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共公的選擇性遷都: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內部壁壘的坍塌

宋共公的選擇性遷都: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內部壁壘的坍塌

原標題:宋共公的選擇性遷都: 比洪水更可怕的是內部壁壘的坍塌



《水經注》載:「宋共公自睢陽徙相子城,又還睢陽,睢陽即商丘」,這是在向我們說明一個問題,即是在宋文公其後,宋國雖然得到短暫的穩定時期,但是時運並沒有給予宋國任何扶持,而是帶來了洪澇災害,這場洪澇災害的破壞性非常之強,直接導致宋共公根本來不及修築堤壩,加強防洪設施,而是只能選擇遷都,才能躲避這場災難。

不要提什麼宋國祖先們的治水技巧,宋共公對於這場水災的防範性措施根本沒有具體落實,商丘的城牆就已經無法堅持,這跟任何諸侯國的侵略還不同,諸侯國的軍隊即便全軍突擊,要攻破宋國的城池,也很難說是一朝一夕,而洪水說來就來,不可能給人足夠多的反應。這就是古人對洪水的恐懼,要多於對戰爭的恐懼的原因。後來秦國在攻伐戰爭中,就多次利用洪水來衝破堤壩,攻破城池,對楚國,對魏國,秦國都曾用過這樣的辦法。



宋共公直接選擇遷都,來應對洪水災害,是無奈之舉。但宋國多內亂,怕的其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宋國內部親族的混戰,數代之間皆為如此。宋殤公、宋廢公、宋閔公被弒殺,乃至宋成公的幾個兒子爭奪公位,多半與親族之間爭奪權力密切相關,宋國的內亂之宿命,即是如此,對宋國的發展具有摧毀性的破壞,尤其是宋襄公其後的諸公子爭位,直接導致宋國霸業中衰,徹底淪落為晉楚稱霸的附庸,時而歸楚,時而歸晉。宋國內部壁壘的坍塌,比洪水更為可怕。


宋共公時代的宋國朝廷體系,主要以九卿為首,有右師華元,左師魚石,司馬盪澤,司徒華喜,司城公孫師,大司寇向為人,少司寇鱗朱,大宰向帶和少宰魚府,這些人都是宋國的公族子弟,大多承繼數代而來,樹大根深,枝繁葉茂,絕非尋常朝臣可傾覆。其中,華元、華喜是戴公的後世,公孫師是庄公的後世,其他則為桓公的後世。

宋戴公和宋庄公之世,尚處宋國披荊斬棘的時代,是積極恢復宋國殷商文化,努力開疆拓土,與近鄰鄭、魯等國爭奪霸權的時代,而到宋桓公時代,宋國國力強盛,且當世春秋方興,齊桓公尊王攘夷,引領著時代潮流,宋桓公其後的宋襄公,即將宋國國力發展至巔峰。就時間而言,宋桓公其後的子孫,顯然更具有爭奪權力的意識,在宋成公的兒子們相繼為君,就可見宋國的公子奪權才是進入白熱化,這些公子為奪權,也自持續拉攏各方勢力,無形之中也就在拓展自己家族的力量,因此宋桓公的後人在宋共公時代掌握大半朝中權力,也就很好理解。



宋共公顯然對公族中的權力爭奪戰心知肚明,兄弟子侄之間亦不可盡信,所謂「春秋之世,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宋共公可以做的就是持續鞏固宋國公族,尤其是王族的力量,才可能與那些潛在的威脅所抗衡。此時的晉楚稱霸頻發,中原諸侯大多與晉國為伍,與楚國征戰,但往往勝負難分,宋國地處晉楚兩國的中間緩衝地帶,政治格局極易陷於附庸,宋共公為鞏固宋國力量,亦與諸國開展會盟與聯姻,史書載:「二月,伯姬歸於宋。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復命,公享之。」宋國與魯國的聯盟,某種程度上穩固宋國政局,是宋共公平息內部問題的措施。


當然,宋共公的決策並不能徹底解決內部矛盾,公族子弟互相之間的鬥爭日漸白熱化,到宋共公逝世,公族子弟失去了國君這位制衡者,尤其是桓公之後,因掌握朝中大權,便煽動族人將宋共公的太子殺死,期圖以自家族人繼位為宋國君主。但在華元等運籌帷幄之中,這場叛亂最終被平定,主事者盪澤被殺。宋共公的小兒子被立為國君,也就是後來的宋平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春秋戰國的源起: 禍亂朝綱的狐狸精和雄霸中原的男人們
《詩經》里的帥哥: 鄭國帥哥子都的前世今生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