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文/陶建軍

【作者簡介】陶建軍,麻城市特殊教育學校。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老人說得好:出門三五里,一處一鄉風。意思是說,各地的風氣民俗差異很大,可能隔幾里路,民風民俗就有不同。

精準扶貧了,我來到離家鄉百里之外的麻城木子店駐村。冬至過後,我發現,很多人家就忙著殺豬。

問當地人說:殺過年豬。

「這早就殺豬,準備過年?」「當然,我們這裡人這時候殺豬,把肉腌製成臘肉,過年的時候,正香!煮臘肉吊鍋,才有年味呢!」

哦,年味!也是哈,辛苦了一年的農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各種農事都悠閑下來,不忙著過年,又能忙什麼呢?正所謂: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冬天就是要「藏」,在他們的理解中,「藏」不僅是收藏東西,也還有人體收藏營養,以備來年有充足的精力和體力投入到緊張的農業生產中去。

我問:「木子店裡,最富有年味的東西是什麼?」

「能夠稱得上木子店人最富年味的很多:老米酒、吊鍋、臘肉、木子店原產地豆腐!」

「哦!哦!有肉糕嗎?」

「當然有,肉糕是我們麻城人都應該有的年味吧!」

是的,肉糕,是我們麻城人最濃的年味,就像怕辣的人難以稱為四川人一樣,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難被看成麻城人了。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肉糕,我們麻城人最負盛名的美食。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因魚刺卡喉嚨而惱火,許多廚師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後來,有一麻城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現魚刺很容易和魚肉分離開來,於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食之,驚喜不已。肉糕從此問世,而且名聲大震。從那時起,廚師告老還鄉把技藝傳流到民間後,人們把肉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麻城,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們是把大宴賓客稱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像到肉糕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兒時的記憶中,那時窮,平常如果不是有紅白喜事,需要大宴賓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過年的時候,再窮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對於過去的麻城人來說,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標準。前者很好理解,家裡富,肉糕當然做得多些。對於後者,是因為肉糕是我們麻城人待客必備佳肴,質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夠折射出一個家庭是否熱情待客的態度和境界。

我們這裡有個習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節,來家裡拜年的都是家裡客人中的VIP,開年一上門,第一件事就是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個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極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質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種薄薄的水平。然後是煮肉糕的湯料,那可是上好的雞湯,燉的厚厚一層黃油的樣子。還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鍋的時候,還必須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選擇上好的瘦肉配上黃花、小蔥之類做成梢子,蓋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婦用圓盆(新年伊始,待客吃東西,是不能直接用手端碗給別人吃東西的,這是厚道淳樸的麻城人的規矩)掇上桌子,請客人品嘗。肉糕香、雞湯鮮、小蔥綠,嘗著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豐收的快樂,憧憬著來年好收成的希望。

因為肉糕在所有麻城美食中不可顛覆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麻城,每到過年時,就有這樣的說法:糍粑可以不打,魚面可以不做,麻花可以不炸,鹹菜可以不腌,但是肉糕不可以不做!

每年吃完臘八粥以後,鄉親們就開始忙著準備做肉糕了。做肉糕需要魚、肉、苕粉、食鹽等許多原料,做肉糕的工序也十分講究,絲毫馬虎不得。因為,這是過年的時候慰勞自己、招待客人的一件大事,要把它做得白,做的真,做的好,做的可口。更有甚者是把做肉糕推到了一種聖物的境界,人們認為如果過年的肉糕製作過程順利,蒸得膨脹噴香,就預示著來年發財順利,否則,如果肉糕在製作過程中不順利,發漲不起來,或者表面看是蒸熟了,可是拿出蒸籠卻還是夾生的,那主人心裡就會忐忑不安,就會擔心受怕,是不是來年有什麼不順利。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做肉糕的第一步,是「備料」。魚、肉買回來後,家裡的長輩就從房間門上取下一扇活動的門板擱在兩條長板凳上,把一些原料擺在上面,就開始去魚皮,砍魚尾,剁瘦肉,留肥肉,然後把這些東西分別放在兩個水桶里,拿到專門加工魚肉的人家中進行攪拌,有的人更講究傳統,依然用以前的石磨進行碾壓。

