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率3300%、欠錢不還、天天罷工,這個國家怎麼了?
來源:公眾號【海外眼】
在當今世界,發達國家這個標籤象徵著富裕、民主、自由,發達國家的國民也生來就享受著更多的社會福利。
所以,成為發達國家,幾乎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夢寐以求的事情。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只要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除非自身太過於作死,是不會再次墮落為發展中國家的。
但是,有一個國家卻是例外,它就是阿根廷。
這個國家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基礎設施完備,經濟實力曾在全球排行第8;
早在100多年前,它的人均年收入就超過了法國和德國(那可是一戰前的法德哦);
在整個南半球,它是數一數二的強國,那時候,對於一個想移民的歐洲人來說,移民到南美還是北美,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而如今,這個曾經的發達國家卻淪落到了發展中國家的隊伍里。
工業化成為南柯一夢,經濟倒退、治安惡化、靠賣資源勉強度日......
根據2016年的數據顯示,它的GDP總量連中國的一個省都沒有超過(這個省是河南,數據而已......)!
這其中沒有太多的陰謀論,回顧阿根廷這半個世紀的歷史,就是一部妥妥的作死史詩。
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首先在自然條件上,阿根廷是名副其實的「上帝寵兒」。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的南部,幅員遼闊,在整個南美,國土面積僅次於巴西。
佔全囯總面積1/4的潘帕斯草原氣候溫和滋潤、土地肥沃、地勢平坦。
阿根廷人經常自豪地說:「我們的平原從大西洋起,一犁頭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會碰到一塊石頭。」
因此阿根廷的農牧業發展條件十分良好,被稱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
阿根廷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稀有金屬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二,鈾礦資源儲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也比較豐富。
此外,它還擁有50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海灣和溫和的氣候為阿根廷提供了許多不凍港。
而阿根廷與智利共同控制的麥哲倫海峽,也給阿根廷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收益。
美國與歐洲之間進行貿易往來的船隻大多數都要經過這裡,阿根廷可以藉機收取不菲的通行費。
因此,在20世紀初,阿根廷不僅以優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喬牛仔聞名於世,而且還因富庶而享譽全球。
其次從政治環境來看,阿根廷獨立較早。
1816年,阿根廷通過起義,正式擺脫了西班牙總督的控制,實現了獨立建國的夢想。
在同時期其他弱國還深陷殖民統治泥沼的時候,阿根廷已經實現了獨立自主,與當時的大英帝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向英國大量出口本國的礦產和農產品,獲得了可觀的財富。
再加上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勞動力素質也較好,可以說那時候的阿根廷,真是一片繁榮的人間樂土。
唯一的問題就是工業體系比較薄弱,畢竟,一個國家如果僅僅依靠農業和礦產資源出口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的。
然而頻繁的軍事政變和大規模的罷工,讓阿根廷根本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工業建設,過度依賴於外貿的經濟模式也使得阿根廷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立國之本,只能跟著世界的風雨不停飄搖。
一直在坐過山車的阿根廷
一戰爆發時,阿根廷還處於發達國家行列,可是戰爭讓阿根廷的大量貿易夥伴都捲入戰場自顧不暇,購買阿根廷產品的行為接近停止。
歐洲的工業區也開始轉向戰時生產,停止製造阿根廷國內喜歡的產品,導致阿根廷的消費價格急速上漲,這期間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失業率也不斷上升。
於是,在1919年阿根廷爆發了為期一周的大規模罷工的暴力活動,也就是悲慘周,美國大使館的報告說這次活動1500人死亡,4000人受傷,也為阿根廷經濟帶來了重創。
一戰挫折之後,阿根廷開始嘗試經濟民族主義,加大出口力度、外資流入擴大,經濟增長甚至超過許多的工業國家。
然而好景不長,阿根廷的市場完全由國家控制,所有外國公司都要受到政府干涉,國企和外企員工的待遇差別極大。
激進派看中這點鼓動工人罷工,1924和1927就有兩次油田罷工,政府一方面想特立獨行,一方面又擺脫不了市場的控制。
於是在多方的拉扯之下,這個本是國家進入工業化的絕好時機就白白的浪費掉了,然後,1929年大蕭條就來了。
大蕭條時期,阿根廷工業的生產和投資都嚴重下降,輸入資本和進口商品大幅減少,出口價格暴跌,國內大幅裁員,騷亂不時發生。
時間到了二戰,因為戰爭爆發,阿根廷的出口幾乎被切斷,政府態度含混,一度還有親納粹跡象,總統選舉的臨近使得國內的政治局勢更加複雜。
於是,阿根廷發動了政變,當時的勞工部部長貝隆上位,也就是經過這個人的不懈努力,阿根廷成功的被踢出了發達國家的隊伍。
如果說之前阿根廷的動蕩還和國際大環境有一些關係,從這往後就基本上就是自己作妖了......
