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編者按

首先祝大家春節快樂!穿上新衣,捂著錢包,出門拜年去嘍!春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拜年是傳統習俗,那麼古人是如何拜年的呢?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元旦朝會——百官給皇帝拜年

古代稱臣見君為朝,君見臣為會,合稱朝會。古代朝會有兩種,一為大朝,指皇帝於元旦、冬至及大慶之日御正殿受群臣朝賀;一為常朝,指皇帝於平時召見文武官員,處理政務。前者屬於禮節慶賀性質,後者屬於日常公務性質。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自漢代以來,每年的新年元旦,朝廷都要舉行元旦朝會,不但京官從七品以上要參加,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駐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前期沿用秦朝舊曆,以十月為歲首,所以元旦朝會也是安排在十月份。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以正月為歲首,元旦朝會的習俗則流傳了下來。

團拜——眾賀新春的團體活動

如果你在古代身在官場,那麼過年時官員之間的相互走動必不可少。清代春節時,京官之間盛行團拜,就是一項眾多人聚在一起慶賀新春的團體活動。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圖》(局部) 清代 徐揚。畫面呈現的是初一時,文武百官進京朝賀,市井百姓也紛紛出門互相拜年,京城新春賀節的街景,呈現清朝皇都繁華富庶的景象。

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到:「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連年誼,一敦鄉情」。其規模有大有小,有官場同僚間的團拜,有親戚朋友間的團拜,也有老鄉之間的團拜。


古代的團拜會就好比今天大學裡的老鄉會,既能增進友情,又能緩解思鄉之情。團拜會活動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我們知道的茶話會、團拜會、春節聯歡晚會都屬於這種活動。

拜年帖——古代人們的賀年卡

古時交通不便,過年又很忙碌,加上親戚朋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門拜年,於是古人發明了用「拜年帖」拜年的方法,現代人的新年賀卡就是由此而來。在宋代,拜年帖稱為「手刺」,「門刺」,明清稱為「寸褚」、「紅單」。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明代的拜年帖已經從士大夫階層走進普通人家,包裝也更加精美繁複。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紅綾(一種紅色絲織品)製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織錦,上面的吉祥話語是預先織成的。

到了清代,帖子上不但要署名,還要用印,而且有了專門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種用料名貴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紋,甚至還裝飾著金銀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張拜年帖外,通常還會放一些古玩珍品、珠寶金銀,甚至直接放銀票。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清早期 拜匣

這樣看來,拜年帖發展到後來,已經很接近壓歲錢紅包了。但是,壓歲錢和拜年帖究竟是不是是一回事兒呢?壓歲錢又有什麼來歷?

壓歲錢的來歷

傳說有個妖精叫「崇」,專門在年三十的夜晚加害小孩。為了保護孩子免遭劫難,大人們高燒紅燭,並且包好八個銅鈿,壓在孩子枕邊。這樣一來,妖崇便被銅鈿的亮光嚇跑,而不能為非作歹。如此年年相傳,大人們給孩子壓歲錢,變成了驅邪納福的一項重要民俗。

春節特輯,看古人如何拜年

在我國古代,壓歲錢又叫做壓崇錢,有些地方也叫做壓勝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對了,據說各地紅包叫法還不一樣?可以說說你的哦~


◎本文轉載自「博物館丨看展覽」,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錢穆:匆忙與閑暇
中英對照丨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