第二步是做肉糕纖,俗稱「打欠」等魚、肉磨好,有經驗的長輩們就把準備好的苕粉倒進一個大木盆里,加適量的水浸泡,再把磨好的魚肉倒進去,加適量的鹽、作料、生薑等配料,然後捲起長袖,用手開始攪拌,直到它均勻為止。

第三步就是蒸肉糕了,家裡的女主人在長輩或男主人「打欠」的同時,就已經架好了鍋,倒滿了開水,準備了最好的木柴,就等著蒸肉糕了。把混合好的肉糕一瓢一瓢地倒進已經在底下鋪了一張尼龍紙的專門蒸肉糕的竹製蒸籠里,然後蓋上蓋子,放在鍋上進行蒸。蒸籠在熊熊的大火上蒸烤,冒出的蒸汽瀰漫在整個廚房,蒸肉糕的香味也飛出了廚房,飄向了整個村子。據說這是一年中在灶台里燒火燒得最旺、最猛的一次,為的是做出又白又嫩又好吃的肉糕。蒸肉糕的時候,大人們就在旁邊聊家常,小孩子們則在堂屋裡、院子里玩耍,相互串門,做遊戲,打打鬧鬧,好不熱鬧。

第四步就是祭祀祖先了。麻城人對於自己的祖先是富有感恩之心的。肉糕這種被認為是「聖物」的東西,做好了以後,不會急於享用。要由家裡的長輩,畢恭畢敬的放在自己家裡的香案上,點上蠟燭(以前是油燈)和香,請自己的祖先享用。口裡還要念念有詞,感謝神靈的護佑,請求神靈一如既往,繼續關愛。我小時候,看到祖父,在祭祀祖先的肉糕上,總是要插上一根筷子,就問祖父,這是為什麼?他告訴我,我們家當年是來自江西筷子巷的。偌大的江西省,筷子巷在哪裡?對於年少的我當然是懵懂的。好多年以後,江西南昌筷子巷派出所出了一個英雄民警叫邱娥國,我還真是信了,真有個地方叫筷子巷,那裡可能真是我的故鄉。

第五步是嘗新鮮肉糕。女主人將蒸熟的肉糕放進已經洗乾淨的竹製大曬箕上,看著曬箕上熱氣騰騰、白白嫩嫩的肉糕,不禁讓人直流口水。這個時候,小孩子們也都湊上來了,嘰嘰喳喳,指指劃劃。好客的主人連忙拿來菜刀,將之切成四大塊,然後將其中的一兩塊分成若干小塊,放在碗里,分給大人、小孩子們吃,小孩子們根本不用碗,就拿一隻筷子戳上一塊,邊走邊吃,還互相嬉戲。大人們則坐在一旁,邊品嘗肉糕,邊聊著這一年來農業生產等方面的事情。

這個時候,還不能說算是大吃肉糕,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真正能夠過吃肉糕癮的是大年三十日。我家鄉的風俗是,大年三十日,清早起來要團年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都會起個大清早,煮上團年飯,一家人和和樂樂的圍坐在在一起,桌子上用土爐子煮上各種材要,香氣馥郁,吉祥喜慶,笑語連連,在桌子的正中間是一大碗肉糕,我們兄妹們是可以隨意管飽的。

用筷子夾起一塊肉糕,張大嘴巴,送到嘴裡去,慢慢咀嚼,香香的,綿綿的,膩膩的,嘴角還流出一兩滴油水。

哦,這是多麼十足的年味哦!

一晃人到中年,祖父母去了,父親也去了,老母親每到過年的時候,還在為我們操持著過年的肉糕。讓我一直牢記著過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可是,如果有一天,母親去了呢?

散文:肉糕香,年味香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千年蠱
電視劇本:替身·海上1931(三)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