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俗探析:公曆對中國人的意義值得質疑

民俗探析:公曆對中國人的意義值得質疑

公曆對中國人的意義值得質疑

今天,是大年初一,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今天才是新年。而已經過去了66天的元旦,不過是個曆法,是個時間點,和炎黃子孫的新年關聯並不大。

紀年法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區科技與文化體現,並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把穿梭般的時光記錄下來,為了在川流不息的生命浪潮中確定某個節點,先祖中那些最先覺醒的智者觀天地萬象,測星辰起落,體人間冷暖,悟萬物節律,製作了各種曆法和紀年法。

合乎宇宙的節律,實現天人合一,不論是對於任何種族、信仰、階級、國別的人,都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在周易中就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語句。「大人」,我們可以理解為長大了的人,成熟而富有智慧、具備了美好的德行。一個懵懂的人要成為「大人」,就必須實現與時間、空間和周圍萬事萬物的和諧統一,而「四時」意味著秩序,是非常重要支撐。

不同的文明、形形色色的智者,他們為世界和後人創造了不同的曆法。曆法的差別,表面上看是計時方式的差異,是技術層面的分歧,但究其根源,則是不同的文明背景對於世界的認識水準和觀察角度的差異。時積成日,日積成月,月積成年,所有的曆法都遵循這個規則。地球的自轉對於她的所有子民是相同的,公平的,所以所有的文明都將太陽的一次升落作為一日,這是相通的,幾乎沒有差異。到了多少天為一月,多少月為一年,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分歧。特別是在對於年份的分割上,現行的曆法,也就是公曆,將一年確定為365.2422天,而在伊斯蘭教的曆法中,一年被確定為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與公曆差了大體10天。

曆法的另一個差異表現在對於時間起點的解釋上。例如,現行的紀年法叫公元紀年法,紀年的時間起點是基督教耶穌基督的出生的那年,被確定為公元元年。而在全世界所有佛教徒的心目中,紀年的起點應該是佛陀釋迦牟尼降世的時候。在上世紀初之前,也就是封建社會結束之前,中國人曾經採用了兩種不同的紀年方式,一種是干支紀年,一種是年號紀年。干支紀年是中國曆法的根脈,十個天干符號與十二個地支符號的60個組合,長久地標示著中國人漫長的文明時代。每60年循環一次,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往複不已。

到了漢武帝時代,人們逐漸覺得單純用干支紀年法已經很難記錄和區分歷史事件,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文積澱已經開始繁盛和深厚,同樣的「甲子」年,很有可能在某一個人的記憶中出現兩次,更會在一部史書中出現無數次,太容易混淆。於是,帝王年號紀年法應運而生。為什麼中國人也不以某個聖賢的生辰作為紀年的起始呢?並不是說中國人不尊崇聖賢,而是中國文明過於博大精深,那些智者、聖人則如同閃耀在文明星河中的星辰,燦爛而繽紛。每個聖哲都很重要,每個聖哲都值得尊敬和紀念,則其一而棄其一完全不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特徵和民族性格。同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代中是最高權力的象徵,是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的擁有者。尊崇「天之驕子」帝王,既是對權威的畏服,也是對傳統倫理規範的認同。

對於綱常倫理規範刻骨銘心的中國人而言,年號的更迭意味著改朝換代,標誌新時代的開啟,是國土一統、王權綱立的昭示,意義非凡。例如明朝初建,南方平定,整個大北方尚在苟延殘喘的元朝統治之下,朱元璋為這些大明王朝未來子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送錢糧、置官吏、頒法令,而是迅速頒行並大量印製《大明皇曆》,令其在已經收復和尚未收復的地區廣泛傳播。對於已經收復的地區,這本皇曆就相當於新朝頒行的第一部法令;而對於尚為回歸版圖的百姓而言,新皇曆就是新希望、新氣象。這部用「洪武」年號標示的皇曆頒行以後取得的效果,連朱元璋也大為驚嘆,稱其「可抵百萬雄兵」。

近代特別是現當代,中國人對於曆法特別是傳統曆法的認知逐漸淡漠,甚至逐漸出現一些錯訛。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例如元旦,也就是公曆的2018年1月1日過後,很多人就開始說「狗年到了」,這樣的說法也感染到很多借節慶製造商機的商家,甚至連一些公眾媒體也認同並附和這種說辭。對不對呢?顯然是錯誤的。在公曆中,無所謂狗年、雞年的說法,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的文化,是農曆也就是中國人的紀年法的伴生物。對於公曆而言,無所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就是一個阿拉伯數字的積累。

雖然在年的起始點上,中國的傳統曆法曾經有過多次變動,例如對於每年的正月(一年的第一個月,年的基準點),夏朝建立在寅月(現在的正月),商朝建立在丑月(現在的臘月),周朝建立在子月(現在的十一月),秦朝建立在亥月(十月),直到漢朝的時候,正月才被確定並奉行至今;也有的認為應該按照「二十四節氣」確立的節律,將每年的「立春」確認是新年的開始;還有一些民俗認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日,應該算作新年的起始……年的起始雖然有不同,但各有自己的理論依據和支撐,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簡直就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偉大貢獻,其對太陽運行和物候規律的掌控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境地。到了最後,正月初一作為新年起始成為絕大多數人最終的文化認同。

古歷對於中國人的意義豈止在確立新年這個問題上,在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達到朝政歷史,小到生辰八字、占卜吉凶、婚喪嫁娶等等事宜,炎黃子孫無不以自己的曆法記載和籌謀時間的所有恩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公曆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值得質疑,特別是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是不是具備殺傷力,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對於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來說,新年是新的春天,是佳節,是團聚,是祭祀祖先,祈福未來。家國情懷、血肉淵源,必須藉助這個日子,必須藉助春節的莊嚴儀式和宏闊氣韻才能寄託和表達。

(原創作品,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果 的精彩文章:

TAG:吉祥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