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人都在打call的,就在自家

別人都在打call的,就在自家

第23屆冬奧會9日晚在韓國平昌拉開帷幕。開幕式出現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太極等象徵性元素,很多中國網友直呼「似曾相識」。在中國,這些自古傳承至今的文化元素,分量自不言而喻。只要你有心,了解它們,定會由此敬重那綿延千年、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

荷塘月色

 鋼琴情書·春天裡的愛

安琴 

00:00/04:27

細數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一二三四五」

一:太極

二:陰陽

河北省秦皇島市太極橋

滑動閱讀

一般認為,「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孔子認為「太極」不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變之大道。宇宙之「本」運行,使陰陽相分併產生天地兩儀。陰陽不斷相分,便產生春、夏、秋、冬四象與宇宙萬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樣表達了一元論與變化論的「太極」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太極是「一」,是宇宙萬物之根;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與發展是太極之真性。太極之「道」天然包含著對立的陰陽兩面,但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與矛盾運動最終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諧體。

後世人們據老子、孔子的太極哲思而圖解太極圖,並逐漸推演出成熟的太極觀念。

三:天 地 人

桂林山水風光

滑動閱讀

三國的魏孟康以「太極元氣,含三為一」解釋太極圖。「三」指陰陽魚太極圖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含三為一」的字面意義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線都包含在太極圖的大圓圈內。

實際上,後人認為「含三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組成的矛盾整體結構,也指天、地、人「三極」合一的宇宙結構。

魏孟康之說既繼承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太極思想,同時也將前人的太極觀念從宇宙萬物鏈接至社會人生。

到了宋代,儒學大師以人學視角解讀太極圖,把太極法則設定為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從而把「太極」學說發展為「人極」學說。

四: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故宮圖騰紋理

滑動閱讀

龍、虎、朱雀(或曰鳳)、玄武四靈崇拜起源很早,若論其單獨的動物神靈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以圖騰崇拜的形式出現在了不同的部落群體之中了。

在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上,也經常出現以這些動物為氏族名稱的族徽文飾,這都是原始圖騰崇拜的遺迹。

大約在殷商時期,經過長期對天象的觀察和經驗積累,就已經把春天黃昏時節出現於東方天空中的一組星想像為原有的靈物龍,把出現於南方天際中的一組星想像為鳥形,把出現於西方的一系列星想像為虎,把出現於北方的一系列星想像為蛇和烏龜。只有依據逐漸完善的四靈信仰,古人才會將其傅會到天上去。至遲到春秋時期,四靈信仰就已經和天空中的四方星宿結合在一起了。

民間則相傳,當天地剛形成時,天下四分五裂,天地意象、星相大變,於是天帝派遣四獸託身於人世間的二十八人,重新梳理天地秩序,開啟天地靈氣之門。這四獸分管天宇中的四方,它們分別是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至戰國時期,四象就已見於文獻記載。

漢代以後,尤其是東方蒼龍和西方的白虎,還被視為鎮邪祛惡的天神而廣泛應用於各種迷信場合。

五:金 木 水 火 土

滑動閱讀

古人試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起源,認為萬事萬物皆有五行,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推動世界向前發展的動力。

五行關係有相生,也有相剋。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剋都是循環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構成陰陽五行學說。

五行觀念源於上古時期,成熟於春秋戰國,盛行於兩漢以後。以五行字入名,歷代皆有。中醫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光明日報、廣州日報

與人類其他古文化相比

中華文化是唯一的長壽者

不中斷地活到了今天

構成了一種堅韌無比的必然

鑄成了一種舉世無雙的宏偉

連成了精彩絕倫的文明長廊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節選)作者/余秋雨

體量自覺

中華文化

長壽第一因

中華文化的體量足夠龐大。即便把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等所有發祥地的面積加在一起,也遠遠比不上中華文化的搖籃黃河流域。

不僅如此,中華文化的遼闊地域,從地形、地貌到氣候、物產,都極為豐富,極多差異。永遠山重水複,又永遠柳暗花明。一旦踏入不同的領域,就像來到另外一個世界。

兩千多年前的地理學著作《禹貢》《山海經》已經表達了對於文化體量的認知,而後來的多數中國文化人,不管置身何等冷僻、狹小的所在,一開口也總是「天下興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嶽」,可謂氣吞萬里。

