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風骨之 靈動飄逸

魏晉風骨之 靈動飄逸

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之風盛行,人們的裝束就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一樣,隨性而放縱,自由而飄逸。我們從這個小段子中就可窺見一斑:山簡是竹林七賢之一山濤最小的兒子。永嘉三年(309),出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豪族有一處優美的園林水池,山簡經常到那裡遊玩。他在此設酒喝醉,再衣冠不整地騎馬返回。當時有兒歌唱道:「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茗艼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籬。白接籬是一種白色的頭巾。可以想見,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與秦漢時期已經是大不相同了。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描述:「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打從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的短暫統一;再到東晉十六國的混戰;再發展到南北朝的對峙和南北朝的並趨衰弱和周隋的轉強。

這一系列局勢的轉變,無不伴隨著戰亂與爭鬥,除此之外還有豪強地主惡性發展,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士人與宦官之間鬥爭激烈…這種情況下再搬出儒家那一套,誰還信?試想,依附於各個集團的文人們在大亂斗的漩渦中不斷沉浮,朝不保夕,內心處於一種極度憤懣、苦悶和恐懼的狀態之中,這種時候人的內心尋求的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因此大家都飲酒服藥,放浪形骸,及時行樂,逃避現實,無畏世俗…士人們的這種生活態度和老莊的思想不謀而合,玄學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開始勃興的。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講世界萬事萬物的本體。比起儒家來,老、庄,玄學追求解釋宇宙萬事萬物更根源的東西。在玄學家眼裡,宇宙萬事萬物都生於「無」,無生有,有生一切。無,要給一個名稱的話,就是「道」。《老子》書中有一句「道常無為」。據玄學家王弼注,這句話是「順自然也」。「無為」就是順自然。自然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這就是「道」。受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在服飾方面,人們穿寬鬆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這也反映出了社會意識和服裝形式的內在關係。

《晉書》卷二七《五行志上》:「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放,與台成俗。」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寬衣大袖。「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嵇康七人,個個寬衣博袖,代表了時代的服飾特色。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中提出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要穿寬衣大袖是與當時一種「流毒」有關。而這種流毒就和清末鴉片的流毒差不多,它就是——五石散。吃五石散這種葯是比較麻煩的,一開始吃下去不會怎麼樣,但是後來藥效就會上來,名曰「散發」。如果沒有散發,那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以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名曰「行散」。走了以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像我們現在普通的發冷是要多穿衣服,吃熱的東西。但吃五石散後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如果穿了很多衣服再加上吃熱的東西,那就只能閻王爺那兒報到了。只有一樣比較特殊,不用冷吃的,那就是——酒。也就是說,吃了五石散以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喝熱酒。

因為皮肉發燒的緣故,皮膚是很容易被擦傷的,因此就不能穿窄衣,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了;就連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更因為皮膚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於穿舊的,衣服就不能常洗,衣服不常洗就容易長虱子,「捫虱而談」在當時就這樣被傳為了美談。魯迅先生免不了調侃幾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想來也是,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在此風的影響下,婦女服飾也是寬衣博袖,略微不同處就是——「上儉下豐」。所謂上儉,指的是衫襦等上身衣著都比較窄小合體,但兩隻袖子很寬博;下豐,指的是下裙部分十分寬博。

曹植《洛神賦》在描寫洛水女神時,雲其風姿「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極盡飄逸靈動之美。

蔡文姬,名琰,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

蘇蕙,字若蘭,苻秦時期始平(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以巧織迴文圖詩的一份才情留名於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儒、佛、道等哲學思想上的融合,更是各個民族文化習俗大融合的時代。而在服飾方面,袴褶服和裲襠衫就是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袴褶,是北方少數民族服飾的一種。袴是褲子,是一種褲腿非常肥大的筒褲。褶是上衣,是一種短身大袖、交領對襟的衫子。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南遷,袴褶制也逐漸進入中原地區,由於它的結構便於戰場作戰,袴褶也可以看作是戎裝中的便服。

裲襠衫也是一種少數民族服裝,它的形制是前後身各以一片方形織物構成主件,另外在兩片織物的上端釘綴兩條比較結實的條塊,將前後兩片織物結合起來。在南北朝時,男女平時都能穿裲襠,同時又可以作裝備軍隊的甲衣,是一種軍民共用的服裝形式。

長年累月的戰爭,不僅給人們的心理留下了創傷,也在服飾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戎裝在這個特定的時代閃耀著奇異的色彩,人們把這些戎裝元素融入日常服飾,也是一種創新揚棄的體現。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上承兩漢之遺緒,下開隋唐之風氣。曠日持久的戰爭帶給世人心靈的傷痛,同時也打碎了人們內心的僵化與保守;胡風南下的同時,南北方民族亦都開始接受雙方文化中的可取之處。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除了締造出一個大量混血兒的「美顏盛世」,更多的是開放的思想帶來的更多創新性與可能性。靈動而飄逸的魏晉風骨啊,永遠閃耀在我華夏文明的歷史豐碑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杯清茶 的精彩文章:

TAG:兩杯清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