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沉迷手機
2007年9月,有75名學生步入斯坦福大學的課堂。10個星期以後,他們總共發展了1600萬名用戶,累計廣告收入達一百萬美元,除此之外,他們還找到了一個能夠迷住整整一代人的神奇「公式」。
而這個通常被稱為「臉書班(The Facebook Class)」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導師B·J·福格(BJ Fogg)也因此一度成為揚名於矽谷的傳奇人物。畢業後,他們有的在優步、臉書、谷歌等公司負責產品設計工作,有的還跟同學一起創業。儘管10年過去,但部分當年的教導內容卻能準確瞄準現今社會廣泛議論的手機成癮問題,為之提供分析依據。
福格的研究隊伍,說服性技術實驗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以研究技術是如何說服人們並驅使其採取實際行動為目標,早期主要圍繞像「怎麼通過簡訊讓人們戒煙」之類的主題展開研究。但在臉書成立滿3周年、決定開放平台給第三方開發者時,福格改變了主題,他從這個不受約束的平台上,發現能更好測試他理論模型的可能性。
上過幾節關於行為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授課後,福格研究隊伍里的學生便開始創建他們自己專屬的臉書。他們藉助一些心理學工具,如互惠原則,來給應用研發隊伍提供建議,譬如,能夠給自己朋友發虛擬擁抱或者邀請朋友一起玩線上躲球遊戲等的小程序。而那時候,臉書才剛開始信息流服務,支持推廣第三方應用。iPhone在2007年的夏天面世,而App Store則在之後一年才誕生,但福格所傳授的知識在應用程序的誕生之初,已經揭示了其將如何抓住人們眼球。
「在頭一個月里,已經有數百萬的人開始用這些應用程序。」當時「臉書班」的助教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如是說,他之後跟他同學一起創立了廣告技術平台Sharethrough。後來部分學生決定將應用商業化,在裡面植入橫幅廣告,而格林伯格就是其中一名,他的臉書應用的廣告銷售額,在當時已經可以達到每月10萬美元。而這都有賴於福格的「秘方」,以及這個運用的最佳時機。
10年前,福格研究室為不少創業者和產品設計師進入臉書和谷歌工作提供了通行證。其中包括暢銷書《上癮》(Hooked)的作者尼爾·埃亞爾(Nir Eyal),埃亞爾當時上課的同桌、後來先後成為臉書和優步成長型市場負責人的埃迪·巴克(Ed Baker),還有Instagram的創始人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和邁克·克里格(Mike Krieger),以及與他們一起參與研究的、現正領導「有價值的時間」運動(Time Well Spent movement)的谷歌前產品倫理設計師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這些人,都曾在福格的研究室里一起探討和研發可以提高用戶粘性的技術,以使得應用和內置小程序可以更加抓住人們注意力。
目前,人們正積極尋找針對手機成癮帶來後果的應對方法。無論是臉書前總裁認為矽谷產品都是割裂社會關係工具的言論,還是法國正式明文禁止公立學校學生攜帶智能手機的規定,這些都已經開始驅使人們去反思手中電子設備對自己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而了解這些產品設計者的教育背景或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梳理這些產品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與後果,甚至能夠幫助找到轉負為正的方法。
軟體致癮
B·J·福格不像是可以引領震驚矽谷運動的領導者,他比一起工作的企業家平均年齡還要大一倍,但他是位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在他的學生眼裡,他精力充沛,想法離奇,一心埋頭於變技術為益處的研究,如:以前,他就開設了關於以產品製造推動和平發展和以行為設計來聯繫自然的課程。但是,每一堂課他總會首先介紹他標誌性理論框架:福格行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這個模型揭示了驅使人們行動的三要素:動機(motivation)、觸發器(trigger)和能力(ability)。
實際上,它同時也解答了困擾矽谷眾多產品設計師已久的難題:怎麼保持用戶的回頭率?具體而言,假如你是臉書的用戶,並且在手機上安裝了它的應用程序。當你想確認自己上傳到臉書上的照片有沒有得到點贊、成為話題時,臉書的推送信息無疑就是促使你點開的觸發器,而通過手機又可以立馬去證實,所以這時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點開屏幕上的臉書。
這個模型的擁護者,包括埃亞爾在內,都相信它十分萬能。「當你明白人們的內在觸發器是什麼,那麼你就可以盡一切地去滿足他們,」埃亞爾說道,「比如說,當你感到寂寞,我們可以幫你聯絡朋友;當你覺得無聊,我們可以給你提供娛樂方式。」
但與此同時,不少評論人士也批判臉書一類的公司是在利用這些心理學原理來俘獲人心,特別是那些以廣告為生的公司,對於他們來說,用戶越花時間在他們的應用上,就意味著越能帶來更多的收益。如此一來,應用設計者只會一味地獲取最大化利益,並不理會廣告內容是否適合用戶。