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先秦時期,人口就有兩千多萬;西漢末年,六千萬;唐朝,八千萬;北宋,破億;明代萬曆年間,達到兩億;清代道光年間,達到四億……這中間,經常也會因戰亂而人口銳減,但總的來說,中國一直可稱之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

正是這一層層的地域體量和人群體量,把長壽的希望許給了中華文化。

自守自安

中華文化

長壽第二因

地域體量、人群體量所轉化成的巨大能量,本來極有可能變為睥睨世界的侵略力量。但是,中華文化沒有作這種選擇,這與文明的類型有關。

世界上各種文明由於地理、氣候等宏觀原因大體分成三大類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偉大,卻都具有一種天然的侵略性。

與它們相反,農耕文明要完成從春種到秋收的一系列複雜生產程序,必須聚族而居,固守熱土。這就是由文明類型沉澱而成的「厚土意識」,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素質。

因為「厚土」,當然會為了水源、田畝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權而常常發生戰爭;但是,也因為「厚土」,他們都不會長離故地,千里遠征。

力求統一

中華文化

長壽第三因

中國歷史上雖然也出現過不少分裂的集團和分裂的時期,但總會有一股強勁的偉力把江山拉回統一的版圖。相比之下,統一的偉力是歷史的主調,遠遠超過分裂的暴力。

當中華文化的「奠基性元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等著作都憑著統一的文字樹立了文明準則,中華文化也就有了統一的終極法令。

文化是一個大概念,遠不僅僅是文字。因此,秦始皇他們在統一文字的同時,還實行了一整套與統一相關的系統工程,例如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道路,甚至統一很多民風民俗。

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又以九州一統的郡縣制,取代了山頭易立的分封制。這一切,看起來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為,其實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態包圍,讓一切社會行為都很難脫離統一的安排,被韓非子稱為「一匡天下」。

時間一長,「力求統一」變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層文化,而正是這種深層文化,反過來保全了中華文化的整體不易潰散,得享長壽。

慣於有序

中華文化

長壽第四因

家庭秩序由血緣、輩分、長幼、排行、婚嫁逐一設定,非常清晰。從這種秩序所派生的禮儀、規矩,也人所共知。那麼,有沒有可能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擴散,成為社會秩序和國家秩序呢?

這種構想使儒家學者非常興奮。他們本來已經為家庭的親情倫理做了太多的文章,如果能夠擴而大之,那就把「齊家」的計劃直接推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目標了。

於是,一個以「私人空間秩序」比照「公共空間秩序」的工程啟動了。這個工程的預想成果,可稱為「家國同構」。

原來不讓人感到親切的社會秩序和國家秩序,經由「家國同構」,獲得了通俗化的體認,容易被接納了。而且,由於家庭秩序、血親秩序是堅韌的,明確的,可長期持續的,這也使社會秩序和國家秩序變得堅韌、明確,可續了。

千年未潰的中國秩序,就是這麼存在的。

有天地然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周易》這種企圖把天地萬物都納入秩序的構想,既是中華文化立身的起點,又是中華文化長壽的原因。

簡易思維

中華文化

長壽第五因

中華文化一上來就抓住了命脈,隨之也就知道什麼東西可以省儉,什麼東西可以捨棄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就是「人文」,《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就是以「簡易」的方式研究「變易」和「不易」。但這種研究又不付之於抽象,而只是排列卜筮的概率,形成框架。這與其他文明的開山之作一比,顯得非常精簡和直接。

諸子百家之首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從內容到形式都在倡導「極簡主義」。孔子的傳世著作《論語》,是一段段簡短、隨興、通俗的談話。至於莊子,乾脆是在寫散文詩了。他以輕便而優美的寓言創作,不小心踏入了經典殿堂,受百世敬仰。

《詩經》那是地地道道的詩,而且多數是短詩,帶著華北平原的波影和鳥鳴,居然也被尊之為「經」,成為中華文化的起點之一。

確實,在根子上,中華文化是簡易的,輕快的,朦朧的,優美的。這種特點使它便於接受,便於傳誦,便於延續。

大道至易至簡,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華文化善擇大道,故而輕鬆,故而得壽。

偉大的昨天向今天

發出了偉大的指令

一代代追問一代代解答

一代代傾聽一代代傳承

不管到哪一代

中華文化總在

配圖/皆出自視覺中國

點擊「寫留言」分享感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回家,真的幸福!
戰機被擊落、西方制裁不斷進逼 普京將如何應對?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