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spacex-第二部分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spacex-第二部分

射頻君有話說:明天我們就停更過節了!再次抓緊把第二部分登出來,各位親回鄉路上也有的看:) 也感謝朋友們對FindRF一年來的支持,提前祝親們新年快樂,來年大吉!我們年後見!

03

SpaceX怎麼運作的?

接著講第三部分,也就是SpaceX怎麼運作的?

Space X在運作方面,基本就是遵循了互聯網公司的「核心法則」:噱頭、成本、融資

噱頭

01

其實就是火箭回收技術,這是無數文藝青年覺得最「震撼」的東西,畢竟文藝青年腦容量小。

前面兩篇都說過了,火箭回收技術是在冷戰時代探索的技術,當時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太空梭。可面對一次發射需要15億美元的天價費用,和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的事故,美國人被迫直接退役了所有的太空梭。而蘇聯人的暴風雪號就直接封存了。

90年代,麥道公司推出了DC-X計劃,並且成功的12次將火箭垂直降落,證明了垂直回收火箭這條路徑可以走的通。

在浪潮下,1997年基斯特勒火箭飛機公司( Kistler)跳出來了,決定商業化垂直回收火箭技術,這也就是K1火箭計劃。而K1火箭同樣是由風投的「指點」,購買了70台陳列在俄國「航天產業貨架」上的NK-33發動機。(是不是很眼熟?對,就是馬斯克想買但別人不賣的發動機)但K-1沒能走到最後,2007年,NASA終止了跟K-1的協議。

此時,Space X 登上了歷史舞台。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個人:麥克.格里芬,NASA的局長,這個人同時投資了Kistler和Space X,合計投資金額5億美元。

2002年,Space X 開始正式運作,3年後,也就是2005年,在誇賈林空軍基地開始了獵鷹1號的「三連射」之路,當然,2005年、2006年、2007年全部都失敗了。

但資本的力量是無窮的,在「Paypal黑手黨」的光環籠罩下,Space X 居然跟NASA簽約了。NASA當時給出的理由是:十年內,也就是2017年,恢復燈塔的載人航天能力。而當時Space X連個P都沒有。

獵鷹1號基本上就在驗證梅林系列發動機。

而到了2013年,「蚱蜢」火箭出現了,驗證可回收技術,其實就是驗證20年前麥道的DC-X技術還能不能用。

2015年1月10日,在蚱蜢火箭驗證工作完成後,獵鷹9號登場了,開始了漫長的回收測試。因為要履行與NASA的合同,所以所有的測試都是帶著實際發射任務的。

當然,前六次都失敗了。直到,2016年4月8日,龍飛船的成功。那一天,東部強國的財經博主、軍事博主、情感博主、讀物博主、律師、作家都跟昨天一樣,高潮了一番。

但是,但是,但是,真正的高潮來了:成功回收後的一級到底能不能用?畢竟這才是火箭回收的根本目的。

2015年10月,耶路撒冷召開的第66屆國際宇航大會(IAC)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可回收火箭團隊負責人申麟曾經問過與會的SpaceX公司發射業務的副總裁一個問題:「Space X公司成功回收火箭後,要花多大的成本來實現重複使用?」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但對方一番「太極」 :「Space X公司會在可靠性、安全性、成本、技術難度、運載能力等方面進行平衡,綜合考慮。」

翻譯過來,就是三個字:沒法用。

沒法用,那你裝什麼逼啊。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中國對可回收火箭的研究是2011年開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開始設立可回收火箭項目,副總研究師申麟領銜,目前主要攻克的是「降落傘+氣囊」和「垂直降落」兩種方式。

2016年申麟接受了採訪,他對獵鷹9號給出了評論:

第一,『獵鷹9號』是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但零部件,包括發動機等並非按照重複使用來設計的。

