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來寫寫火箭發射

也來寫寫火箭發射

這陣子重型獵鷹火箭發射升空,一掃朋友圈東南亞度假的氣息,一下子讓人覺得置身休斯頓;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人民日報的《美國人凌晨完成一項壯舉,告訴我們中美差距還有多麼巨大》,看了之後覺得這篇文章寫得蠻微妙的,所以打算就這篇文章聊一聊有關的內容。

文章第二段寫道:

真正讓我們中國人震驚的是:造出這種火箭的竟然是美國的一家私人企業

劃一下重點,一家「私人」企業造出「這種火箭」讓中國人震驚。

那麼,中國人應該震驚嗎?

中國人確實應該感到震驚,但不是為「私人」的部分震驚,而是為「國家」的部分。不可否認,SpaceX是一家富有創造力的企業,Musk也絕非凡人——但,長期給NASA干外包的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都是「私人」企業,跟我國在航空航天技術上的差距也早八百年非常明顯地在各個方面展現出來了,不管拿出什麼黑科技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實話說,關於「私人」企業的部分,真的沒什麼好震驚的。也許之所以提起「私人」是為了跟我國的「國有」航天企業進行對比,但SpaceX的火箭能發射成功的確和「私人」沒有太大的關係。

相比較之下,就文中有限的筆墨可以讀出,SpaceX的技術團隊主要包括(Musk)「迅速網羅」的「一大批擁有豐富航天科技經驗的人才」,比如NASA被廢項目的工程師Tom Mueller等。放到中國來說,姑且不論豐富的經驗,光是找到專業對口的人才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中美人才上的差距確實是需要引起重視的。

除此之外中國人應該震驚的還有另一件事情(雖然本文沒有提及),SpaceX的若干技術專利是NASA公開給公共領域使用的,而且2015年Blue Origin跟SpaceX還發生過一起最終以「相關技術在1998年就存在了」而告終的,關於火箭回收的專利糾紛;換言之,我們有理由相信NASA依舊掌握著大量先進技術,以至於公開和流通到公共領域的技術已經足以支撐火箭發射。

因此,與其說是SpaceX和Musk促成了火箭的成功發射,不如說是NASA,或者說美國(這一整體)的人才和技術碰巧在此處開花結果:如果不是SpaceX和Musk,那麼也有可能是Blue Origin和Bezos,或Virgin Galactic和Branson,亦或者其他企業及其他企業家。

可人民日報在

說起「獵鷹重型」的成功,就不能不提這枚火箭背後的那家美國私營企業SpaceX,以及這家公司的老闆埃隆·馬斯克

之後卻是大篇幅地介紹Musk的發家歷程;好不容易寫到了關於人才流動和技術積累的部分,接著又開始寫道

這位動手能力極強,甚至能在自己家裡就造出小型簡易火箭引擎的工程師(指的是Tom Mueller)……為馬斯克的公司打造出了今天成功令『獵鷹重型』火箭升天的梅林引擎。

整一部分讀下來,讓人感覺促成火箭成功的彷彿不是美國豐富的航天資源,而僅僅是SpaceX和Musk披荊斬棘十年磨一劍。

不過在文章最後討論反省中國為什麼造不出這種火箭的時候,卻又寫了原因是中美之間人才和技術積累上的差距。這個轉折讓人猝不及防,看了大半天還以為這篇文章要說中美之間的差距在於民間資本的運用,結果兜兜轉轉又繞回來了。

雖然這個結尾寫的東西比較中肯,但它卻讓這篇文章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如果說這篇文章發表的目的在於為我國民間資本進入航天領域鋪路,那麼其結尾為何沒有提到民間資本的進入可以提高閑置航天資源的利用效率,改進現有航天體制,激勵航天人才?如果說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說明中美人才和技術積累上存在差距,那麼前文為何只花了寥寥四百字提及相關內容而花了至少三倍的篇幅用於介紹SpaceX自身的奮鬥?

拋開文章中令人糾結的內容不說,就文章標題本身來看,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往常如果撰寫中外差距巨大的內容,要麼寫明這種差距是由於各國情況不同造成的,這種差距實際上影響不大;要麼(通常是技術方面)寫明我國雖然目前落後但是差距逐漸在縮小。然而這次標題一上來就用了「一項壯舉」以及「還有多麼巨大」,如果不是站隊出了問題,那隻能推測我國在航天領域的不知道哪個方面又要燒錢了——須知在提高軍費開銷之前,普京除了說段子以外也說過「我們460多億,他們7000億,你們應該能感受到差別」,這一點中外是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14歲之際,扎克伯格君深情了一把
春意盎然·花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