望的需要,但是滿足慾望就一定能帶來快樂嗎?也未必。慾壑難填,慾望是會長大的,總有一天慾望會大到遠遠超過你的所需以及能力,那個時候伴隨自己的將是無盡的痛苦。沉迷於滿足慾望,會讓人上癮,無法自拔,這種無法自控的狀態與快樂不是一回事。

那伊壁鳩魯所說的快樂應該是怎樣的呢?

第一,快樂指的不是短暫的感覺,而是一生的幸福。快樂應該是持久的,快樂的人不是說情緒多麼高亢、興奮,而是保持一種內心的安寧。內心安寧的人才是快樂的、幸福的。

第二,精神的快樂比身體的快樂更加重要。你沒法保證身體一直是快樂的,比如說生病,你的身體就會不舒服。而精神上的快樂是可以塑造的。就像《相約星期二》中,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但是在人生最後的幾年裡,即便被病痛和可知的死亡折磨,但他依然樂觀、積極、快樂地面對這一過程。

第三,快樂來自克制。因為慾望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你永遠無法滿足,當慾望無法滿足時,你就會感到痛苦。最好的方法是節制自己的慾望,通過有規律、簡單而剋制的生活來節制慾望。現在流行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就與伊壁鳩魯的思想有關。而在當代社會位居主流的消費主義和伊壁鳩魯的觀念正好是相反的。消費主義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潛移默化地向我們傳達這樣的觀點:就是物質的消費和享受能把我們帶領到幸福的生活,別人羨慕的生活。彷彿擁有了廣告中的物質,你的生活就能像廣告中所表現的生活一樣。彷彿你買了鎚子手機,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買了蘋果的產品你就是一個追求極簡與設計的人,能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你就是所謂的...(-_-好吧,這篇文章就是坐在星巴克里寫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想像。不要用物質來定義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用伊壁鳩魯演講中的一段話來結束這個章節吧。

「當我們把快樂當作人生目標時,我們的意思並非一些人無知、偏見或曲解的那樣,是揮霍的快樂,或者感官的快樂。我們說的快樂是身體上沒有痛苦、靈魂上沒有煩惱。它不是不停地喝一通酒,或者狂歡,也不是性愛,不是享用魚和其他奢侈的美味;它是清醒的思考,尋找每一個選擇和迴避的基礎,清除那些給靈魂帶來巨大困擾的想法。」

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哲學教育

畢達哥拉斯是一位影響力非常大的哲學家,柏拉圖都深受他的影響。

畢達哥拉斯也是一個數學家(提示: 我們稱為勾股定理)。他認為,宇宙的本質是某種關係,這種關係可以用數學來表示,他相信萬物皆數。

畢達哥拉斯相信,哲學本來就是和生活連接在一體的,它不僅僅是頭腦的運作,更是身心一體的操練,有點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所以要學好哲學,要從一言一行,每一天每一刻來學習。他倡導的哲學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身心一體的教育,並且把生活的修習和精神的探索融合到了一起。

例如,在他所開辦的學校里 ,每天學生都要誦讀他的格言。格言是思想的濃縮,反覆地念一句話能讓我們漸漸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情,也會第一時間想到這句話,在關鍵時刻,哲學可以通過格言給我們方向和勇氣。比如,我喜歡的格言就有尼採的「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以及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所寫的「男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還有胡適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古希臘的大多數哲學家大多不是紙上談兵的哲學家,而是知行合一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哲學,必須跟生活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首先生成習慣性的意識,然後生成有意識的習慣。背誦哲學格言就是為了生成習慣性的意識,而有規律的生活和修行就是生成有意識的習慣。(現在有點能理解語文課本後面的背誦並默寫全文了)。

在此,摘錄畢達哥拉斯的一些格言:

第歐根尼的犬儒哲學

第歐根尼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的人,他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保持著一種懷疑和嘲諷的態度。之所以叫做犬儒,是因為他自己就聲稱,要像一條狗一樣生活,因為他覺得佔有物質是不必要的。

他平日背個包,一個背袋,裡面會裝一些事物。四處遊盪,沒有房子,經常風餐露宿。他最著名的住所是一個大木桶。有一天,皇帝亞歷山大專程去拜訪第歐根尼,沒想到,第歐根尼大逆不道地說:「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從此以後,「別擋住我的陽光」就成了犬儒主義標誌性的一句話。

那第歐根尼給我們生活有些什麼啟發呢?

你有選擇你生活的自由,特立獨行也是一種生活的選擇,不容置喙。

智慧跟物質的佔有無關,人生的追求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不僅僅在於物質。一個人很窮,家裡一貧如洗,但是他讀過很多書,很有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應該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很滿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夸克夸克 的精彩文章:

TAG:夸克夸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