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寶藏擴展閱讀之八卦版-上海博物館

國家寶藏擴展閱讀之八卦版-上海博物館

大家好!我又回來了,我們的口號是「八卦看歷史,和諧談文物」,哦耶!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號稱「包羅萬象」的上海博物館。

看到「上海博物館」,有些小夥伴又要吐槽了:上海是一個近代才發展起來的大都會,文物有看頭嗎?這可也不對了。「上海」這個名字的確到了近代才有了存在感,但是上海所在的地域卻早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上海之所以有「申城」的別名,就是因為在戰國時期,它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而我們熟悉的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陸遜,也是上海松江人(當然,上海現在的「陸家嘴」跟他沒關係!)。另一方面,因為江南地區自南宋就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這也導致了北方文物大省出土的各種國寶,漸漸流入上海周邊富豪的手中——這種趨勢在清末民初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說,這次上海博物館選送的似乎與地域特色不符的「商鞅方升」和「大克鼎」,就都是出土於陝西,但是民國時期輾轉流入江南,最後被上海博物館收回的。

上海博物館是我在2013年,老公的陪同下親自參觀過的博物館。然而很遺憾的是,此時我已經結婚帶娃,也不再寫旅遊日記,因此記憶頗有些模糊。。。。儘管如此,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是挑選了特別帶感的關鍵詞(自我感覺是所有寫過的篇章裡面關鍵詞最帶感的一次),大家搬好小板凳,隨我一起開啟奇妙的溯古之旅吧!

目錄:

1.商鞅方升延伸閱讀關鍵詞:「秦國製造」標準化

2.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延伸閱讀關鍵詞:從朱克柔到黃道婆,宋朝人民的藝術感

3. 大克鼎延伸閱讀關鍵詞:「敬鬼神」和「重禮教」, 青銅器銘文密碼

第一件寶藏:商鞅方升

「秦國製造」標準化

如節目中所說,商鞅方升是秦國的標準計量器,標誌著秦國「統一度量衡」的改革。其實秦國統一度量衡,可不僅僅是為了整頓經濟市場,加強交流。應該說,這是當年的秦國進行全面製造業「標準化」的其中一環——先別急著疑問,要知道秦國(以及後來的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家,在它完成前所未有的「一統天下」的偉業的背後,可是隱藏著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呢!今天我們就要聊聊那些「秦國製造」(主要是兵器,因為這時代的製造業的文物,就屬兵器留下來的最多)的「標準化」。

在我這個系列文的第一篇「湖北博物館」,我就曾經提到過戰國後期基本已經是鐵制兵器的時代了,但當時的天下第一霸主,擁有「虎狼之師」軍隊的秦國,卻還固執地大批量使用著青銅兵器。這麼做絕對不是因為秦國技術落後,而是為了符合秦國的「標準化」大國策,從而做出的小小妥協。至於秦國的「標準化」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先通過幾張圖片來看:

三把秦青銅劍,最上面的來自秦國統一六國的南方戰場,而另外兩把則來自於兵馬俑坑

兵馬俑坑中從四萬個出土青銅箭頭中隨便取出來的五個,都是標準對稱的三棱形,誤差只有0.03毫米

這兩件看起來非常古老的兵器分別叫做「殳」和「戈」,都是春秋戰國時候流行,但是後世漸漸不再使用的車戰兵器。根據每件兵器身上的銘文顯示,它們都是在不同年份製作,而且也並非出自同樣的工匠之手

這是「秦國製造」中真正的大殺器——弩機零件,它們是設計得非常精巧的小機械,裝配在弩機上當扳機用。它之所以要搞得這麼複雜,是因為它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機械傳動,將傳統弓箭依靠射手手指力量向上推出弓弦的動作,轉變為鉤機下沉之後弓弦自然彈出的行為,因此大大提高弩機性能和準確度。這裡的幾件出土地點也不相同。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秦國製造的大量兵器,產地和生產時間都不同,但是形制卻都幾乎一模一樣!說明它們都嚴格按照秦國頒布的《工律》進行了標準化,要求「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 對此,大家有沒有感到一絲特別熟悉的氣息?要知道,這種典型工業社會的「標準化」概念,好像是近代工業革命,以及流水線生產的發展之後才進入人們的視野的吧?然而2000多年的秦國居然就這樣走出了粗糙但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步!

