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春節有六大習俗,日韓至今保留其中兩項,我國現在卻只剩一種

古代春節有六大習俗,日韓至今保留其中兩項,我國現在卻只剩一種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已是大年除夕,子淵之前為大家陸續介紹了韓、日、越、泰等國的春節風俗,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中國古代曾盛行一時、如今卻已消弭不見的風雅習俗。

春節意象

在民國以前,中國古代一直是以「立春」作為春節的,因此古代的立春習俗其實就是春節習俗。作為典型的農業國家,深厚的農事基礎和民族性格使得人們對春季具有最深切的感情,將其視作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相關的習俗極多,而且隨著地域和時代變化而改變。下面子淵就為大家依次介紹比較小眾和雅緻的春節習俗。

青色漢服

1.青衣迎春。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古人相信春季標誌著萬物復甦,天地一片青翠,因此春季在屬性上對應青色,司春之神亦被稱作「青帝」。漢朝皇帝為表示自己與上天的關聯性,也將穿青色服飾作為春節禮儀。同理,因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方,所以天子應率百官前往東門郊外迎春。

屠蘇酒

2.飲椒柏酒/屠蘇酒。與明末才傳入中國的辣椒不同,花椒原產於我國秦嶺山區,《楚辭》與《詩經》中就曾多次提及,此後更是傳遍大江南北。據梁朝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楚地「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椒柏酒是用花椒、柏枝所製成的酒,並按年幼者在前、年長者在後的順序飲用。由此又衍生出屠蘇酒,配料及寓意更加繁複。在如今的日本沖繩縣、奄美大島和韓國,人們依舊有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的傳統,但在中國卻已幾乎絕跡。

春之七草

3. 食七菜粥。按照東方朔在《占書》里的說法,女媧在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一直到初七才造人,因此初七是人的生日,被稱作「人日」。在這一天,官方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今人們還能在杜甫草堂一瞥往昔舉行人日大典的盛況。對普通百姓而言,在這一天則需要取水芹、薺菜、蘿蔔、蕪菁、繁縷、鼠麴草、稻槎菜這七種早春時節常見的新鮮蔬菜熬粥,取迎新去晦之意。唐朝時該習俗傳入日本,江戶時代已為全民所接受,民眾將這七種蔬菜稱作「春之七草」,該粥亦被稱作「七草粥」。如今日本家家戶戶仍會熬煮七草粥,但中國已不復見。

現代春盤

4. 食春盤/咬春。據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經過一個冬季的蟄伏後,氣溫回升、草木蓬勃生長,古人由此相信春季的氣息是向外發散的,因此食用有辛味的食物(比如椒柏酒、屠蘇酒、七菜等)是合時宜的,「春盤」也是按照這樣的邏輯在晉朝時期產生的,初名「五辛盤」。古人將韭菜、蔥、水芹、蘿蔔等五種蔬菜切絲攤在盤子里,便是所謂的「春盤」,倘若再捲成春卷或包成春餅吃,就是大名鼎鼎的「咬春」了。如今,人們依舊製作春盤及春卷,但所用的蔬菜已被萵筍、胡蘿蔔、海帶及粉絲所替代,古味難以尋覓。

春日竹林

5. 御風。說起「御風」,大家對「列子御風而行」應該毫不陌生。按照《要覽》中的說法,列子常在立春之日御風歸於八荒,風至則草木生長。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乘風而行顯然是無法做到的,於是就只能觀察一下象徵「陽氣」的春風。《玉泉記》中曾講過一種頗為有趣的方法——取一截產自弘農郡(今河南靈寶)金門山的嫩竹為管,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輕清上升的春氣就會帶動飛灰,甚至還能發出聲音,古時稱作「葭管飛灰」。不過有時候這也被視作冬至的習俗,因為冬至時已經有陽氣初生。

北宋王鞏《聞見近錄》明代刻本

6. 簪花、採花、賜花。《景龍文館記》載:「正月八日立春,內出彩花賜近臣。」《聞見近錄 》載:「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駛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農曆正月一般在2月左右,此時盛開的鮮花並不多,因此這一習俗起初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民間一般是將彩紙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唐宋以後,人們逐漸能夠調整一些鮮花的開放時間,因此這一習俗才逐漸傳入民間,就連耄耋老者也會佩花以示榮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陝西老人有一祖傳寶刀,曾是開國皇帝欽賜,如今捐獻國家卻遭拒絕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