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進一步增長,但傳染風險有所緩解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進一步增長,但傳染風險有所緩解

2017年年初以來,中國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監管力度,但2017年下半年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存續餘額仍繼續上升。然而,惠譽認為,中國監管部門在抑制銀行理財產品相關傳染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促成了銀行同業理財規模的大幅下降。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總規模為173.6萬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3%。

2017年中國銀行業存續理財產品增幅為2%,年末規模達29.5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相當於中國同期GDP的36%。2017年下半年的增幅為4%,與2016年24%的年增幅以及2011年至2015年間超過50%的複合年增長率相比,增幅明顯放緩。2017年底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產品餘額下滑了2%,但股份制銀行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領先地位未變,佔有40.5%的市場份額。2017年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餘額繼續增長,增幅為7%。

銀行理財產品總發行量增長印證了惠譽的觀點:監管部門難以減少理財產品總規模,因理財產品募資規模相當於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存款規模的近17.5%和約40%。如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理財市場採取更激進的打壓措施,則可能擾亂金融市場並觸發無序的去槓桿行動。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配置大約是政府債券和准政府債券8%,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34%,非標信貸資產16%。超過半數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對國內債市進行了投資,大約持有在岸債券的五分之一。

監管部門可能對理財產品市場採取漸進式的監管,重點管控高風險領域。2017年銀行同業理財規模大幅下滑51%就是這種監管趨勢的一個顯著證明。過去幾年銀行間交叉持有理財產品的規模不斷增長(見圖表),導致流動性風險和傳染風險突顯。一般個人和私人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有所增長,此外還出現了一種面向高凈值投資者的新型投資產品,但尚無官方文件提供相關詳細信息。

鑒於監管部門收緊銀行間流動性導致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上調,銀行難以繼續通過投資同業理財產品獲利,因此銀行投資理財產品的規模較2017年初大幅下滑。

2018年監管部門放鬆對金融業(尤其是理財產品市場)監管的可能性不高。2018年1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下發通知,禁止金融機構違規使用表外資金(比如通過理財產品)投資股市和樓市。此外,銀監會於2017年11月發布了一份指導意見草案,要求金融機構發行資管產品(包括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該指導意見定於2019年7月生效。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也已被央行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往年一直有官方報告披露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數據。理財產品中約有75%屬非保本理財產品,但出於聲譽考慮很少有發行銀行披露這些理財產品的虧損情況。2017年銀行報告中也沒有披露理財產品虧損數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構投資者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機構投資者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