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年快樂,一起來讀讀「古書里的春節」吧

新年快樂,一起來讀讀「古書里的春節」吧

看慣了娛樂時代的春節,人們開始追思和重拾曾經的春節。古人的春節怎麼過的?從《紅樓夢》《金瓶梅》《東京夢華錄》《燕京歲時記》《西湖遊覽志》這些小說、筆記、方誌里,抑或古人的詩詞歌賦里,我們可以窺見,古人的春節是多麼精緻和富有儀式感。重讀這些文字,重憶曾經燦爛的春節,對於讀者來說,也不失為此時的一種樂趣。

「西單東四畫棚全,處處張羅寫對聯。手摺燈籠齊討賬,大家收拾過新年。」

——《京都竹枝詞》

「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東京夢華錄》

春節將至

《藏書報》第7期特推出

「古書里的春節」

道古說今話過年

進入臘月了,時間過得快也好慢也好,舊曆新年就要來到了。在過去,過年可是件大事,一進臘月就要為過年忙活了,用文一點的說法叫忙「年事」。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說,「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與鳳姐置辦年事」。巨室大戶和平頭百姓家過年當然是不一樣的了,期待著過年的心情卻是一樣的。「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是流傳了多少年的老北京民謠,反映的是普通人家迎新年的淳樸民情。

《京都竹枝詞》「西單東四畫棚全,處處張羅寫對聯。手摺燈籠齊討賬,大家收拾過新年」。貼年畫,掛春聯,是點綴年華的必備,缺了它年味就淡了許多。光緒年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說,「每至臘月,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爭購之,亦所以點綴年華也。」寫春聯,貼年畫,「點綴年華」,讓平凡的生活添點色彩,討個喜慶。現在臨近春節,常見有報道說書畫家下鄉送春聯活動云云,就是這一習俗的遺韻。只是送春聯還要大張旗鼓,又上電視又拍照,給人以作秀之感,變了味道了。記得在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字畫攤棚雖然沒有了,但是一進臘月,大街小巷忙忙碌碌,新華書店裡掛滿了革命新年畫,花花紅紅很是喜人,一看就知道春節快到了。後來連這些景象都逐漸模糊消失了,沒有了年事,那還有啥年味?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多麼熱鬧,多麼鄭重其事。平時不開的正門,這時候要打開了。那些常年懸掛的木刻門聯,歲末也要重新油一遍。這是大戶之家的年事,小門小戶當然那麼複雜,要簡單多了,但是,年畫、門對和財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進臘月「賈珍那邊開了宗祠,著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又打掃上房,以備懸供遺真影像。」祭祖,不忘初心,傳統社會過年最重祭祖、供神,這是過年的重頭戲。梁實秋回憶兒時在舊京過年,「大廳上供著祖先影像,長輩指點曰: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敬天法祖,慎終追遠,是中國人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到了祭祖那天,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賈菖賈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賈府是世家大族,祭祖都是繁文縟節,透著廟堂氣。升斗小民就要簡單多了,但是祭祖敬神還是要恭恭敬敬,馬虎不得。

時移世易,移風易俗,春節敬神祭祖曾被看作是封建迷信,早已革除掉了。現在過年的重頭戲是闔家團圓,大吃大喝了。過去物資匱乏,買什麼都要憑票憑本,買油要油票,買肉要肉票,普通的瓜子花生,富強粉、大米等,都要等春節時候,才能憑「本」定人定量買一點,就盼著過春節改善生活啦。現在生活富裕多了,物質豐富了,「天天像過年一樣」。所以,如果過年就剩下了吃了,就難怪感到過年沒什麼意思了。

除夕之夜,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上了點年歲的人,不免要有「霜鬢明朝又一年」的歲時之感了。《燕京歲時記》中說:「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愈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京師謂元旦為大年初一。每屆初一,於子初後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霄達巷,絡繹不休。……走謁親友,謂之道新喜。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是日,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及寶石等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現在除夕之夜的重頭戲,從「接神下界」變成了圍坐電視機前,看導演自己給自己打一百分的春晚,過年的興味卻早已闌珊。我更願意躲進書房,手把黃卷,穿越時空,神遊於古人的過年之樂。(胡桂林)