第二,『獵鷹9號』返回後,它的結構、發動機需要檢測、維護,部分零部件可能需要更換,成本不一定能降。

第三,測算過『獵鷹9號』發射、回收過程後發現,它的運載能力損失在30%以上。Space X海上發射、回收那次,只搭載500多千克的一顆小衛星。

這是行家的意見,非常清晰的解釋Space X玩的噱頭。

成本

02

Space X作為互聯網公司,一切都是成本導向。就一條原則:盡量自己製造,使用整合的生產線,使用現代元件;避免龐大的供應鏈、傳統的設計、疊加的外包訂單廠商。

比如,在Ebay購買二手的測距儀,原因是新的測距儀25000美元,而二手的只要7000;比如,用浴室的零件生產飛船的門把手,節約1,470 美元;比如,用賽車用的安全帶固定太空人,而不是用傳統供應商提供的座椅。

由於NASA屬於風投股東,NASA的聯絡官把把國有的規範管理帶入民營小作坊。

可,Space X一次又一次反過來「推倒」NASA制定的嚴格標準:

比如,為了降成本,說:宇航級元器件的價格昂貴、生產周期長、性能落後等固有缺點是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因而需要使用價格低廉、性能先進的商用器件。可根據NASA的標準,是不行的。

但Space X說:咋不行?火箭和貨運飛船都是近地軌道、短周期的任務,用塑料封裝的商用器件就可以了。還說:採用AEC(美國汽車電子協會)標準的商用器件,與燈塔的軍標質量保證「相似」,因此優先選用。(看不下去的射頻君補充,航空航天級別和軍用、民用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當然價格也不是一個級別!國內混過這個圈的都知道!)

活生生將燈塔60年的積累拉低了三個檔次。

融資

03

首席看了看Equidate和其他媒體披露的一些數據:

2017年,3.5億美元

2016年,10億美元

2014年,4.7億美元

2012年,2.4億美元

2011年,7500萬美元

2010年,5000萬美元

2009年,4.92億美元

2008年,2億美元

2006年,2.78億美元

2004年,1億美元

嗯,非常賈葯不能停。

04

Space X有什麼啟示?

第四部分,我們談談Space X究竟有什麼啟示。

2月8日,也就是昨天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發布了《加油!中國火箭|火箭院多位專家發聲:到2030年中國火箭運載能力將趕超「獵鷹重型」》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

裡面談到了四點啟示,其實都沒談到點上。

在講之前,我希望大家要端正一個看法,就是過去50年,我們國家航天領域的進步是遠不如航空領域的。

如果說大白話就是,航天領域這麼多年幾乎就是端著錢學森前輩的飯碗在「混日子」,而航空領域則在全國「紅白褲衩」的罵聲中搞出了一批成果(比如:太行發動機,WS15等等),直到發現「自己實在混不過去了」,才開始立項長征5號等一系列本該在20年前就該動手的項目。

從這個角度說,航天領域是需要被批評的。

但為什麼大家都沒有受到批評呢?因為「兩彈一星」的光芒實在太過於閃亮,這種閃亮用行話說就是「即享受到了榮譽,又背上了包袱」。

享受榮譽就是,全國人民都不敢去批評他們,覺得他們就是國家最放心的保障;背上包袱就是,正是出於對榮譽的保護,導致航天口在發動機研製、新材料開發等方面遲遲不敢下手,死死抱著發射成功率這個指標不放。

所以,基於上述背景,2月8月的這篇文章才說了四個啟示:1.簡化系統,採用成熟技術;2.加快可重複使用技術研究;3.要創新就要容許試錯;4.技術突破需要堅持不懈。大家仔細去閱讀這四條背後的含義,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篇自我反思書。

當然,自家的孩子還是最好的,多鼓勵鼓勵,畢竟未來靠他們來給我們爭氣。

讓我們把視野放到更宏大的背景來看,Space X 帶來的影響,是有好有壞的,這種影響因為燈塔和東部強國發展的差異,完全沒有辦法一概而論。

請注意首席使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兩個國家在航天領域的不同訴求和發展的不同階段,讓Space X這種模式會出現很奇妙的發展局面。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