當然了,相比近代資本家的大工廠,秦國可沒有流水生產線,手工匠人的素質和近代產業工人也不能同日而語,所以這就是他們選擇青銅器而不是鐵器來製作兵器的原因——因為青銅器可以用模子澆灌鑄造,而鐵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必須要工匠手工鍛打,從而無法保證「標準化」的質量。為了彌補兵器材質上的弱勢,秦國在兵器設計上可是下足了功夫,經科學家測試分析,上面秦國的每種青銅兵器的形制幾乎都是最優化的!舉個青銅劍的例子來看看它的細節: 它的劍身厚度從下到上是線性減小的;而且從劍尖開始,劍身還被均勻分成八個面,形成了相當科學的受力面。所以,即使是「要麼軟要麼脆」的青銅,秦人照樣做出了將近一米,可以上陣砍殺的長劍!

另一方面,如此大規模「標準化」的實施,沒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管理機構那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在兵馬俑坑出土的很多兵器上,我們了解到了2000年前秦國的多層管理體系。這是一件銘文帶有「七年」字樣(指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成為國君之後第七年)的青銅兵器:

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的「七年秦王造銅戟」, 內正面鐫刻銘文二行十五字,是:「七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告丞義工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秦國管理兵器生產最高一級是「相邦」(也就是丞相)呂不韋——呂不韋不是誰我相信不用介紹了;接下來是「寺工」「告」——這位是兵工廠廠長;再接下來是「丞」「義」——這位是車間主任;最後是「工」「兢」——這位是親手製作這件兵器的工匠了。秦律要求每件兵器都這麼不厭其煩地「勒名」,可不是為了留作紀念,而是建立一個完整的追責系統,一旦某件兵器出了質量問題,立刻就能追查到底按律處罰。。。以前在湖北博物館寫到「秦律」那一節我說秦國整個就是處女座加摩羯座,這下又深有體會了吧!

然而,每次寫到秦國話題就無法繞開的一個點,那就是這樣一個思想先進,行動力超高的國家,在取得「一統天下」的成就之後,卻最終二世速亡。。。。專家分析的原因太多咱們就不說了,我來開個腦洞——秦國就好像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最大型的社會性實驗進程:最劇烈的改革,最殘酷的戰爭,最輝煌的成功,以及最迅速的崩潰都在這裡一一上演,共同推導出了後世的中國人應該走的路。它死了,卻又好像永遠活著,因為之後的2000年,我們的中國都在一邊繼承著它的遺產,一邊批判著它的錯誤。。。要怎麼評價這麼奇葩的秦國呢?也許「愛恨交加」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第二件寶藏: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從朱克柔到黃道婆

剛看到節目的時候,我就覺得「朱克柔」這個名字好熟悉啊!這不就是我在追的一部古典懸疑係列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第四部中,男主角「作絕」張用那一開頭就失蹤了的的未婚妻嗎(這部小說非常贊,就是一年才出一部,巨大的一個坑)?

