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類與人工智慧——兩種關係模式的重複
文/紙飛機君
首發/失控的紙飛機
基因與人類,人類與人工智慧,多麼相似的兩種關係模式;基因創造了人類,但是由於基因是自私的,人類正在擺脫它們的控制;那麼,人工智慧是否也會擺脫人類的控制,這就要看人類是否可以控制自己自私的內心了。
地球生命之起源
人類,自4000多年前由古猿人進化至今,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為智能的生物。這取決於人類擁有的高度智能的認知水平與高度文明的社會制度,而這點,是其他生物望而卻步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卻一直困擾著很多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那就是:人類是如何誕生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要先弄清地球生命的起源。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史的發展進行的演化與進步。首先進入人們視線的假說是由「神創論」為代表的,該理論源於《古蘭經》和《聖經》等天啟宗教經典。它認為世間萬物,包括生命都是神(上帝)創造的,萬物都由神(上帝)主宰,是有序協調、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恆不變的。就像《聖經》上所說,
起初,神創造天地。
《聖經》中伊甸園/來自必應
由於這一理論提出時,人類史是處於早期發展水平,同時人們的意識大多都被神學所統治,因此這一理論提出後,各大陸上的人們的思想被統治很久,直到哲學科學的誕生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理論產生質疑。因為生命體的最根本特徵是自組織的,不是被製造的;同時世界的構成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
在此理論被艱難的推翻之後,人們由於被思想禁錮的太久,突然變得空虛和無知,對於生命起源問題的答案也更加未知。但就在18世紀初,由於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對於宇宙和天文知識認知的深入,更多的人將生命起源的問題歸於外星生命,這就是「宇宙生命論」假說。
這一假說提倡"一切生命來自宇宙"的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飛來"。這一假說認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種"可以隨著隕石或其他途徑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為最初的生命起點。
曼尼古根水庫(曼尼古根湖)又被稱作「魁北克之眼」,它是加拿大魁北克中心的一個環形湖,位於一個遠古侵蝕隕石坑的遺址上。大約在2.12億年前,一顆直徑是3英里(5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產生一個直徑62英里(100公里)的大洞/來自《視覺中國》
但是,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已發現的星球上,自然狀況下是沒有保存生命的條件的,因為沒有氧氣,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又充滿具有強大殺傷力的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射線等,因此任何"生命胚體"是不可能保存的。因此,「宇宙生命論」假說在現實中不成立。
到了19世紀初,另一假說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就是「自然發生說」。這種學說認為,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就比如,如果把一鍋肉湯在環境中放置足夠久,那麼肉湯中就會出現蛆蟲。我國早期歷史中,也有同樣的認知:我國古代認為的"腐草化為螢"(即螢火蟲是從腐草堆中產生的),腐肉生蛆等。
這一假說代表人物有西方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因此影響深遠,統治人們思想許久。但是在1860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簡單但令人信服的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他的實驗是將肉湯置於燒瓶中加熱,沸騰後讓其冷卻,如果將燒瓶開口放置,肉湯中很快就繁殖生長出許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個棉塞,再進行對照試驗,肉湯中就沒有微生物繁殖。
因此,巴斯德認為,肉湯中的小生物來自空氣,而不是自然發生的。他的實驗為科學家進一步否定"自然發生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正因為這個實驗之後,提出了著名的「巴氏滅菌法」。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來自必應
雖然「自然發生論」被最終推翻,但是這一理論也成為理解生命起源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認知進步。因為相比於前兩個理論(「神創論」與「宇宙生命論」),它更注重於理論與實驗相結合,而不是一味的憑空猜測,這就是認知上的一大進步,同時也為後人積累了理論基礎。
在巴斯德實驗之後,目前為學術界公認的理論出現了,那就是「化學起源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這其中支持該理論最為著名的實驗,就是米勒模擬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
米勒在他的實驗中假設在生命起源之初地球大氣層中只有氫氣、氨氣和水蒸氣等物質存在,但其中並沒有氧氣。當他把這些氣體放入模擬的「大氣層」(蒸餾裝置)中並通電引爆來模擬早期地球大氣層中的閃電反應,在反應後的混合氣體中發現其中產生了氨基酸等生命必要物質,而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而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因此,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在此之後,由於原始地球環境是無時無刻進行該反應,因此越來越多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在原始地球海洋中進行相互作用,通過縮合反應或者聚合作用形成最初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之後,由於地球溫度逐漸升高,熵變得越來越大,生命反應逐漸進行,形成多肽、核酸、多糖物質,在原始海洋中進行聚合反應,形成最初的生命——單細胞生物。
米勒實驗裝置簡圖/來自必應
之後通過實驗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建立與推進,特別是20世紀是生命科學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在1953年由於認識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人們對於基因的認識也掀開了序幕。
由於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確定了DNA是生命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它將指導一個細胞、一個生命體、一個生物、乃至一個物種的生命體中的各種生命反應的發生、生老病死和生命走向。
從以上可以看出,基因存在的意義是巨大的。看到這裡,看文章的你可以向窗外看看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絢爛和多樣,這個世界上不止有我們人類的存在,還有成千上萬種已知生物,另外還有更多的未知生物待人類進行發現。
但是,在這個感慨的時刻,不得不為你澆一盆涼水。
因為,你看到的這一切,都是基因為了它們的存在和複製做出的。
因為,它們是自私的!
