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末商人楊悅魁

清末商人楊悅魁

在新版《魯山縣誌》(1994年9月第一版)第一篇「大事記」中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知縣陳以漢設厘稅局,加收絲綢厘金稅,激起民眾強烈不滿,小集村人陳金聲、二郎廟村人楊萬盛、趙村人李三太等串聯群眾抗稅。衙署將陳金聲關押,導致全縣數萬人聚集一起,持棍棒、長矛、大刀將縣城包圍。河南巡撫感到眾怒難犯,下令撤銷陳以漢職務,派苗燮來魯山處理。苗宣布釋放陳金聲,減免稅額,以後厘稅由買方全納,事遂平。」這段史文,生動地記述了魯山民眾為減輕農民負擔,抗稅成功的鮮活歷史。而文中的「二郎廟村人楊萬盛」卻不是人名,其真實姓名為楊悅魁,「楊萬盛」則是楊悅魁開設的生意商號名稱「楊萬盛成」的簡稱。

楊悅魁,原籍孟縣冶牆村,1843年生,是楊家將六合楊氏柏香支系後裔,楊老令公楊業第31世裔孫、楊六郎楊延昭第30世裔孫。他幼年時常聽在外做生意的人相傳,魯山縣西山有個二郎廟小鎮,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物產豐富,蠶絲興旺,生意繁茂,便滋生了嚮往之心。年長後,他毅然棄家別親,隻身南渡黃河,翻山越嶺,慕名投奔而來。看到二郎廟果然名不虛傳,山川秀麗,清流悠漾,環境安樂,人情憨厚。於是就決心在這裡創家立業,大幹一場。

初來乍到,楊悅魁以苦力糊口,依靠擔賣山葛條為生。山葛條系多年生藤本植物,花為紫紅色,莖細而長,可編籃作繩,纖維稱葛麻,可織葛布,可合細繩納鞋底用。根可提制澱粉,又可入藥用。當時,二郎廟附近山葛條漫山皆是,取之不盡。楊悅魁不顧酷暑盛夏和三九嚴寒,整日不斷地到山上采割山葛條,並整理打捆。然後自擔自運,徒步跋山涉水,運到三百里以外的禹州神垕鎮瓷碗窯上去賣。

當時,葛條是捆瓷碗用的必需品,隨到隨賣,供不應求,價錢也不低。楊悅魁每跑一趟,來回大約需要十天左右,他不辭勞苦,一趟又一趟地跑,一年多後便稍有積蓄,站穩了腳步,繼而雇牲口馱運。三年後竟開設了一間門面,經營土特山貨,沒幾年便成為大號商戶,在當地有了相當的名氣。楊悅魁的山貨商號名稱為「萬盛成」,在寫招牌時,為顯其姓而寫成了「楊萬盛成」,後來,當地人就簡略呼為「楊萬盛」。隨著時光的流逝,「楊萬盛」知之較多,而對楊悅魁之名則知之不多了。所以,史志把楊悅魁的人名誤寫成他的商行字型大小「楊萬盛」,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如《魯山縣誌》所載,光緒年間,魯山蠶絲連年豐收,各行商業興隆。縣官頒令徵收蠶絲稅,全縣蠶農極其不滿,楊悅魁首先聯合山區各鄉知名人士赴縣請命免徵,縣官不準。繼而聯接數百名蠶農,參加全縣統一行動的數萬人圍城抗稅運動。事情鬧大之後,省里派人來魯山處理,首先撤職縣官,以平民怨,並選代表協商解決,決定蠶絲稅由買綢人繳納。這樣既不增加農民的負擔,也不加重織綢工人負擔,國稅照收,三全其美,工農歡喜,圓滿結束。從此,「楊萬盛」的名聲更響更大,譽滿全縣,楊悅魁的山貨行也更加興旺發達了。這時,他家大業大 ,成了一時顯赫的殷實富商。

楊悅魁賣山葛條發跡,在二郎廟街東頭路北,買房兩處四十多間。還在街西頭路南選宅築房,青磚藍瓦一進二的樓房大宅院三十多間,十分亮麗。先後購置水旱地一百多畝,娶妻萌子,建立了家庭,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實現了他在二郎廟創家立業的宏願。

同時,他在老家孟縣老家建庭院,置田產,為其子孫建家創業,十分風光。至民國二年(1913年),白朗起義軍來到二郎廟街,把楊家五頭大豬和全部雞鴨殺光吃凈,所有米面糖油等,凡能吃的一概不留。儘管沒有傷人,楊悅魁也被恐嚇得病,久瀉不止,即護送回孟縣冶牆老家,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歲。

楊悅魁去世後,「楊萬盛」商行由其長子經營管理,長盛不衰。民國二十年(1931年),因人口繁多意見分歧,無人掌主理業,楊悅魁的五個兒子,分五門立戶,各自的生意也就有了自己的商號。至此,「楊萬盛」老字號也就隨之名不副實了。

楊悅魁的五個兒子,攻詩書,知禮義,明達時務,除第三子呆傻、第五子常年在外經商外,其餘皆從政為民,知名於時。長子楊肇清年冠輟學後,即協助其父經營商務,經商有方,為人謙恭正直,明達慷慨,被推舉管理「慶雲鎮」(二郎廟)的公共事宜,認真負責。由於當時土匪橫行,社會不安,為了防止戰亂和匪患,他於民國七年(1918年)倡議並主持了二郎廟的石寨建築。寨垣周圍長三華里多,底寬一丈,高一丈二,全是八人抬或四人抬的巨石砌成。石牆上邊設內外六尺高的土牆寨垛,還有炮樓十三個,下設東西南北四寨門及七尺高的廓牆,全寨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工程浩大,耗資甚多。之後,他還數次組織民眾守寨成功,憑寨垣與李鳴盛、王有等匪首率領的上萬名土匪抗衡,使二郎廟街及附近群眾免遭土匪禍害之苦。楊肇清被當地尊稱為「楊秋老」,德高望重,是地方上的公正明紳。

次子楊肇豐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老汝州科考時,中為舉人,出任山東為庫運大使(楊氏家乘第一卷記載),常年在外充職,是楊家乃至二郎廟一帶的莫大光榮。

四子楊肇修,系魯山琴台首屆高等小學畢業生,後加入師範班修業期滿。他熱衷教育事業,極力倡導廢私塾、辦學堂。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於民國二年(1913年)在二郎廟街和趙村的寬步口村,首次辦起了兩座新學堂。之後,魯山縣成立教育局,楊肇修被任命為首任教育局長職務(據楊氏家乘第一卷記載。尚有委任狀,於解放時由二郎廟村農會收走。)

現在,楊氏後裔枝葉繁茂,家業昌盛,仍襲居在孟縣冶牆和魯山二郎廟等地。僅二郎廟處就有近百口之多,「楊萬盛」的名號仍被當地群眾廣為傳知,然知道楊悅魁之人者則寥寥無幾了。

【作者簡介】

張天鐸,魯山縣堯山鎮堯山村人,1942年11月生,1962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二郎廟鄉政府副鄉長、鄉長等職,2004年4月退休。

【原載《魯山文史資料》第25輯(第243~246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帆工作間 的精彩文章:

TAG:楊帆工作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