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大師的年夜飯
大師的年夜飯
文/陳曄
當你去超市買回年貨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時,當你全家在三十晚上聚在飯店吃年夜飯時,當你舉家守著暖氣的屋子看春晚的時候,你想到過戰爭年代的革命戰士的年夜飯嗎?
一代文學大師孫犁在我們山裡戰鬥、生活了四年,他把阜平和晉察冀稱為他的「第二故鄉」。在我家鄉的一個小山村裡過過春節,他在散文集《晚華集》里提到了當年的一次年夜飯。這頓年夜飯,讓他刻骨銘心,還專門寫在文章里,可見對他的重要。
臘月,我收拾舊書,偶然翻出多年前買的這本690X960毫米的「微型」散文集。1979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些「微版」圖書在今天彌足珍貴。其中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他的年夜飯。
1939年春天,他從冀中平原分到我的家鄉阜平,在城南庄的晉察冀通訊社工作,後來搬到了三將台村。三將台村是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小山村。這年的年底,他去雁北做了隨軍採訪,回到村裡就快過春節了。1940年的春節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在外邊過春節,國破山河在,背井離鄉過春節,那種滋味難以描摹。
他的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單身漢。山裡的冬天收斂起樹木的綠色,河裡結冰了,沒有臘月里殺豬宰羊的熱鬧。他一個人吃過飯就在屋裡冷冷清清地呆著。沒有電燈,沒有紅蠟燭,連煤油燈也沒有,艱苦的戰爭環境下,一切都是原始和落後的。天一黑,人就和黑暗融為一體,讀書人不能看書,寫字的不能寫字,只能睜大眼睛在黑暗中休息、想心事,想著遙遠的家,想著戰爭什麼時候結束,再就是在黑暗中等待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晚上。門「吱呀」開了。房東進來,帶著寒氣,厚道的房東用阜平方言說,「嘗嘗吧。」
他的單身漢房東給他端來一個黑色粗瓷碗,放到炕沿上,碗里是一方白豆腐,豆腐上是一撮爛酸菜,酸菜上面壓著一個窩窩頭。碗上冒著熱氣,橫放著兩根荊條棍做的筷子。酸菜是我們山裡白蘿蔔的纓子在缸里泡成的,我們那裡叫「酸菜」和「爛腌菜」。孫犁先生的那頓年夜飯就是這樣的,在一個沒有燈沒暖氣的土炕上吃了一碗豆腐酸菜窩窩頭,沒有什麼特殊。在今天,看來就是「農家飯」。其實,我們阜平舌尖上的鄉土美食是很多的,如特色紅棗年糕、豆渣餅、「餄撈」、燉肘子、大鍋菜、「八大碗」。他為什麼不能嘗到呢?房東為什麼沒有給他吃這些好吃的呢?
在冀西山地,有一句流傳幾百年的山地諺語,「阜平人待人強。」在我鄉土,熱情好客,朋友來了有好酒。阜平是棗鄉,在產棗區,幾乎乎家家釀酒,自家釀的棗木杠子酒味道濃厚香氣悠遠,有很多的「好吃好喝」。好吃的有「阜平八大碗」、「席面」、煎餅、「黃子」等幾十種美食。但是在1940年的阜平和晉察冀,老百姓能吃到什麼呢?他的文字告訴了當時的真實背景,因為戰爭,這裡的人們「成年累月地吃糠咽菜,每家院子里放著幾隻高與人齊的大缸,缸裡面泡滿了幾乎所有可以摘到手裡的樹葉。今天吃的酸菜是白蘿蔔的纓子,這是只有過年過節才肯吃的。」無疑,大師能吃到白豆腐已經是上賓了。據我的經歷,在我鄉土,就是到了建國後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豆腐也不是常吃的,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條件好的才弄上幾升豆子從石磨上磨了回家用滷水點成豆腐,其它一年中很少吃。
豆腐製作的工藝複雜,要經過石碾把黃豆碾碎,在水桶里泡成「豆拆」,而後到石磨上磨,再回去用水潑開,燒上水,在鍋里用滷水「點」。不會做豆腐的就把豆腐做「老了」,沒有了豆腐的鮮嫩。而後,再用包袱把點好的成形的豆腐腦裝在「豆腐布袋」里,放在一個四方豆腐模子里壓擠出水,最後形成豆腐。製作工藝複雜,需要技術,又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鑒於大師的房東是一個光棍漢,光棍漢沒有女人,豆腐也許是親戚朋友給的,他把它給了客人吃,儘管房東不知道自己的房客會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學大師。但厚道的他把自己珍貴的過年食品做了一道菜,送給為了民族解放背井離鄉的一名普通的八路軍文藝戰士。
大師真有福!
老區對人民子弟兵的感情可見一斑,只要自己有,捨得拿出來對待「親人」。
大師在他的文字里描述了他當時的心情是四個字「極其感動」。
時光久遠,誰還記得當年的這一頓年夜飯呢?今天的三將台還有沒有呢?近來,縣裡為了文化旅遊在整理鄉土的美食。我看了看,唯獨沒有人提到大師筆下的這頓年夜飯。我給大師吃的年夜飯起了一個名字叫「山地年夜飯」。原汁原味地復原當時的情景:粗瓷大黑碗、一方白豆腐、一撮蘿蔔纓子酸菜、一塊玉米面窩窩頭,筷子也不能用現在的竹筷子,要從山裡割回荊梢條子,挑選不粗不細的做成大師說的那種荊條筷子。我還想到,當年的窩窩頭肯定不是全麥子面的,裡面除了玉米面,還摻雜著一點兒糠皮或者野菜,因為當時根本就吃不上糧食,糠菜半年糧這就是大師在的特定時代。
讓大師耿耿於懷的年夜飯是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對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誼。大師的鄉愁也是我們的鄉愁!過年了,麻繩兒提豆腐,該「提提」這些舊事了。一塊豆腐給大師帶來了年味和鄉愁,今天物資極大豐富想吃什麼都能吃到想買什麼都能買到,我們與大師1940年的年夜飯相比,真的是太幸福看了。所以,「提」起來的不僅是一頓普通的年夜飯,一段舊事,還是一段回憶、歷史和感情。
因為感恩人民的一餐一飯,為人民而創作,他走上了文學的巔峰!
作者簡介:
陳 曄:長期從事新聞、文秘工作。新聞、文學作品曾在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中國文化報》等全國省市各級報刊發表。
雪絨花原創文學,以獨特的文字表達個體獨到的發現,盡現漢語言文字之美、思想之明,提倡自然、樸實、本真、唯美。小說、散文要求在5000字內,優秀稿件可以適當放寬;詩歌要求一次投稿3-5首(或50行)以上;同時,請發12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及個人清晰生活照片一張。投稿請一律按要求格式發到指定郵箱,同時請加主編微信號(驗證時須加註實名並註明「投稿者」字樣),微信僅用於發送文章鏈接及稿費,不閑聊,不接受投稿(稿件要求原創首發,未在其它微信公眾號上發表過,杜絕抄襲,文責自負。能提供與詩文內容相契合的圖片者優先選用,文章請用word或wps文檔,以正文+附件的形式發送;圖片或照片請用JPG的格式單獨以附件的形式發送)。
微信公眾號:xrhycwx
TAG:雪絨花原創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