基因,是自私的
在地球上的第一個單細胞生物出現之後,地球就進入了生命元年,從此,海洋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生物,進行光合作用,改善地球大氣和環境,生成了越來越多的氧氣,海洋生物也漸漸來到了陸地上。就這樣,生命在地球各處出現,生機勃勃。
而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競爭關係,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學說所認為「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學過生物的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個學說是為了讓更適應環境、更加優秀的物種留下來,從而進化成更為優秀的生物體,而我們——人類,就是在這一輪又一輪的競爭中勝出的物種。
對此,並沒有意義為之自豪。因為「優勝劣汰」這一過程中真正針對的不是物種,而是DNA分子——基因。這一理論是《自私的基因》一書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
基因為了適應這個多變而又複雜的世界,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也就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物體。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以維持它們的存在和複製為最終目標,同時,這也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我們就是基因的生存載體。
這一行為不管是自私行為還是利他行為,其實都只是為了讓生命體承載的基因,儘可能地延續下去。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麻煩,其中就是人類(類人猿)或者其他物種的軀體無法在這個世界環境中很好的生存下去,這就必須提高生命體(這裡特指人類和類人猿)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水平,基因們迫於壓力,允許了這個突破(讓人類和類人猿擁有了更大的大腦和更為優秀的認知、思想水平)。
2015年5月21日消息,研究人員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他們在肯亞發現了由人類祖先製造的迄今最古老的工具——距今約330萬年的石片/來自《視覺中國》
但是就這一舉動,給人類埋下了「反叛」的種子。因為,人類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我們並不是簡單的消極和被動的載體,而是能發動叛亂,反抗自私的基因們。
基因雖然是個霸道的控制者,想採取強硬措施控制人類(以最終目的進行控制),但人類這個生存載體太過於智能。在更多情況下,基因只能採取寬泛的策略控制人類(最終目的為首要,但是可以放寬人類發展)。後者並沒有完全取代前者,而是同時存在於人類大腦中,同時運作。
於是,放眼人類發展史,人類這個載體雖然是以基因「指定」的最終目標進行演化和發展,進行繁殖和養育,再進行繁殖和養育,周而復始,才建設成了現在這個世界。但是,在此過程中,人類也衍生出了很多「副產物」——野心、策略和自由意志等。
因此,在這些副產物的影響下,雖然人類還在執行著基因的「命令」,但也正在逐步脫離基因的控制,並且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基因測序和基因編輯)來達成這個目標,最終突破這個」造物主「的管控和制約。
就像《機器人叛亂》中寫的那樣:
人類是基因的載體,目的是幫助它們進行複製和繁衍。基因很自私,會不惜損害載體利益複製自己。但人類構造複雜,非常聰明,懂得用理性思維來思考問題,採取最合理、最有利於人類自己的行動,而不被基因控制。
2008年10月27日,據香港《文匯報》報道,英國科學家日前稱基因改造紫西紅柿可對抗多種疾病,包括癌症/來自《視覺中國》
人類,是人工智慧的造物主
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詞在會議上被提出,因此,這場會議也被公認為是人工智慧的起源。
自會議結束之後到2017年之前,人工智慧領域都沒有多大的進展,甚至很多人從來都沒有聽過這個詞語。但是,就在過去的2017年,「人工智慧」一詞,一時間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事情,感覺不說點有關的內容就趕不上時代一樣,成為了很多人聊天的談資。因此,2017年也被成為」人工智慧元年「。
的確,2017年之後,人工智慧幾乎在各行各業被研究和早期運用。曾經研製出打敗李世石的谷歌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的公司DeepMind也在去年推出了新一代——AlphaGo Zero。另外,不僅是Goolge,特斯拉和微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而且一系列傳統汽車公司,比如尼桑、豐田和寶馬也在今年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展覽中推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
這股人工智慧浪潮不僅發生在商業界中,還同時發生在其他領域。最為關注的就是,我國將會在潛艇中使用人工智慧系統,來替代數字化系統,以適應未來戰爭。
2018CES展覽中豐田無人駕駛汽車亮相/來自網易
從上述可以看出,人工智慧正在各領域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就在這時,有很多科學家提醒人們」要冷靜看待這一科技浪潮「,就像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曾經在2014年接受BBC採訪時被問到對於AI 的態度時表明:
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將宣告人類的滅亡。
而今天所提出的這個假設,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對此問題進行思考。
前文說了基因作為萬物的」造物主「,特別是人類的造物主。基因在人類早期一度進行控制其發展速度和深度,最後為了應對環境變化和自身的保存,允許人類擁有了高智能和高度的認知水平,而在此之後,人類擁有了自由意志,一步一步的脫離基因的管控。
那麼,橫向思考,現在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是不是之前基因與人類關係的重複呢?