小說中的朱克柔是汴梁城中手工業大聯盟「百工譜」的一員,而歷史上真實的朱克柔卻是上海松江本地人。她生於北宋徽宗年間,主要的藝術巔峰期在南宋高宗時期。她不僅是名噪一時的緙絲大家,還識文斷字,尤善繪畫,可以說是一代才女。她的作品除了這幅最精美和體量最大的「蓮塘乳鴨圖」,還有眾多小幅作品諸如「山茶蛺蝶圖」,「鶺鴒紅蓼」等等。據說當年江南「朱緙」風靡一時,就連皇家都曾收購過朱克柔的作品。

朱克柔另一幅傳世作品《山茶蛺蝶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朱克柔出生兩百年後,松江又出了一位在紡織業上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女性,只不過,她的逼格比起引領一代時尚潮流的才女朱克柔,實在低得太多太多。這位姓黃的女子出生於松江府烏泥涇的一個貧寒農家,沒有過過一天舒心富足的童年生活;而在她的少年時代,蒙古大軍入侵江南,更是為她那「魚米之鄉」的家鄉帶來一場慘烈的兵禍。沒有人清楚黃姑娘曾經經歷過什麼,只知道她後來輾轉流離,來到了當時被稱為「煙瘴之地」的海南崖州。

然而,黃姑娘很快就發現,崖州因為氣候溫暖,種植棉花的歷史比江南要早好幾百年,因此當地棉紡織的技術十分高超。於是黃姑娘便一邊向當地人學習棉紡技術,一邊將生活安頓了下來。她在崖州整整待了30年,從黃姑娘變成了黃大娘,又從黃大娘變成了黃婆婆。最後,她不僅成為當地著名的能工巧匠,還改革了棉紡織機的技術。也許是想要「葉落歸根」,黃婆婆最後還是回到了松江烏泥涇老家。

黃婆婆在松江又待了將近三十年,在這段時間裡,她將她學習到並改良了的棉紡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家鄉人,致使松江地區一躍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棉紡中心。到了明朝時候,松江府出產的棉布銷遍全國,號稱「衣被天下」。為了紀念她為紡織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松江人尊其為行業守護神「黃道婆」,並立廟祭祀一直到今天。在1955年發行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系列郵票上,她是唯一上榜的女性。

其實,和那些飽學之士的科學家不同,黃道婆始終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勞動婦女。她出身低微,顏值路人,沒有受過教育,終生沒有參與過任何一件歷史大事,也不曾在史書中留下過真實姓名。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女性來說,她的影響力可謂無以倫比。如果說花木蘭、武則天、李清照和朱克柔是在她們各自的領域做到極致,為女人爭了口氣;那麼平凡的黃道婆,卻實實在在改變了千萬女人的命運——因為黃道婆改進的松江棉紡業蓬勃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江南地區的家庭婦女們紛紛加入織布行業,而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由於她們從事棉紡業的報酬遠高於務農,所以這些普通的江南織婦不僅可以自食其力,甚至還能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也正因為此,從黃道婆的時代開始直到現在,松江周邊一直都是都是全中國女性地位最高的地區之一。

其實松江婦女的經歷並非孤例,世界上近現代的女權運動,最初也都是興起於工業革命之後,紡織產業急速發展從而女工大量聚集的城市中。這一點絕非巧合——女性能夠獲得今天基本的「平權」待遇,從來都不是因為「溫柔善良」「美麗可愛」而從男權世界中獲得的垂憐和獎勵,而是一大批有經濟能力,能夠自主掌握命運的勞動婦女先輩們自荊棘中奮力開拓的血路,來之不易的成果!封建社會的江南織婦尚且能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今天有些出生衣食不缺,又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女孩,卻真心誠意地信奉「你負責掙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將自己的人生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我想,即使是讓一千年前的黃道婆見到了,也是會感到遺憾的吧!

宋朝人民的藝術感

關於《蓮塘乳鴨圖》,節目中著重強調了緙絲的工藝難度和珍稀,但是關於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就說得不多,其實這幅圖恰恰反映了宋朝人民出類拔萃的藝術感,可以說在中國所有古代王朝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宋人熱愛格調,喜歡創意,更對技法精益求精,因此誕生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精品,我就帶大家來領略一下吧!

