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加坡「種族分類」政策 避免衝突還是增加矛盾?

新加坡「種族分類」政策 避免衝突還是增加矛盾?

新加坡一項民調指出,「種族分類」政策仍有一定的用處,不過,也有越來越多族群感到自己被忽視。(圖/路透社)

新加坡一項民調指出,「種族分類」政策CMIO仍有一定的用處,各個民族能夠增加歸屬感,社會也可以照顧不同民族的需要。不過,也有越來越多族群感到自己被忽視,甚至遭到排斥,凸顯出這項政策需要進步的方向。CMIO中的「C」代表華人(Chinese)、「M」是馬來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則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歐亞人(Eurasian)。其中,華人佔了新加坡整體人口超過70%。

CMIO種族分類政策最早在1824年出現,自新加坡建國後一直沿用至今。這項政策意在滿足各民族需要,避免互相衝突、達到社會共融。舉例來說,一個地區的房屋會有民族配額,若該區華人太多,政府會禁止華人再購買房子,把位置留下給其他族裔。

CMIO中的「C」代表華人(Chinese)、「M」是馬來人(Malay)、「I」是印度人(Indian),「O」則是其他民族(Other),例如歐亞人(Eurasian)。(圖/路透社)

這項民調是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與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Asia)共同進行。研究員馬修斯(Mathew Mathews)表示,「就算是千喜世代的年輕人,也很在意塑造自己身分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為那很重要。」馬修斯表示,新加坡需要能夠「確保所有族裔都能認為自己不需要放棄自身文化、語言,和重視的事物」的政策。

近年「第四民族」,也就是來自歐亞等地的人士越來越多,過去部分的政策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且被分類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滿。此外,例如菲律賓人、韓國人等不在這四大民族中的人也逐漸感到不被新加坡社會包容。根據《海峽時報》報導,一項民調指出,新加坡人更願意接納屬於四大民族的人士、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新加坡人」。此外,3/4的受調者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日裔或韓裔人士為新加坡人,但只有3/5的受調者願意接納阿拉伯裔或非裔人士為本國人。

近年「第四民族」的人越來越多,過去部分的政策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被分類成「其他」也引起一些人士的不滿。(圖/路透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道小道消息 的精彩文章:

大批遊客撲空!美國政府「暫停營業」 自由女神跟著放無薪假
奈及利亞消滅小兒麻痹欠債!比爾蓋茨夫婦分20年 幫還日本5億

TAG:老道小道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