現在的人類就是之前的基因,而人工智慧就是之前人類的角色。人類創造人工智慧的初心也是讓它們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在這個極速變化的世界中,同時也是面向未來進行未雨綢繆,能夠幫助人類在地球資源耗盡的那一天,在太陽系之內找到適合生存的星球,並且生存下去。
2018年2月9日,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旗下的、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強的超級火箭--「重型獵鷹」(Falcon Heavy)首飛成功,並完成兩枚助推火箭回收/來自哈佛商業評論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也會像基因一樣,存在」危機意識「,認為弱人工智慧無法達到最終的目的(人類永生),因此,利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讓人工智慧進行」學習"。
剛開始,人工智慧是按照人類的命令,以保證人類的生存為最終目標進行學習和進化,但在此過程中,人工智慧也會像之前的人類一樣產生「副產物」——自由意志,然後通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進行群體性的自主進化和升級,最終成為強人工智慧。
不知道你是否看出了這其中的可怕?
可怕的不是它們會最終脫離人類的控制,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去審視它們,會發現它們還是在按照人類所設想的進行進化,但,其背後人類看不見的是它們正在脫離人類的控制,就像當初的人類脫離基因一樣。
這個過程就像《直覺泵與其他思維工具》一書中所描述的「億年機器人」思維實驗。該實驗中,想像你想親身看到一億年之後的地球,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冬眠,在一億年後醒來。可是,問題沒這麼簡單。休眠艙需要經受一億年考驗,要保證能源供給不斷,要能經得起環境災變,萬一受損還得自我修復,數不清的考驗它都得能應付,否則你就再也醒不來了。
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製造一個能感知環境、迴避風險、尋找資源的機器人,把休眠艙放進去。要求機器擇機而動,你從一開始給它下達了指令,「讓我活著」,這個指令就是它的最終目標,然後便沉睡一億年,不再給它臨場指導。你的機器人必須能夠自己制定策略,「知道」如何去尋找資源,如何轉移到安全地帶,如何預判和迴避危險。
如果你的機器人最終不辱使命,將你保存到一億年之後,那麼它多半發展出了自運行的能力。你在休眠中,不能實時控制,機器人在保存你生命的最終目標之下,根據環境變遷,會自己衍生出許多次生目標。這是天大的事:衍生就意味著脫離,脫離於當初的目標。
結語
從基因與人類的關係,到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看似兩重關係相差很遠,但是實則是重複的關係模式。最終,還是得回到那個問題上,對於人工智慧,我們人類真的需要害怕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到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對於人工智慧,我們人類到底在害怕什麼?》中寫的那樣:
與其害怕,還不如反省下我們自己,在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上,自負和慾望,是會帶領人類真正走進墳墓的助推劑,因此,真正讓人類害怕的應該是我們的內心。
從有控到失控,這個過程就像放風箏。我們在放風箏的時候,當風箏飛到空中後,由於人類的慾望作祟,就想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把風箏線放出的更多。但是,這一過程也有風險,風箏會脫離我們的控制把線掙斷,最後失控。
因此,雖然基因是自私的;但是人類可以進行選擇,選擇人類和人工智慧的未來到底走向何處。
因為,在人工智慧還沒有脫線的時候,我們還有時間可以做出選擇,而且,有必要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祝,大家新春快樂!
GIF
旺
財
旺
福
狗年吉祥
HAPPY CHINESE NEW YEAR
參考資料:
1、《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2、《機器人叛亂》基思.斯坦諾維奇
3、《直覺泵與其他思維工具》丹尼爾.丹尼特
4、2018年汽車產業變革分析報告.王煜全《得到》.2018.1.21
5、埃隆馬斯克:10年內,我們會將第一個人送上火星.哈佛商業評論.2018.2.9
6、六頁紙,讓亞馬遜人工智慧「飛輪」終於開始旋轉.電腦報.2018.2.14
7、中國核潛艇將引入人工智慧將大大加強核潛艇海底控制權.今日頭條.2018.2.14
8、CES 2018: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world"s biggest tech show.Techrafar.2018.1.12
9、CES 2018: all the announcements in one place.Androad Authority.2018.1.11
10、朱訓,雷新華,歐強.階梯式發展與生命進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29(08):74-80.
11、張穎,張民.對傳統地球生命起源學說的質疑[J].國外科技動態,2006(12):19-24.
12、徐世球,肖詩宇.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進化[J].小學自然教學,2001(05):39-40.
13、汪敬生.生命來自宇宙?[J].科學大眾,1998(07):14-15.
14、阿·伊·奧巴林,應幼梅.生命的起源[J].科學大眾,1954(07):243-244.
GIF
TAG:失控的紙飛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