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和我有同感的: 到全國各地去旅遊,讓人印象最深刻,最漂亮的塑像一定是宋朝的!塑造同樣的主題,宋人就是能造得生動活潑,別出心裁。比如說,這是四川大足的觀音:

重慶大足石刻「圓覺道場」,是南宋時的佛教石窟造像

這是山西晉祠的侍女:

山西太原市晉祠聖母殿侍女像,北宋時期的造像

這是山東靈岩寺的羅漢:

山東濟南長清區萬德鎮,泰山腳下的靈岩寺羅漢,北宋時期的造像

這是福建泉州的老君,大家體會到宋式風格了嗎?是不是簡直好像石頭和木頭都活了一樣!

福建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老君,是宋代石雕,具體年代不詳

接下來看宋朝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格調的人民自然要用有格調的東西,總的說來,宋朝人崇尚素雅、精緻,又帶點創意的美。這是宋朝人民流行的蓮葉碗和葵瓣碗——真的就是普通人家吃飯的碗哦,因為這兩件出土瓷碗並非來自宋代享有盛名,專門燒制宮廷特供的五大名窯,而是偏民用的龍泉窯。

這是同樣出自龍泉窯,讀書人流行的筆洗——也就是洗毛筆墨水的水盆子,人家也愣是要加點小點綴:

這是宋朝人民流行的枕頭,雖然我不太習慣硬邦邦的瓷枕,但是看到這麼可愛的枕頭也想要躺一躺啊!

這是宋朝人民曬的娃,注意兩個小朋友的髮型,打扮和玩具,那是十分精緻了!我扭頭看了一眼我家倆妞那扎得歪歪扭扭的小辮子。。。。

這是宋朝人民墓葬裡面的石門。自古以來,中式傳統的墓室石門都是雕成兩扇緊閉的朱漆大門的樣子,偏偏宋朝人要搞創意,來點小驚喜——不過這樣子冷不丁地在黑漆漆的墓室裡面看見,好像驚悚多於驚喜吧?

其實最能體現宋朝人民出眾的藝術感和獨特腦洞的是繪畫,可謂精品中的精品,奇葩中的奇葩!但是宋畫的主體內容我會放到壓軸的「故宮博物院」那一篇裡面具體寫,所以這裡就放兩張特別奇葩的給大家感受一下。這是南宋畫家馬遠的《水圖》,啊對,題目就叫水圖,而且畫家確實也只畫了水,居然真的畫出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感覺。。。除了宋朝,別的朝代好像沒有人再這樣畫過了。。。

這幅畫就更加奇葩了,叫做《骷髏幻戲圖》,是南宋畫家李嵩的作品。咋一看很驚悚,但是細想之後呢又覺得意蘊無窮: 骷髏弄傀戲,小兒拍手觀看,旁邊還有妙齡少婦正在哺乳。。。是不是有種「紅顏枯骨,剎那芳華」的奇妙感覺? 說實話,我覺得除了宋朝,別的朝代人也開不出這樣神奇的腦洞來了。。。

看了這些滿滿凸顯創意和美感的宋朝藝術品,大家想想它們為什麼會出現呢?其實,歷史上藝術蓬勃發展的時代都有共同的特點: 社會環境穩定,經濟極大發達,文化風氣開明,沒有明顯的思想鉗制等等,這不就是宋朝特色嘛!宋朝是中國古代最典型的市民社會,城鎮化極高,商業非常發達,文化極度繁榮,除了對外戰爭慘點每年要賠錢,對於普通小老百姓來說,基本可算中國古代最適合生活的時代了!怎麼樣?下次有機會穿越的時候大家認準了哦,當然,也千萬不要不開眼穿越到兩宋末年去了哦!

第三件寶藏: 大克鼎

「敬鬼神」和「重禮教」

《國家寶藏》節目上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青銅器了,這件大克鼎樣子又不出奇,小夥伴是不是都有點審美疲勞了呢?沒關係,看完這節和下節,我保證你推開新世紀的大門,對青銅器重新星星眼起來哦!

