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世界都在尋找抗抑鬱症機制,中國科學家又領先一步

全世界都在尋找抗抑鬱症機制,中國科學家又領先一步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抗抑鬱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月15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印格致表示,同期刊發來自同一格團隊的兩篇長文是非常罕見的。

據了解,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頑主」抑鬱症讓科學家束手無策

一直以來,精神障礙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精神障礙中,抑鬱症的發病率排名第一,達到11%。抑鬱症已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全球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

過去幾十年中,人類逐漸認識到,抑鬱症不僅是心理出現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的改變。

目前抗抑鬱藥物大多針對大腦中和情緒、活力相關的化學物質進行治療。但遺憾的是,針對抑鬱症目前藥物起效的時間非常緩慢,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

胡海嵐表示,這意味著目前的抗抑鬱藥物可能只是間接地起到作用,對抑鬱症機制的了解可能還沒有觸及核心。

近年來,一種抗抑鬱領域的明星分子——氯胺酮為科學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新線索。科學界注意到,低劑量的氯胺酮會產生快速抗抑鬱的效果,起效時間在一小時內,並可在70%以上的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中發揮作用。

不過,氯胺酮是一種麻醉劑,更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用它來治療抑鬱是以毒攻毒,在臨床上還沒有獲批。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鬱功效,被科學家稱為「整個精神疾病領域近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現」,針對其機制的研究,成為了世界腦科學界的前沿熱點問題研究。

中國科學家再度領跑全球

源於實驗中一個意外的發現,胡海嵐團隊也參與到這場全球研究的大潮中。通過長達4年的研究,在全球首次揭示了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組織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胡海嵐(左三)團隊在實驗室(圖片由作者提供)

外側韁核是大腦中海馬體下方的一個小小核團,是大腦的「反獎勵中樞」,其介導了人的大部分負面情緒:恐懼、緊張、焦慮等。它與中腦「獎勵中心」的單胺核團相互「對抗」,左右了人類的情緒。

團隊研究發現,在抑鬱症小鼠模型中,韁核神經元的放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正常小鼠是單次放電,抑鬱症小鼠呈現出了高頻簇狀放電行為。」胡海嵐舉例,這好比一個是步槍,一個是機關槍,「高頻簇狀放電如機關槍掃射一般,對『獎賞中心』過度抑制,讓小鼠感受不帶快樂,從而產生抑鬱。

同時,胡海嵐團隊還解開了氯胺酮快速起效的謎團:氯胺酮可以阻斷外側韁核神經元的簇狀放電。

浙江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世界很多課題組都在研究快速抗抑鬱的腦機制,胡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全球範圍內的重大發現。

胡海嵐教授(圖片由作者提供)

據胡海嵐介紹,2016年美國Todd Gould團隊在《自然》發表了一篇氯胺酮的論文一年內已被引用200餘次,遠高於40多次的平均引用數。「這從側面說明,業界對於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非常關注。」胡海嵐也期待,其研究成果能夠讓更多的國際科研團隊一起跟進研究與討論。

發現新靶點邁出藥物研發第一步

發現了新機制,最終是為研發出安全有效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科學支撐。作為基礎研究,胡海嵐團隊的另一重大發現就是,發現了多個嶄新的藥物靶點。

胡海嵐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揭示了,另外一個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鉀離子通道,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

同時,位於外側韁核神經元中的另外一個離子通道——T型鈣通道也在簇狀放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然》雜誌評審人對這一系列重大突破予以了高度評價:關於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的發現非常重要、創新,並具有廣泛的意義。

胡海嵐表示,這些新靶點的發現,將為新藥物研究提供很好的幫助。

「雖然藥物研發的道路很漫長,但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並且邁出了第一步。」胡海嵐最後說道。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管晶晶

審核:王婷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現代技術何以再現 「永樂之大窯器」?
食品防腐劑可以幫助治療精神分裂症?聽聽專家怎麼說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