我們先說點好的,也就是Space X的三個正面影響:

資本

01

作為這個星球上資本最具活力的區域,燈塔在航天領域的商業化程度是讓人咋舌的。如果沒有Space X的示範效應,東部強國的航天從業人員和普通民眾是無法感受到資本對於航天產業的推動作用。大家試想一下,當你們看到火箭垂直降落的場面時,那一刻,恐怕心裡會有一個想法:什麼時候我也去弄筆風投,做一個更厲害的火箭看一看。

這種想法在資本遠離「國家重器」領域的東部強國幾乎就是白日做夢,但是資本讓這一切實現了。於是,大家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創業公司出現了,他們以各種馬甲的形式,讓科研人員開始有了「不在體制內熬資歷」的想法,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嘗試一下。儘管這種嘗試未來也還是會回到體制要求(這跟NASA對Space X的要求是一模一樣的),但仍然是充滿了激情和渴望的。

進步

02

Space X在航天材料應用方面,確實走在了前列。為什麼?因為要省錢啊!!!!!我特么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好不好!!!!

比如,為了減重(為啥要減重?省錢!!!),獵鷹9號級間分離機構居然減少到了3個,而獵鷹9號設計之初的草圖上寫的是:9個。

就採用這種模式,Space X幾乎算是在目前人類科技的前沿,榨乾了能用的一切材料的潛力,突破了很多原來不敢突破的禁區。

這裡就談一個數據:獵鷹9號的干質比達到了創紀錄的25,而土星1、宇宙神這種國家競爭中用於「壓箱底」的寶貝,干質比只有多少呢?前者11、後者20。

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因為宇宙神的思路也是盡量省成本。

而東部強國在「一切為了安全」指揮棒下,長征7號的干質比為13。並不是說干質比是絕對的指標,但是在材料領域,Space X確實拿到了很多前沿數據。

開放

03

Space X在商業領域的輪番炒作,讓全球的航天業都被媒體聚焦,形成了巨大的「吸睛效應」。這種效應無論對於老歐洲、對於老毛子還是東部強國來說,都是好事。

有很多讀者說人日微信公眾號瘋狂炒作Space X,是為了長征9號的立項,這個因素不排除。

畢竟在當前這個「既要會做,還要會說」的社會大氛圍下,靠埋頭苦幹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

如果不信,就看看「馬國寶」乾的「全能艦」概念,是不是一下子就讓海軍狂流口水後開始打錢呢?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吹一下又什麼關係。

然而,上述正面的影響背後,更大的是帶來的陰影。

前面的文章說了,Space X最終瞄準的是燈塔軍方和NASA的深空探測項目合同,但這種涉及國家臉面的工作,能給你嗎?你有技術嗎?

當然沒有。

首席在很多文章中,都反覆提出,東西兩個大國最大的差異在於動員能力。而這種動員能力其實就是網上很多「無知腦殘」最為鄙視的戰略規劃能力。

NASA一直以來在戰略規劃方面,都有很強的自我糾錯和發展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心中還真的是時刻都有「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警覺性。

商業化

01

冷戰結束後,NASA一度失去了方向,但是經過6年的蹉跎,1995年,NASA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三年規劃」,也就是每3年發布一次的NASA戰略計劃。

2006年,NASA發布了最新一期的戰略計劃,這一次的戰略計划進一步明確了商業航天的指導方針,這樣,從1991年左右就開始提出,經過了10多年的「探索」,NASA終於大踏步的開始商業化航天的步伐,而最終浮出水面的就是NASA非常有名的「NASA技術商業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通過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將NASA研究的大批技術開始商業化,讓創業公司盈利,讓渡部分利益。

其中,有一項技術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姚明在受傷後,火箭隊利用「技術商業委員會」向NASA購買了一台「反重力跑步機」。

