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一樣,邯鄲的鄉村是這麼「拜年」的

不一樣,邯鄲的鄉村是這麼「拜年」的

春節期間,大家見面互相道一聲「給您拜年啦」,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我們家鄉邯鄲的很多縣城、鄉村,「拜年」是一種單向的禮節,即只能是晚輩給長輩拜年,同輩之間不會說「拜年」,長輩更不可能給晚輩「拜年」。而且拜年可不是光口頭說,而是要實實在在地磕頭,對,是真的跪下磕頭作揖。

每逢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敬神、放鞭炮、吃餃子,這叫「起五更」。年輕人和孩子們先給自家的長輩拜年之後,就成群結隊地到街坊鄰居家給長輩們拜年。有的人丁興旺的家族到別人家拜年,最年長的喊一聲「大叔,給您拜年啦」,然後撲撲通通跪下一大片,場面甚為壯觀。輩份高、德望重的人家,往往是人來人往,這撥還沒送走,那撥已經在門外等候了,用「應接不暇」這個詞形容最恰當。有的人在街坊輩份特別低,見長輩就得下跪,半天下來,膝蓋都能磕疼了,這還得多虧冬季穿得厚。

拜年有很多規矩。比如,要給每個長輩分別磕頭,如果爺爺奶奶、大爺大娘都在,那就要逐個跪四次,即使他們並排坐著,那也不能少;男人、男孩是拜年主力軍,過門媳婦也得拜年,而未出門的姑娘不用拜年(有的也拜),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初一隻給本家、街坊、朋友家拜年,初二開始才串親戚拜年,破五不拜年(有的地方是破三)。拜年都是上午(午飯前),沒人在下午拜年,時間趕不上就改天拜,反正不出正月都行。

小孩子拜年,關注的是誰家給的糖好吃,哪個奶奶、嬸嬸給的壓歲錢多。大人拜年,感慨的是誰家房子又翻新了,哪家的爺爺去世了,這家老二在外面混得不錯,順便給孩子們講講他們的故事。新媳婦頭一年拜年要複雜些,一般是婆婆帶著墊子(免得跪髒了衣服),領著新媳婦給本家長輩們拜年,而且都要給壓歲錢,不能「磕空頭」哦。當然,三里不同鄉,五里不同俗,各地的規矩也各有不同。

也曾經有人覺得舊俗應該改改,所以去拜年時只作揖不磕頭,結果旁邊的人看不懂,「他們不拜年,來幹嘛來了?」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拜年就是磕頭,磕頭才是拜年。很多長輩常說「別磕頭了,來了就是拜年了」,但是如果你真的不磕頭,寒暄幾句走了,過後他也可能會納悶,「這孩子咋啦?」

呵呵,這就是地方風俗、規矩。據說山東、陝西、甘肅等多地鄉村也保留著磕頭拜年的風俗。風俗,其實是一種文化,對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影響既深且久。

任何一種文化都由某種形式、儀式來承載,儀式可以演變、進步,但不會簡單取消,儀式取消了,文化也就淡化了。就像過年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拜大年……,如果這些都無所謂了,過春節也就只剩下7天假期了。人們常說城市不如鄉村有年味兒,其實就是缺少這些過年的風俗、規矩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銀河漁翁 的精彩文章:

TAG:銀河漁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