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字嶺: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一字嶺層層疊疊的沉積岩層歷歷可見。 通訊員 張王明 攝
被鑿開的一字嶺缺口儼然是一座山門。 通訊員 張王明 攝
儒豪村火山石屋、石門和石臼等人文遺存。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通訊員 蒙樂生
從海口市石山鎮沿鄉間小道往西北方向走,兩旁綠野林深,田間有村民勞作。行車約10分鐘,忽見繞城高速從頂上橫過,如一把利劍將這一片的綠野劃為兩半。若從高空俯看,向南是一望無盡的火山綠地,向北已是一片開發熱土。
城市與鄉村在這裡結合,傳統與現代也在這裡過渡。走進石山一字嶺地質遺迹保護區,一段城市地理與人文密不可分的記憶向我們展開。
數十萬年的沉積
「看,那就是一字嶺的北端。」還未來到嶺腳,同行的石山鎮當地文史愛好者王建平就興奮給我們指出方向。一字嶺南北綿延一公里,東西不過一兩百米寬,成「一」字型,因而得名,南北略有弧度,又像一根扁擔。
一字嶺並不高,準確來說應該不能稱為嶺。同行的海南資深地質專家、高級工程師李福認為,這樣的高度和形狀稱為「墚」更準確,類似黃土高原上長條狀綿延伸長、中間鼓起的地形。
走近嶺腳下,上車沿小路向一字嶺中間行去,忽見原本連綿的山體間出現一段十幾米深的峽谷通道。峽谷外寬內窄,兩側岩壁陡立,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味道,好似古時的山寨大門。
靠近兩側岩壁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是由一層層的岩石疊加而成,其外貌疏鬆多孔,用手撫摸可以感覺到很粗糙。自上而下,直至峽谷底部,岩壁顏色分明地分為數十層,彷彿一本厚厚的古書,層層疊疊的記錄著這裡不同世紀的地質演變。
「這應該是凝灰岩,是一種火山碎屑岩。」李福說,每一層的紋理都代表著一次火山噴發凝灰的沉積,這麼多的層次來看,這裡起碼經歷過了數十次的火山噴發。海口地區最近的一次火山噴發大約是7000年前,而這裡的凝灰岩可能是數十萬年前就開始沉積。
在爆發性的火山運動中,固體石塊和熔漿被分解成細微的粒子,從而形成直徑小於2毫米的碎石和礦物質粒子,也就是常說的火山灰。火山灰落地後經過堆積壓緊成為凝灰岩,因成分不同也會導致顏色多樣,有紫紅色、灰白色、灰綠色等,一字嶺峽谷的岩壁也正是因此而有不同的色彩。
「這裡西面不遠就是海,東面則是今天的羊山地區,東面有包括火山口公園在內有眾多火山遺迹。火山灰能落在一字嶺這個地方,是火山噴發力與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李福認為,火山噴發力將火山灰噴發至空中,在強勁的東風或東南風的作用下,火山灰被吹落至此。
之所以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層次,則是緣於每次火山噴發時風力大小不同,風力大的時候能將較大的顆粒吹到這裡,風力較小的時候則只能將較細的顆粒吹來。
那裡曾經是滄海
在荒草荊棘中尋得一條小路走到嶺的高坡上,環顧四野,只見一字嶺周圍都是平坦低地,唯獨一字嶺一處高高隆起,橫貫南北一公里有餘,令人不由得讚歎大自然的神奇偉力。
正是由於對一字嶺形成原因不解,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一字嶺的神話故事。
其中有一個故事這樣說:遠古時候,有個名叫春雷的神力大無比,他挑了兩座山想要填平瓊州海峽天塹。他的妻子也挑水相隨,想把水供給缺水的百姓。來到石山地區時他妻子被大風颳倒,春雷放下大山去照顧妻子,後來卻發現大山再也挑不起了,妻子桶中的水也流出聚為雙池。而他的扁擔也化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字嶺。