眾所周知,我國出土的青銅器主要來自商周兩朝,而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夏商周」都是差不多的好古老好古老的朝代而已。其實這不對,除了夏朝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考古證據,因而不能判斷以外,商周兩朝的畫風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它們的青銅器就能看出來。好了,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 「婦好鴞尊」和「皿方壘」是商朝青銅器,「曾侯乙編鐘」和「大克鼎」是周朝青銅器,請問大家發現它們的區別了嗎?如果還不能,我來增加幾個樣本,為了公平,咱們「王牌對王牌」,全部選取的都是「不允許出國」級別的國寶文物。

下面的是商朝青銅器:這三件動物造型的商朝青銅器都出土於湖南,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商龍虎紋尊,1957年安徽阜南朱砦潤河出土。敞口折肩,高圈足,肩飾三龍紋,腹飾三扉棱,雙身虎食人三組

商虎食人卣(yǒu)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兩件,相傳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後來都流入國外,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這件是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

下面的是周朝青銅器:

虢季子白盤,西周時期盛水器,內有銘文。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何尊,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內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有「中國」一詞,這也是最早出現的「中國」記錄。

晉侯蘇鐘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的一組編鐘,其中14枚藏於上海博物館,2枚藏於山西博物院,有銘文355字,首尾相連刻鑿在16件鐘上。

感覺到沒有?商朝青銅器喜歡用自然界的動物來做主題,尤其是大型兇猛的(象,虎),或者被普遍認為帶有神性的(龍,鴞,羊),而且畫面造型透著一種神秘詭異的味道: 你瞧龍虎尊的眼睛和虎食人卣那血盆大口,是不是有點驚悚?再想想商朝青銅器上面屢次出現的「猛獸食人」圖紋(龍虎尊和虎食人卣都有,就連婦好墓出土的斧鉞上也有類似紋飾),是不是都不敢給小朋友看了?相比之下,周朝青銅器就和諧莊重多了,花紋正統,器型端正,一看就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應該擺在廟子裡面搞祭祀的樣子。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區別呢?其實一切的原因,是這兩個朝代完全不同的氣質: 商朝「敬鬼神」;而周朝「重禮教」。

先來說說商朝的「重鬼神」,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商人信奉「萬物有靈」,因此他們所敬的大神小神,大鬼小鬼特別多——司管風雨雷電生死的是神,逝去的先王是神,山上出了一隻特別能吃人的猛虎大概是惡鬼投胎,都要好好祭祀!因此他們展現出來的生活方式,在現在看起來多少有些用力過猛。在前面的「河南博物館」那篇我就寫過,商朝人四處征戰,常常把大量的俘虜帶回國都當做「人牲」殺死祭祀,聽起來很殘忍,但這的確是商人的日常: 因為對鬼神的祭祀是絕對不能含糊的!商人幹什麼都要祭祀,別說祭先王祭守護神,就連修個房子打根立柱都要殺少女嬰兒埋在底下當犧牲!你說有多誇張!與之相關的則是商人的另一種日常: 占卜——殷墟之所以出土了十幾萬片之多的甲骨文,就是因為商人大事小事都要卜: 出征要卜,家人生病要卜,就連天上飛過顆流星,今年夏天雨水多了都要卜,然後商王和全體人民就按照佔卜結果(人家說這叫「神諭」)過日子。。。你說又有多虔誠!

但是時間推進到周朝,一切就開始變化了。有個特別有名的傳說就是周武王伐紂出兵以前,占卜得到的結果為「大凶」,但是姜子牙一把推開耆草,腳踩龜殼說:「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堅持出兵從而獲得牧野之戰的勝利。到了周朝建立之後,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定《周禮》,更是使用文件全面制定了國家社會全方面的管理和生活規範。可以說,雖然周人比起後人還是非常迷信——他們偶爾人殉,有時占卜,但是比起天天搞祭祀搞占卜的商人來說,周人更看重禮教約束。他們將對「鬼神」的崇拜統統抽象成對「天」的禮敬,而根據《周禮》的定義,「天」是與「德」相關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信仰」和「道德」聯繫在一起,而這種觀念,可以說整整影響了之後三千年的中國社會!所以周朝取代商朝,不僅僅是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更像咱們的中華民族從蒙昧的「感性主義」向成熟的「理性主義」演進的重要轉折點!

