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家都幹了什麼

哲學家都幹了什麼

讀這本書,總是讓我不經意的想起剛剛買Kindle的時候讀過的那本林欣浩的《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那也是一本幽默風趣的小書,哲普的好書。

這本《哲學的慰藉》比《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內容上更深一步,算是哲普,但個人感覺更像是一篇哲學筆記。作者阿蘭·德波頓本身就是一個博學的作家,深入淺出的從哲學慰藉的角度選了六位歐洲史上名聲赫赫的哲學家,總結了他們各自的哲學觀,也讓我們這些後人,對人生與世界的各種惶惑產生慰藉。

由於這些哲學家的光環都太耀眼了,作為一枚非科班的業餘愛好者,我實在不敢胡言亂語,姑且作書摘如下,以供自己日後迷茫時,慰藉一番。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作者將蘇格拉底作為「對與世不和的慰藉」的依據進行講述。蘇格拉底的履歷一如東方世界之於孔老夫子,他的哲學理論對後世影響實在太大。而在當時,蘇格拉底卻是被雅典城邦的陪審團投票處死的,可能他們認為這個一見面就找話題跟你懟並且最後總是把你懟得懷疑人生的人實在太討厭了。作者認為,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告訴我們,人需要有懷疑的精神,不要輕易的信服那些「原始意見」,保持獨立思考而不妄自尊大。「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於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一個論點不能因為多數人譴責就是錯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態總是對抗多數,以為這樣就一定正確。」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 - 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

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

伊壁鳩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薩摩斯,但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

傳說中該學派居於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為後世的享樂主義背鍋的一位大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倡人生就是為了追求快樂,而他提倡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友誼,自由和思想。物質在一定的程度範圍內可以帶給人快樂,而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外,物質的豐腴對快樂幾乎就沒有效果了。「人都有慾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真正能帶給人快樂並且需要人去追求的是那些精神帶來的快樂。這個觀點即使跨越了幾千年,直到現在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也難怪馬雲爸爸說他不喜歡錢,劉強東說他不覺得老婆漂亮,王健林乾脆說自己一無所有了。

塞內加(約公元前4年-65年),古羅馬政治家、斯多葛派哲學家、悲劇作家、雄辯家。提比略時期進入官場,曾任帝國會計官和元老院元老,後任司法事務的執政官及尼祿皇帝的家庭教師與顧問。他的一生,在古羅馬帝國時代的克勞狄王朝的三位元首統治時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公元65年,因其侄子——詩人盧坎謀刺尼祿事件,多疑的尼祿逼迫他承認參與謀殺,賜以自盡。

塞涅卡繼承了斯多葛派的基本思想,認為人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人自身,強調客觀物質對於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只有人的理性才是真正的「善」,人必須通過自省不斷培養自己的「理性」最終能完全「控制」生活,並認為對磨難應持樂觀態度。塞涅卡信奉自然法,強調自然是善與合理性的標誌。[1]雖然他對社會和政治表現出悲觀和沮喪的情緒,但仍認為正直的人都有道義為國家服務,追求公共利益,而不能只慮及私利。 他的思想對於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學家。作者用他的案例來說明「對受挫折的慰藉」。這位大哲學家是被侄子坑了,然後被自己的皇帝下令處死的。他沒有反抗,而是選擇了服從。他認為人生在世,有些事情謀事在人,有些事情天命難為。「有時能實行一些變革,但永遠必須服從外在的必然。我們就像拴在一輛不可捉摸的車子上的狗。繩子的長度足以讓我們有一定的活動餘地,但是決不允許隨意到處跑。」

塞內加認為的命運女神,有點類似我們的「天道有償」。意即我們是沒有辦法控制那些我們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所以我們只能做好足夠的最壞的打算,鍛煉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我們可能誤把非必然當做必然而拒絕可能之事,我們也可能拒絕承認必然而妄想不可能之事。對二者作正確的區分,就需要理性。作者舉了修水利工程的例子,城中水資源缺乏,工程師們興修水利,解決用水煩惱,因為這不是必然之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改變事物的。當皇帝猜忌自己要自己自盡,塞內加認為這是必然之事,還勸慰哭泣的侍女道:「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蒙田(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以《隨筆錄》(Essais)三卷留名後世。《隨筆錄》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嫌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

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蒙田更多的是個散文家,作者舉他的例子,用來和強調理性的哲學家們唱反調。「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蒙田崇尚人類原始本能的東西,而討厭那些用理性包裝人性慾望的虛偽的理論。他認為吃喝拉撒啪啪啪,都是人性的現象,都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東西,都可以轉換成人類的精神的財富。書中用美洲大陸的印第安土著受到第一批殖民者殘忍屠戮的歷史來佐證蒙田的觀點,人類總是標榜自己的理性,覺得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但這一切僅僅是人類自己標榜出來的,也正是蒙田這類哲學家所厭棄的。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瘋狂投水自殺身亡。母親約翰娜·叔本華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叔本華和蒙田一樣,「關心被公認為所有生物中最理性的人類身上不太理性的因素」。他的哲學論斷很像心靈雞湯,告訴你人活著就是一種錯誤。這個悲觀主義哲學家關注點是人性的情感,所以他也寫出了很多有安撫效果的「金句」。作者用他了說明哲學「對傷心的慰藉」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則覺得人生沒有困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人生本就不是一番風順的,真理就得在困難中才能尋得。尼采努力糾正這樣一種觀念:自我完成一定順利到來,否則就根本實現不了。他提倡的「登山哲學」,基督教總是教人安逸在山腳底下自我欺騙,實在是毫無意義。人生就得在磨難中才能磨礪出精華,一個人可以像園丁一樣處理自己的衝動,儘管極少人知道這一點,他可以把憤怒、憐憫、好奇、虛榮的幼苗培植得像棚架上美麗的果樹一樣果實累累,收益豐潤。

「使我們感到窘迫的不應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無能讓困難結出美麗的果實。」

*圖片與人物簡介均摘自百度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渺然齋記 的精彩文章:

TAG:渺然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