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政策推動下的校企合作,如何才會有未來

政策推動下的校企合作,如何才會有未來

政策推動下的校企合作,如何才會有未來

芥末堆 子航 2月11日 報道

在寫上一篇手記時,我還是一個剛進入教育領域三個月的新手。轉眼間,便又有三個月過去了。在這幾個月中,發生了許多事情,參加了行業中形形色色的會議,拜訪了許許多多的從業者,經歷了我們的GET大會,關注的領域也從高等教育,新增加了職業教育。

雖說還是一個正在學習的新手,但總還能嗅到一點味道。「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個在2017年中被十九大報告、國務院政策、各類職業教育報告與創業者們被反覆提起的模式,能否真正成為職業教育未來的趨勢之一。

政策推動下的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併不是一個新模式或者新事物,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的痛點由來已久,而作為改變措施之一的校企合作也早已被學校們所採用。例如,工科學生們在校期間都要經歷的各類工廠實習,便是校企合作模式之一。

為什麼同樣的模式早就存在,但卻沒有解決學校和企業的痛點?一方面,原有相關政策和規定的空缺使得有意向的學校在改革方向束手束腳,同時部分學校缺乏改革的動機和動力;另一方面,相關企業的合作意向並不強烈。

在剛過去的2017年中,對於產教融合領域來說,最大的推動之一應該就是國家層面推出的各類政策。政策的倡導和規定最關鍵的是將產教融合的入口打開,打消學校與地方政府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擔憂。同時,對於學校的相關資金支持和資金使用也有了更完善的規範。

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對於轉型應用型需求也給予了學校推行改革的動力,而不是單獨依靠一兩位有能力校長的單點改革。對企業來說,政策的推動則是打開了一個擁有三千萬人的高等院校市場,足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和從業者的進入。

從共建基地到專業託管的合作模式

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合作項目名單中,有三千多個項目,相較於之前多了不只一倍。在這其中,企業獲得營收的主要途徑有學生學費、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或者通過共建專業來獲取諮詢費等方式。

儘管開展校企合作業務的公司眾多,但合作項目的質量卻是參差不齊。一位做校企合作的從業者在接受採訪時講道,目前大多數企業還是以粗放的合作模式為主,依靠與學校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來獲取營收,能夠持續提供課程內容和後續服務的公司仍在少數。

既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初衷是改變學校與企業需求脫離的痛點,那麼優質的教育服務必然是學校需求的核心。校企合作公司CBD教育創始人周海濤認為,雖然大多數公司還是處在學校硬體建設層面,專業託管將是校企合作的最終模式,即能夠為學校提供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設計和全套課程服務。

師資問題將是教育公司們首先面臨的問題。無論是通過教師輪崗的方式、標準化專業課程輸出、在院校設立專門的團隊還是對學校原有教師進行師資培訓,能夠輸出更多優質課程的公司必定會獲得更大的市場。

在這其中,也許教育新技術能夠幫教育公司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師資問題。不論是雙師教學、MOOC、還是AI+教育,現階段高等院校教學都不應該是一個純線下的事情。但同時,對於提供課程服務的教育公司們來說,在這麼一項重師資的生意里,維持服務學生人數和團隊成員配比的成本平衡也是教育公司們需要考慮的。

展望:新的一年會看得更快更多

最後說點帶情懷的內容,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真正能夠改變我們現有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么,我始終持有著疑惑態度。儘管堆里的一位編輯老師告訴我,判斷一個商業模式的成功與否,是要看他有沒有解決學校和學生的需求。

不過我仍然會擔心,應用型本科轉型的結果,僅是造就了更多技師工廠。在過去幾個月對從業者的拜訪中,我看到部分公司引以為豪的模式僅是通過重管理的方法,灌輸給學生更多的職業技能。其管理模式,與我經歷的高中教學並無區別。我不禁懷疑,這樣的產教融合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校和企業的需求,但這個真的是好的教育么?

但這並不妨礙我繼續觀察產教融合的發展,校企合作發展除了促進更多學校做出改變,也為許多細分領域帶來發展機會。職業培訓最大的魅力是,它涵蓋了從飛行技師到精釀啤酒釀造的各類培訓,這是一個有如萬花筒一般的領域,實在是值得去探索。

再說一點反思和展望,在過去的一年中,身處在北京的我們仍然看得太少、看得太慢,較少的關注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因此在新的一年中,我們不僅要在北京看得更快,更要走到外面去看,探求更好的教育,然後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