當然說到這裡,我也奉勸大家不要立馬翻臉去黑商朝(雖然商朝在史書上長年被黑得夠嗆),它畢竟比周朝早好幾百年啊!幾百年前,人類相比大自然還非常弱小: 商人殺人祭祀,事事占卜,在青銅器上刻畫著猛獸噬人的驚悚線條,無一不透露著對不可抗的大自然深深的敬畏;而幾百年後,周人的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他們更有改造自然的信心和能力,這才開始重視禮教,修身立德。。。這就好像一個人懂事成年之後,難道就應該回過頭去鄙視自己曾經穿著開襠褲在地上亂爬,拿著彈弓打爛窗戶玻璃的孩提時期嗎?——這麼說吧,我們依然還是應該理解上古先民們從蠻荒中開拓的探索,欣賞他們自蒙昧殘酷中迸發出來的極大創造力和生命力,畢竟文明之路就是這樣緩慢而痛苦地趟出來的,但是也因之而鑄就輝煌。

青銅器銘文密碼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它的銘文,它反應了西周時期的禮儀規範,令歷史學家如獲至寶。然而,很多小夥伴可能對此一點都不感冒: 兩千五百年前的一個天子賞賜廚師的事情有什麼看頭啊?拿來吹牛逼好像都沒什麼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講講有意思的:隱藏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神奇密碼。

我們的故事還是從前面提到過的「晉侯蘇鍾」開始,前面我們說過這不是一隻鍾,而是整整十六隻一整套的青銅編鐘,每隻鐘上的銘文是連續的,合在一起就是整整三百字的銘文,講述了周王三十三年親征東國和南國的故事。

然而這個歷史故事不是我們的重點,重點是晉侯蘇鍾銘文在描述史實的時候,會附帶一些令人注目的,奇特的文字。比如說這第一枚鐘上被我圈出來的銘文,寫的是「惟王卅又三年」 「正月既生霸戊午」。

「王卅又三年」大家都好理解,就是記錄的西周某位「王」登基之後第三十三年(根據和史書比對應該是周宣王)。「戊午」大家也不陌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計數法: 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只不過現代我們主要用它來紀年(比如2018年就是農曆戊戌年),而上古時期主要用它來紀日而已。所以「戊午」指的就是這一天的干支為「戊午」日。而看上去比較生僻的「既生霸」,則是記錄當天的月相:「霸」指的是從上弦月到滿月的一段時間,「既生霸」就是說這天是當月初四到初八左右。

好了,現在大家是不是意識到了什麼?晉侯蘇鐘上面記錄的某件歷史事件,居然年號,月相和干支紀日俱在!歷史學家不就可以反推出它準確的,公元紀年法中的日期來了嗎?那麼,假如當代考古發掘出土了很大一批帶有類似銘文的青銅器,歷史學家不就能排布出一張西周時期的歷史年表,正好可以填補上古史學研究的空白了嗎?你還別說,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歷史學家就是這麼做的!而這個從青銅器銘文上取得的年表有個學術性的名稱叫做「金文歷譜」——這就是隱藏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那一套神奇而嚴密的密碼!簡直一顆賽艇!具體科學推論過程就不提了,反正大家也看不懂,這裡我展示一下部分研究成果。注意在下面的列表中,剛剛講述的「晉侯蘇鍾」以及「正月既生霸戊午」的位置。

這張圖表是天文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張培瑜先生根據對西周青銅器上面的「金文歷譜」研究,總結出來的西周歷史大事表的一部分