這種商業計劃讓很多技術得以產業化。Space X就是這個計劃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前面,我講了Space X的融資,除了商業上的融資外,2008年,SpaceX公司從NASA的「商業補給服務」(CRS)項目就獲得了16億美元的經費;2014年12月,SpaceX公司獲得了NASA的「商業太空能力合作協議」(就是一筆無息貸款)。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潛在支持」,比如:誇賈林群島的里根陸軍試驗中心發射場、范登堡空軍基地的SLC-40發射場可以免費提供給SpaceX公司(之前都是Space X自己三通一平的場地);再比如2016年4月NASA和SpaceX公司簽訂的任務協議,支持「紅龍」探測任務等等。

通過這種商業化措施,讓大量的創業公司進入市場,從而保持NASA在冷戰後的活力。

2017年,在NASA"s Large Strategic Science Missions這份報告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讀給大家聽一下,原文是「儘管成本估算和控制至關重要,委員會告誡,對成本的最佳讚賞是業績;許多地球和空間科學任務已遠遠超出了它們的初期任務,以相對較低的運營成本提供了巨大的價值回報。」

字裡行間已經肯定了商業化策略對於NASA的作用。

國家隊

02

NASA對商業化的態度,並不意味著NASA在重大項目上會讓小公司插手,相反,對於涉及國本的項目,NASA的標準非常嚴格。

比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項目。

這個從2002年就開始的項目,主承包商當然選擇----燈塔的護國基石之一:諾斯羅格魯曼公司啦。至於商業公司,Space X?呵呵,小朋友,隔壁有糖。

作為僅次於阿波羅登月、太空梭、國際空間站和GPS項目的第五大航天項目,造了15年,造價已經逼近100億美元。

而燈塔選擇的火箭是: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在涉及任何國家根本利益的問題上,燈塔為大家做出了非常好的表率:選自己信任的、選最穩妥的、選最可靠的,而不是選最會吹牛逼的。

儘管馬斯克已經反覆宣稱,自己「猛禽」發動機「馬上」就要好啦,請注意,這個馬上已經馬上了很多次了。

按照馬斯克提供的報告:「猛禽」發動機參數為海平面推力311噸(3050千牛),真空推力357噸(3500千牛),如果,注意是如果投入使用,它僅次於1970年蘇聯的天頂火箭的RD-171(7904千牛),宇宙神5火箭的RD-180(3830千牛),德爾塔4火箭的RS-68A(3137千牛)。

前面三款有兩款來自老毛子,足可見冷戰期間,老毛子在航天方面的功力之深。

所以,建設好一支強有力的國家隊,才能有膽略去推動商業化進程。

競爭性

03

從目前來說,東部強國就是一句話戰略:一步一步往外走。

第一步、去月球看看,第二步,去月球住著,第三步,去火星當火星人,寫火星文字。

這種戰略符合現在的需要,畢竟壓箱底的東西也沒多少。不然,也不會「一支長2吃了50年的老本」

但競爭永遠是主流,特別是國家競爭。為了促進競爭,才有了「更廣義」上的軍民融合戰略,也才有了航天院跳出「按部就班」的幹活,高頻次完成發射任務的行為。

其實,本質上還是思想不解放。

2011年,當時的中國長城工業公司,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T)的「馬甲」,副總經理雷凡培4月在美國國家空間研討會沒有發言,但是團隊中有人是表態了說,Space X網站上公布的發射價格比他們提供的還低,長征系列火箭將難以匹敵。

但進步也還是有的,1月6日,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搞了一次「一箭六星」發射任務,其實也就是因為私營企業沒有發射能力,自己先搶佔市場的一個辦法。

打開壁壘的原因就是因為沉悶太久了。我們當然能期待,中國的航天后續也不會

轉自微博:大英良心漢弗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indRF 的精彩文章:

神奇的量子計算機(一)

TAG:FindR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