對此,技術研發者也毫不掩蓋這種在技術上控制用戶的做法,而特里斯坦·哈里斯(同樣也是福格研究室的畢業生)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他也牢牢地把握住這條法則,並運用到極致。在2012年,還在為谷歌效力的他就就此做了一場多達144張PPT的展示,主題為「呼籲儘可能減少分散並尊重用戶注意力」。其中,他不僅指出即使像信息推送這樣的小程序在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極大地分散用戶的注意力,還判定出這些要素會是公司的毒瘤,需要去除。當時,在場有超過5000名谷歌高層聽取了他的展示,而且它也成為哈里斯的升職跳板,令他一躍成為谷歌首位產品倫理設計師。
但哈里斯在2015年離開了谷歌,之後,他一直致力於將有關說服式設計的話題拓展到美國山景城(矽谷主要地區之一)以外的地方。「來自少數幾家技術公司的少數員工,居然可以控制10億人們的思想和情感,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如今,臉書、YouTube的用戶數量甚至比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數量還要多。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問題能比這個更迫切、更需要得到重視。」
哈里斯通過他的倡導組織「有價值的時間」(Time Well Spent)來踐行這個理念。該組織常對技術行業進行遊說,倡導技術與社會幸福協調一致。三年後,他的倡導運動終於得到了積極的回應。以臉書為例,它最近對動態消息演算法進行了調整,用戶會優先接收到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朋友和家人的最新動態),最後才是不費腦力的網路消息(例如病毒式傳播的視頻)。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在臉書官博上表示,2018年臉書的首要任務之一是要「確保用戶在臉書花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時間。」他甚至說道,哪怕這是建立在用戶活躍時間減少的基礎上。
臉書這個想法恰恰說明,公司可以通過重新設計來降低產品的粘性——或者至少,他們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嘗試一下。設計師們都是套用這個模型,將我們與手機牢牢粘在了一起,那如果我們通透了其中道理,也許也能找到脫身的方法。
找尋解藥
福格承認,如今社會人們確實是手機成癮,但他也相信消費者有能力自行戒癮。「沒有人逼著你把手機帶到床上,也沒有逼你把手機當鬧鐘,」他解釋道,「人們需要的是動力。」
埃亞爾的新書《無法分心》(Indistractible)將反向使用福格的模型,著重教會人們如何戒癮。書中同樣提到了三要素:動力、觸發器和能力,人們可以據此自行調節,直至把自己與手機剝離開來。比如,在更改完信息通知的設定後,你就可以除去「觸發器」這一點了。(或許更有效的辦法是,關閉所有的推送通知。)再比如,通過刪除臉書的app來降低訪問臉書的「能力」。
「人們不僅有,而且一直都有這個能力去抵擋手機的誘惑,」他說道,「但是當我們換一種說法,說人們無法擺脫手機的時候,他們也相信了。」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包括哈里斯以及風險資本家羅傑·麥克納米(Roger McNamee)。他們認為公司的收益與廣告商的需求是息息相關的,一旦這個體系被改變,公司就會尋找新的方法來擴大用戶的在線時長。「如果想要儘快解決手機上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讓公司的創始人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杜絕廣告,」臉書的早期投資者、扎克伯格的良師益友麥克納米說道,「我們必須首先消除創造手機癮的經濟誘因。」
這兩種觀點其實都各有其優。正如讓人們沉迷於Snapchat的方法,恰巧可能是讓人們堅持在Duolingo學習新語言的原因。說服與強迫的界線並不明晰,但是一票否決所有的行為設計肯定是不得要領的。只有擴大關於我們與電子產品的關係的討論,我們才能回到本真——根據意圖調整用途,這對無論是產品設計人員還是使用者都是有好處的。
路在何方
哈里斯和麥克納米堅信操縱設計要在系統層面解決。因此他們倆向政府部門提議,加強對臉書等互聯網平台的監管,尤其是在公共衛生保健方面。而如蘋果一類的公司也面臨投資者帶來的壓力,亟需思考手機程序上癮對兒童的影響。然而,只要廣告仍是互聯網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一定會有人使用誘導設計來延遲用戶在線時間。
因此,在此期間,我們可以採取切實的措施來打破成癮的圈套。雖然如改變你的信息通知設置、或是把你的手機轉換成灰度模式等技巧看起來都不值一提,但它們確實是行動的開始。
「與其等待那些公司推出什麼措施改變現狀,不如先從自己做起,」埃亞爾說道,「如果你打算屏住呼吸等待他們的行動,你分分鐘會窒息身亡。」
翻譯:區綺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獲取更多有意思的內容,請移步界面網站首頁(http://www.jiemian.com/),並在微博上和我們互動,調戲萌萌噠歪樓菌→【歪樓-Viral】(請猛戳這裡)。
你也可以關注樂趣頻道的微信公眾號【歪樓】:esay1414
來源:Wired
原標題:THE FORMULA FOR PHONE ADDICTION MIGHT DOUBLE AS A CURE
最新更新時間:02/15 14:36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俄羅斯一客機從莫斯科起飛後墜毀 機上71人可能全部遇難
※歪樓有毛病兒,老鐵都來玩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