在某些情況下,青銅器的銘文甚至比「金文歷譜」更加直觀,可以達到對歷史事件的年代判定「一錘定音」的效果——比如說夏商周三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人民群眾家喻戶曉的「武王伐紂」。這件重要的事件在史書上總共有四十五種記錄,根本沒辦法弄清楚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歷史學家爭吵了幾千年,直到現代某件青銅器「利簋」的出土。

1976年在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這是迄今為止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顧名思義,「利簋(讀「鬼」)」自然就是一個名叫「利」的人鑄造的裝穀物的青銅容器(在商周,這就叫做「簋」)。這沒有什麼出奇,但它珍貴就珍貴在它的銘文明確提到了「武王伐紂」,說明這件青銅器和這件歷史大事是同時代的。它的銘文為「武王征商,唯甲子期,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師,賜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在這裡特別八卦一下,從右往左數第二列的頭一個被我紅色圈出來的,長得很像貓的字,就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鼎」字,就問你萌不萌,萌不萌?

注意我圈出來的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期,歲鼎」。「武王征商」就不用說了,「唯甲子朝」也好理解,就是說周武王佔領商紂王的都城朝歌,滅亡商朝,是在「甲子」這一天的早晨。需要好好解釋的是「歲鼎」,這裡的「歲」指的是「歲星」,也就是我們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因為木星的公轉周期是十二年,而在中國古代占星術中,黃道帶也恰好被均分成十二個區域,稱為十二星次。(感受一下東西佔星術的趨同,都不知道是誰影響了誰)這樣一來,木星恰好在每個星次中都要待上一年,所以得到了「歲星」的名稱,是吉祥的象徵。「鼎」這裡也不是青銅鼎的意思,而是通假「當」。所以「歲鼎」的意思就是「歲星當空」。整句話合在一起,就是說「武王在甲子日清晨滅亡了商朝,這一天,木星恰好當空。」你看,這段銘文中不僅有干支紀日,還有特殊的天象描述!這不就是一把最決定性的尺子,用它來比對歷史書上那四十五種記錄,不就一下子能夠找出正確的答案了嗎?

事實上,正是因為利簋銘文的存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專家們才最終確定了「武王伐紂」事件的時間節點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當然,這是不是歷史唯一的真實,到現在還是有一些爭議。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青銅器銘文的釋讀也許還不準確;或者因為上古曆法的偏差,銘文記錄本身就需要更多的矯正。儘管如此,人類在探尋歷史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靠近真實的努力和過程,我想,才是最值得驕傲和欣慰的事情吧。

======我是彩蛋的分割線======

前面在講「宋朝人民的藝術感」的時候,我有意漏掉了一個特別能夠凸顯藝術感的領域: 音樂。因為這就是我今天的彩蛋內容。

說起宋朝音樂,我第一次接觸是在懷著大妞的時候。那時候市面上紛紛傳說聽音樂利於胎教,我也到處搜羅音樂來聽,其中就包括某位天涯網友分享的一部叫做「中國音樂黃金年鑒」的發燒碟——說是中國唱片公司的年度巨制,將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音樂搜集起來出的合集,實在是逼格滿滿!不過很快我就發現,可能是自己品味太庸俗了,絕大多數朝代的古曲都不好聽,包括赫赫有名的《廣陵散》,《秦王破陣樂》等等,反正聽完一遍就不想再打開第二遍了。。。唯有宋朝的那一輯我反反覆復的循環了很多遍,為了以後在孩子面前完整地裝個逼,我特地翻出了這一輯的介紹。

