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清代詩人黃景仁曾以「綺懷」為題,因襲與借鑒唐代李商隱、杜牧等名家名篇,寫下了廣為人傳頌的《綺懷十六首》。其中第十五首因其美麗的絕望尤其被人傳唱不已。法國著名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正是對這首詩最好的詮釋。

綺懷十六首之十五

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幾回花下坐吹簫

大意是:我們曾幾次在月下相遇,在花下吹簫,你所在的紅牆雖近在咫尺,在我看來卻如銀河一般遙不可及。今夜星辰依舊,卻已不是昨天的夜晚,我只能一個人在風露中獨自徘徊。我像春蠶一樣用絲(思念)將自己包裹,心中千迴百轉,都到頭來卻如雨中芭蕉一樣傷痕纍纍。遙想當年的月圓之夜,當時釀的美酒卻化成了今天的苦酒,這種苦澀的滋味何時才能夠消除。

一片憂傷的情懷,總是伴隨著一段凄傷的往事。據說黃景仁年輕時曾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最終卻是一個無言的結局。多年之後,這段往事湧上心頭,於是,詩人用「綺懷」二字為題,來追尋當年那一段往事。「綺懷」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詩人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凄婉動人。正因如此,在《綺懷》詩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銀漢紅牆入望遙

首聯「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寫的是曾經的美好: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牆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頷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這一聯被後人反覆吟詠,最讓人稱道。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自己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當所有虛幻的安慰都消失了,只剩詩人一人獨立中庭,孤獨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也打濕了自已的心靈。這是一種沒有結果的等待,等待的盡頭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為誰風露立宵中

頸聯「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我纏綿的思念就象那殘繭已經被你抽剝殆盡,我的心就象剝盡葉子的芭蕉,傷痕纍纍。這一句足可與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春蠶那樣,詩人用厚厚的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絲盡而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灰飛而亡。死亡,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局了。而這種苦苦的思念之後絕望的結局,就是這首詩最美的靈魂。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纏綿思盡抽蠶繭

尾聯「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依舊是那忘不掉的「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到今夜已變成了苦澀的酒。曾經的一幕是美好的,而由此帶來的苦澀的思念是無盡的。因此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從往昔和現實的矛盾之中突圍出來。而這種思念、這種矛盾正是無數為情所困者共同的困局和絕望,於是,這首詩就產生了更為深廣的藝術魅力。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最感人的詩作,被人稱為最美麗也是最絕望的詩歌

宛轉心傷剝後蕉

這首詩是唐宋以來藝術水平最高、感染力最強的詩作之一,更是登上了清代詩歌創作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永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詩壇上最著名的一首寫春節喜慶氣氛的詩,迄今為止,無人超越
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只留下三首詞作,其中一首留下一千古名句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