故國佳節最堪憶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中國傳統節日里,春節無疑最具儀式感,國人也最是講究。從古至今,正是無數新春佳節的記憶,見證了四季更迭,定格了時代變遷。若想體味那些悠遠綿長的春節記憶,不妨去古人書稿里尋覓。

《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分別記述的是北宋開封和南宋臨安的社會風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一天,宮中要舉行大儺儀,「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甲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這樣的賀歲儀式,在《夢梁錄》里也有記載。

祭灶、送灶、掛春聯、剪窗花、放鞭炮……逢上過年,這些儀式家家戶戶必不可少。宋代詩人范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生動地描寫了當時民間祭灶的習俗。清人沈太侔《春明採風志》提及舊時京師售賣春聯的情形:「塾師學長,多賣對聯者。預先貼報『書春墨庄』『借紙學書』『點染年華』等語,於鋪肆前,高桌紅氈,炭盆墨盞,縱筆大書門聯橫披。」除夕守歲,燃放鞭炮必不可少。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有這樣一段文字:「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底不停。」當時盛況可見一斑。

逢上過年,人們總喜歡討個彩頭。據《西湖遊覽志》記載,舊時杭州一帶居民置「熱栗炭於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於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於檐頭,謂之節節高;簽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初五迎財神,關係到一年的興旺發達。《清嘉錄》里對此有生動記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古人過年禮儀極其繁瑣,大戶人家更是如此。《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除了通過布置陳設裝點節日氛圍外,祭祖、守歲、拜壽等,也都有著複雜的禮儀。小說對此有著生動的描寫:「兩府男婦小廝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散押歲錢、荷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坐,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賈母起身進內間更衣,眾人方各散出。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金瓶梅》里也有一些關於過年習俗的描寫。如大年初一,西門慶早起之後,「冠冕穿大紅,天地上了炷香、燒了紙,吃了點心,備馬,就出去拜巡按賀節去了。」《紅樓復夢》是《紅樓夢》諸多續書里的一部,其中也提到了一些春節習俗。特別是第九十七回,詳細描寫了祝府過年的生活場景。除夕夜,祝母帶著一幫子姑娘媳婦,拈香拜佛,然後去家廟拜祖。隨後大家互相拜年,晚輩及僕人們則磕頭道喜。自初三起擺新年春酒,內外請客,至親好友傢俱來相請。及至到了元宵,「內外爭奇鬥巧,處處是燈」。探春「將各班子弟清吹、十番、南詞、八角鼓、象聲兒、說平話、鼓兒詞、蓮花落」。對於花燈之奇巧,書中這樣寫道:「景福堂一架大紅紗百壽圖,燈屏中間掛著一架百花九蓮燈,做得精工細巧。兩旁擺著十二座花盆燈,左邊一架平安如意,右邊一座五福呈祥,四壁上又是各樣奇巧紗燈。卷棚下燈俱掛滿。」五色明角燈,五福捧壽燈,雙連長穗玻璃燈,太師少師燈,丹鳳朝陽燈……小說中提到的各式花燈,令人眼花繚亂。除了花燈,元宵節猜謎和放煙火也是必不可少的,文中對此也有詳盡的描寫。特別是煙火,有金盆撈月、五子連科、流星趕月、三打金彈、劉海撒金錢等諸類名目,當年大戶人家元宵節的奢華程度可以想見。

過完元宵,年味也就慢慢淡了。萬物復甦,萬象更新。嶄新的一年,就這樣在人們的無限希冀與祝福中熱熱鬧鬧地拉開了帷幕。(習斌)

新年快樂

我們明年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書報 的精彩文章:

涵芬樓燼餘書的歸宿
一位紅色收藏家與一位革命英烈的重生

TAG:藏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