貝隆出身於農民家庭,是一名職業軍人,1946年當選阿根廷總統。
由於出身於社會底層,貝隆對底層的無產階級人民一直懷著深厚的感情,一心想要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阿根廷,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
毫無疑問,貝隆的初心是極好的。
但是,在錯誤的方向上前進,成功就意味著更大的失敗。
剛上台的貝隆努力調解勞工衝突,提高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讓他得到工人擁護同時弱化了戰時通貨膨脹產生的影響,阿根廷的經濟一度復甦,1945—1949年間得到了持續的增長。
不過,雖然貝隆得到了工人勢力的支持,但是也遭到了工人勢力的綁架。
只要工人對自己的待遇稍有不滿,便發動大規模的罷工,貝隆為了自己的總統地位也只得不停的讓步。
除此之外,貝隆政府還沒收了英美兩國在阿根廷的大部分資產,將其收歸國有;拒絕償還阿根廷曾經欠下的外債,進行賴賬;對國內的資本家徵收重稅,用來給工人發放高福利;採取閉關鎖國的做法,製造貿易壁壘,徵收高額關稅。
封閉的經濟政策和巨額的政府債務壓的阿根廷喘不過氣,農業出口量銳減、外匯收入大幅下降,經濟開始衰退,幾年時間通貨膨脹率就從4%增長到了40%。
貝隆政府只得用凍結工人工資來製造通貨緊縮,在隨後的罷工中不再做出對工人有力的調解。
到1954年,國家陷入動亂,1955年軍官嘩變,貝隆辭職逃亡烏拉圭。
此後的阿根廷,就開始了無止境的嘩變和政權交疊。
民眾依然固執地要求繼續維持高福利,儘管他們知道這種高福利並不符合當時的經濟狀況。
無論是那個黨派上台,都選擇無底線的討好選民,因此貝隆時期的高福利、高關稅政策都得到了保留,最高時關稅達到了84%,經濟弊端絲毫沒有得到改善。
國民經濟一直都是斷崖似的下跌或者上漲。
1958年選舉總統後,阿根廷展開了一段時間的「進步聯盟」計劃,工人恢復生產,經濟恢復增長。
1961年,嘩變。
1965年,工人抗議、學生示威、軍隊血戰,60人死亡、1000人被捕,軍方下台。
1969年,114次武裝行動114次、1970年434次、1971年654次。
1976年,軍方重新掌權開啟「國家重組進程」,通脹得到抑制,經濟再度復甦。
1979年,阿根廷外債達到180億美刀,1982年達到400億!
1989年通貨膨脹率達到3300%,工人每天罷工,暴徒洗劫全國各地的雜貨店。
1991年發布了「南方共同市場」政策阿根廷國際貿易數量增加了5倍,國內土豪恨不得把邁阿密買下來。
1997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阿根廷徹底玩脫,外資撤出、出口崩潰、欠IMF一屁股債,畫面太美不敢看。
來看一下阿根廷這心電圖般的GDP走勢圖,就能看出來這些年阿根廷的經濟是多麼的變化莫測。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曾經的南美一哥早已無跡可尋,如今的阿根廷出現在全球電視上的畫面,是馬背上荷槍實彈的警察、是催淚彈釋放的煙霧和絕望、是抗議者的呼叫和被搶商店店主的哭喊......
歷屆政府為了迎合自由浪漫的南美人的民意,打壓資本,大量的私有為國有,福利待遇遠遠超過政府財政所承擔的能力。
無力解決,便開始通貨膨脹,如飲鴆止渴。
阿根廷政府和民間宣揚極端的民族政策,也割裂了自己與世界的經濟聯繫,失去了工業發展的市場與基礎。
可怕的是,阿根廷經濟像熱病一樣,使整個拉美都陷入這種困境。
實際上,拉美問題已經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全民普選—左派勝出—國有公營—冗費冗員—效率低下—成本巨高—通貨緊縮—市場蕭條—矛盾突出—再度普選.....
如此循環,經濟越來越惡劣,社會越來越震蕩......
如果硬要寫個總結,阿根廷這種走走停停的經濟模式,還是由於國內政治風向太過搖擺,每次只能增長兩三年,下一年就會出現緊縮。
而且經濟下滑和政權更迭都同步發生,你很難衡量是由於經濟下滑造成了政府的垮台還是政府倒台導致經濟的失敗。
一個為了上台無底線討好人民的政府;一群不考慮國家形勢只想著高福利的人民,組合到一起就成了今天的阿根廷。
本文由海外眼發布,了解更多海外趣聞請關注海外眼!
※宰客真的不分國界,國外騙局也是防不勝防!
※全面禁止洋垃圾進口:外國政府急壞了,外國網友內心戲超多!
TAG:海外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