傳說中所說的兩座大山正是今天石山鎮火山口公園的馬鞍嶺雙峰,而雙池正是一字嶺東面數里外的雙池嶺。
古老的美麗傳說口口相傳,但卻無法解釋一字嶺真正的成因。
「一字嶺雖然由火山灰凝積構成,但火山爆發卻不是它從平地隆起的原因。」李福說,從峽谷岩壁上條紋的斷裂和各個岩石層彎曲的弧度來看,這裡應是受地殼內力而隆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字嶺東西兩側村莊的村民為了方便往來,便在一字嶺開闢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峽谷通道。」王建平介紹,在當時挖掘之時還發現了貝殼層,說明過去這裡可能是一片汪洋。而在現場考察中,李福發現當地岩層礦物中含鹽較多,認為這也可作為這裡曾是大海的一個佐證。
在現場走訪時,不時見到村民趕著羊群從峽谷中走出,來到山的東面放羊,嶺下也有不少村民在田間勞作,種植蔬菜瓜果,各種作物在火山噴發形成的土地上茁壯生長。
「這裡曾經滄海桑田,如今還成了附近人們的鄉愁記憶。」王建平介紹說,若是初秋時節的午後登上一字嶺,向嶺下望去,可見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在夕陽的照耀下隨風搖曳。
嶺下古村
道堂儒豪
從一字嶺下來,我們開始尋訪周邊的古老村落,試圖發現火山的記憶如何影響這裡人們的生活。
不到10分鐘,來到道堂村委會下的道堂墟村,道堂墟村是一條老舊的街道,街道兩側的房子建得逼近公路,加之門前擺放的雜物,有的地方只能容一輛車通行。
在街邊擺一個盆子、放一個籃子就開始吆喝賣魚賣菜,或是將大門一開,修鞋的理髮的通通都有,道堂墟人就延續著古老的傳統,在自家門前屋內做起買賣,彷彿這裡還是過去那個鼎盛時期的熱鬧集市。
儘管有些是後來新建的樓房,但在老街上還是保留了許多火山石屋。走在老街上,隨處可見石臼、石門、石井和石牆,處處透露著古樸氣息,雖然大多已破舊不堪,但依然在向偶爾來此的遊客講述著昔日的輝煌。
據瓊山地方志記載,道堂墟是古時候瓊州府城到澄邁必經之地,來往文人墨客常聚於此談古論今,故名「道堂」,亦稱「文盛都」。
宋元時期,道堂曾有一個驛站,往來商旅都在此停歇休憩,所以這裡漸漸熱鬧起來,慢慢建立了墟市。最初道堂墟只為東西走向的丁字街,後來發展到「兩橫三縱」日字布局,商鋪林立,儼然府城西面的一大集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還很熱鬧,街上做衣服的特別多。」道堂墟居民王傑成介紹,後來別的主幹道建好,經過這裡的人就不多了,加上許多年輕人都往外跑,道堂墟也漸漸變得蕭條。
道堂往東約一公里,在一字嶺的東南方向藏著另一個古村——儒豪。
「房屋華麗儒豪村,公廟堂皇龍頭村。」第一次聽到這句民謠時,還無法想像一個村子能有怎樣的華麗房屋。直到走進儒豪村中才算明白,這裡有石壘的圍牆、石築的房屋和石鋪的小道,讓人彷彿置身於火山石的世界。
儒豪村坐東朝西,古村大門位於村的西南邊,開口向南,沿寨門用火山石壘砌築石牆,將古村圍合起來。建築、門樓的火山石材經過仔細打磨,外立面平整,但石材形狀不規整,縫間隙平整密實,無粘劑痕迹。而圍牆和後院圈舍用的火山石並沒有經過打磨,大小不一,互相壘疊,高低錯落。
儒豪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李家大院。李家大院由四個院落互相連通,十多棟大石屋排列成四行,不用打聽,也可知道這裡曾是大戶人家。石屋的屋架則採用穿斗式木架結構,榫卯連接,柱體飽滿圓渾,典雅莊重。
兩個古老村莊與一字嶺靜默相依,火山的記憶融入到村民日常的生活中,過去用火山石築屋、打磨石器,而在今天,火山更是成為品牌,火山土雞、火山黃皮、火山荔枝等品牌被打造出來,火山旅遊更是方興未艾。
火山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到當地人們的生活中,而一字嶺地區地理與人文的記憶也由此不斷延續。
TAG:旭堯科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