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做出了最新潮最優美的設計,是否會感到羞愧?

當你做出了最新潮最優美的設計,是否會感到羞愧?

當小米手機請來了當今最偉大的工業設計師之一,菲利普·史塔克操刀小米MIX2設計,當MIX系列手機被法國蓬皮杜博物館收藏,我們不得不再次承認,設計儼然為一件商品打上高光,成為市場營銷上的閃耀賣點。

然而,這正是50年前維克多·帕帕那克(Victor Papanek)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中擔憂和批判的現象。直到今天,大部分設計師依然在為消費者的欲求(want)而不是需求(need)服務,一件產品對社會、對自然的長期影響,仍是一個邊緣話題。

維克多·帕帕那克是20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教育家之一。如今,「綠色設計」和「通用設計」已經不是新鮮名詞,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帕帕那克提出這些設計的道德和倫理觀,卻深深地挑戰了商業社會逐利原則。不僅導致《為真實的世界設計》被一些出版社拒絕,該書出版後,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將帕帕那克除名,甚至有工業設計圈的同行威脅稱,拒絕參加有帕帕那克作品展出的展覽。

但這些一時只見並不能扭轉時代的進步。隨著資源消耗、環境破壞、貧富差距等問題越來越嚴峻,同時,人本意識不斷深入人心,在50年後的今天,帕帕那克提出的設計倫理得到了廣泛尊重和認可,並且仍然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他的「為真實需要而設計」的理念在《綠色律令》、《為人的尺度設計》等書中均有體現。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當今工業設計處於何種狀態,隱含著哪些問題;第二部分則提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完整的設計應該如何達成。

在帕帕那克活躍的年代,設計師面臨的問題與今天無二:要為商品的銷售負責,為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負責。正是因為承擔了消費的責任,設計師們在形式更新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設計過度地商業化,就變成了刺激慾望的幫凶,忽視了人類的真實需求。

設計改變生活不是一句空口號。「設計最根本的工作是改造人類的環境和工具,大而言之,就是改造人類自身。」有時設計上小小的改進,甚至能夠救人於水火,比如為殘疾人設計生活器材,為車輛設計安全防護部件,為沙漠化地區設計防風固沙的生化裝置……簡而言之,設計應當平等而關懷地應對所有人的生活困境,長遠而慈悲地看到人類之外的存續危機。

如果設計師缺乏道德感與使命感,設計就難免因局限而短視,因短視而危險。危險的後果,則將在或近或遠的未來,由所有人共同承擔。

既然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道德與使命對設計師而言意義重大,那麼如何落實負責任的設計呢?在《為真實的世界設計》第二部分,帕帕那克提出了他的完整設計方法論。

首先,設計師應當將目光從市場增長的曲線中拔出,把視線重新投向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無論這個人群是「貧窮還是富有,健康還是疾病」,無論國界和種族,只要對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存在,設計師都可以從幫助他們改善生活中,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

但是,一個人的認知和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設計的服務對象卻是多樣的,產品被設計出來後,它不僅直接服務於使用者,在更長久的時間和更廣泛的空間維度上,產品還會持續地對自然環境、人文觀念造成影響。

如果我們承認設計並不終止於創造一件物品,而是能夠改造環境甚至人類自身,那麼我們對待設計就不應當草率,而要想方設法突破個人的局限性,以超越眼前利益的視角看待設計需求。

如何突破個人的局限性呢?通過團隊成員的豐富來拓展設計外延。「完整的設計」需要全面的人才,設計團隊的構成角色應當是多元的。一個設計團隊不能只有專業設計師,而要讓更多學科背景的人員加入,在跨學科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和關懷的火花」。設計不能光停留在創意和理論,而是最終要製造成品,服務使用者,因此這個設計團隊中,必須包含最終用戶和製作工人。

團隊組建可以破除認知、情感、聯想、文化、職業、智力和環境的制約,開拓視野,同時也是對設計學院教育的補充和修正。

在設計院校,學生們接受著專業性的技巧培養,這類專門的訓練讓設計系學生們掌握了熟練的設計技能、「高級」的審美表達、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但是在帶著學生走向技巧純熟的同時,不免將視域過於聚焦,沉浸於「術」而忘乎「道」。

需知,在本書第一章就提到,美學僅僅是設計需要考量的6個維度之一。因此,即使是受過專業的設計訓練,我們也不該故步自封、自鳴得意,特別是當我們為不同文化、不同圈層的人們進行設計時,更要努力規避對自己「審美」的驕傲和堅持。

為了幫欠發達地區人民獲取外界的信息,帕帕那克用廢棄的錫罐製作了一款無需用電的收音機,有了它,即使是沒有通電的落後地區,人們也可以便捷經濟地打破信息閉塞的牢籠。帕帕那克的設計目的達到了,他並沒有對錫罐收音機的外觀進行包裝,它們看上去像被丟棄的垃圾,但並不妨礙它們的實用性和環保性。不加修飾的錫罐收音機受到了同行們的嘲笑,但是帕帕那克認為他無權對其他文化系統的人們施加審美影響。事實上,這些收音機的使用者,印尼欠發達地區的村民們,自己逐步為收音機加上了具有本土美學趣味的裝飾。

帕帕那克這種避免文化污染的自覺,對使用者審美的尊重,也是其設計倫理的一部分,而這種冷靜的分寸感,在如今的設計觀念中卻很稀缺。就拿我們的家居生活來說吧,以宜家為代表的北歐風裝飾風格如今大火,連帶著日式MUJI風和新中式風,都在極簡的優雅中不能自拔,相互滲透和模仿。我們是不是一窩蜂地將這種風格視為一種高級的生活趣味來追捧和模仿,而對父母輩的裝修觀大加批判?可是異域性冷淡風格,又是否真的符合父輩的喜好和生活習慣?

設計團隊中必須有使用者的立足之地,當設計師們再遇到難以說服的客戶,審美奇葩的甲方,或者固執己見的爸媽,也許應當放下專業的優越感,而去想想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這也是本書反覆闡述的一點。

最後以一句話做結吧,在設計界中,不乏關於「少」和「多」的金句,比如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那麼在通讀了《為真實的世界設計》後,我們完全可以在這金句筆記中再添上一筆,那就是帕帕那克的「最少努力原則」:以最少求解最多(the most with the leas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食性 的精彩文章:

TAG:雜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