沒想到看完介紹我就震驚了:這一輯幾乎所有的曲目後面都寫著「譜見《白石道人歌曲》」,這位「白石道人」是誰啊,這麼牛逼?一個人撐起一個朝代的音樂。。。。我果斷搜索之——原來白石道人就是南宋詞人姜夔(讀「葵」)啊!雖然我高中學的是理科,姜夔我還是知道的,畢竟他那首《揚州慢》「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也是高考必背詩詞之一嘛(只會背這一句)!原來他還是一位這麼優秀的音樂家啊?所以我們就通過他的作品來領略一下宋代的音樂藝術吧。

眾所周知,宋詞和唐詩不一樣,後者是用來朗誦的,前者可是用來唱曲子的,就和今天的寫歌詞差不多。但是絕大多數填詞的宋代文人他們都是不通音律的,所以屢屢有錯韻的情況——比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被文藝少女李清照吐槽過。但姜夔就是宋朝極少的那種詞曲雙擔的大牛,別說填傳統曲牌子,人家還「自度曲」,也就是自己作曲,作完了曲自己再填詞,甚至連之後的演繹推廣都一起包了(老薑吹笛奏蕭也是一把好手),放在今天就是創作才子,金牌製作人啊!而老薑的製作水平怎麼樣呢?這裡放一首被他承包的宋代音樂專輯中的主打歌,「杏花天影」給大家欣賞一下:

綠絲低拂鴛鴦浦。想桃葉,當時喚渡。又將愁眼與春風,待去;倚蘭橈,更少駐。

金陵路、鶯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滿汀芳草不成歸,日暮;更移舟,向甚處?

可以看出來,姜夔的詞曲走的都是高冷范兒:講情感,他不夠通俗;講寫實,他又不夠革命,所以歷代以來傳唱度不高,有點像今天的小眾文藝歌手。但他的作品氣質非常有格調,清雅乾淨,很獨特,也很耐品,同一張專輯中的自度曲《淡黃柳》《揚州慢》《暗香》《疏影》,以及古曲重編《越九歌》全都非常好聽。由於咱們這裡篇幅有限,還是請大家在喜馬拉雅或者B站搜索「黃金年鑒 杏花天影」欣賞。

除了填詞作曲,姜夔在書法上的成就也很高,他整個人就是模範級別的江湖清客,高冷男神——就連長相氣質都很仙,備受當時眾多名人推崇賞識,被稱之為「酷肖魏晉雅士」。但是大家估計不會想到的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氣質高雅、人緣極好的帥哥,卻因為家道中落外加屢試不第,終生都掙扎在貧寒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連他刻骨銘心的愛人都因為經濟原因最終無法廝守。。。。這樣的人生,不論是以宋代還是現代標準,似乎都令人遺憾;可是即使如此,他依然會在連續四次科舉落榜的時候,拒絕富N代好友想為他用錢買官的請求;依然會在年老寓居杭州遭遇大火之後,不得不背著心愛的笛子和簫管遊走寄食的間隙,寫下「小叢解唱,倩松風,為我吹竽」這樣瀟洒的句子——作為一個並不偉大也並不強悍的普通人,姜夔始終沒有向困頓潦倒的現實妥協掉自己清貴高雅的初心,何嘗又不是別樣的「成功」的人生呢?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用姜夔的故事來作為今天的彩蛋內容,是我這篇文章一個微妙而圓滿的句號。上海博物館號稱「包羅萬象」,我們今天也的確隨著寶藏關鍵詞,遊歷上下五千年領略了許多宏大的瞬間: 王圖霸業,惠世功成,祖先們艱難的開拓,英雄們豪邁的壯歌。。。然而在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另一些值得駐足欣賞的東西,那就是純粹自人類心靈深處綻放的美,閃耀於漫漫歷史長河之中,點亮柔弱卻永恆的生命之光。。。。好了,今天的結尾比較文藝還有點不習慣呢,敬請大家期待下篇: 浙江省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科學奇妙說 的精彩文章:

陝西博物館擴展閱讀番外篇——彩蛋部分
國家寶藏擴展閱讀之八卦版-陝西歷史博物館

TAG:不科學奇妙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