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為什麼打人?目睹家暴的孩子命運如何?
長期以來,當我們在面對一樁悲慘的事件時,往往從受害者的角度找原因。很多時候人們這樣做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控制感。施暴者被視為自己理解不了的怪物,如果外部條件是不可預測且無法改變的,那除了從自身/受害者入手,還有什麼辦法能帶來一點控制感,讓自己在面對這類事時感到彷彿還有一點辦法呢?如果一個女性遇到了強姦、跟蹤、搶劫或諸如此類的事件,大家即使處於善意防範的目的,也會不由自主地說,她穿得太暴露了,她就不應該一個人走夜路,她不應該和這種男人來往……這些是真正的原因嗎?我們可以看到下圖的服裝展,這些服裝都是由遭遇過強姦的女孩捐獻出來的她們受害時穿的衣服。當時她們的打扮都很普通,甚至不起眼。
很反直覺對嗎?如果把自己代入攻擊者的身份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你是正要捕獵羚羊的獅子,你是會挑看起來有力量的或被族群圍在中間的羚羊,還是挑選看起來弱小的或者落單的?穿著大膽、外表艷麗和高跟鞋等都是女性自信的象徵,相信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敢如此呈現自己。而穿著保守、肢體動作遲緩拖沓、感覺畏縮封閉等外在表徵呈現出的是力量小和不善於反抗的內在特質。這些外在表徵很容易被熟練的攻擊者捕捉到,從而鎖定目標。(當然,每種類型的犯罪,罪犯心理不同,需分類討論。)
儘管這裡我頻繁提到被害者的外表與穿著,但並不意味著我認為當傷害發生時應該從受害者身上找原因。事實上,相反的邏輯才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要知道一起特定的傷害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其實唯一的正解只有從施暴者處可以獲得。所以理解施暴者的心理對於我們理解這些事件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尤其在理解他們的時候,不要把他們想像成可怕的惡魔。當我們把他們視作惡魔的時候,無形中把自己定義地非常弱小,把他們的可怕誇張到無法以人力應對的程度,這隻能讓我們在面對事件時內心更加無助。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把他們看作普通的人,看作既不比我們強大,也不比我們弱小的人。即使存在力量差距,成年女性面對男性還是有反擊之力的,更何況多數時候我們是通過機智、冷靜、他人的幫助,以及堅定的決心來拯救自己的。在這些要素上,施暴者並沒有比受虐者更加高明或更加有資源。只有在心中對施虐者有這樣一個定義,肯定自身的力量,面對事件才能採取與事實相符的策略,而不是提前被自己的想像所嚇倒。
施暴者心理
首先來看看施暴者的心理。影片中的爸爸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情緒型施暴者。他揮拳頭的原因從來不是家裡媽媽到底做了什麼錯事,而是任何讓他感到情緒糟糕的點,任何白天在家外經歷的不順,任何感到自己沒有像被上帝一樣需求全部滿足的情境,都會讓他付諸暴力。他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巨大的窟窿,只要不能對自己感覺良好,他就會把暴戾揮灑在其他人身上,而在影片中承接這一切的就是媽媽。
除了自身內心的動力之外,爸爸施暴的動力可能還來自於家庭傳統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從姑婆的話中我們明顯可以推測這是一個男性對女性施暴,無論是言語、精神還是肢體的暴力都很常見的家庭,一代一代這種行為範式被繼承了下來。一方面,一代代目睹暴力長大的男孩不知道除了向別人拳腳相加之外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沒有習得除此之外的任何方式。另一方面,向有力量的施暴者認同也是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弱小孩子的常見策略。在這種人和人之間不是以關愛與平等為基礎的家庭里,一個人自我的某種核心早早地就被破壞了,就像自信被破壞後變成了自卑與自大的兩極,如果不向施暴者認同,那麼他們的自我就會弱小到無以復加,為了對自己感覺好,有些人選擇認同強勢的那一方。儘管一旦做出了這個二選一的選擇他們就終身要付出無法獲得內心平衡,始終要為自己感到痛苦的代價。
阿米爾汗主持的《真相訪談》中採訪了一位長期幫助被家暴的婦女和兒童的女士,她談到了第三種原因,「有位女士找到我,她的兒子常年見到他的爸爸打媽媽。有一天,男孩拿起一條皮帶抽他的爸爸。大家都說太好了,我並不這麼認為。他的第一反應是,我在保護我的媽媽,但接下來,暴力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然後,暴力遺傳下來。暴力留下的遺產只有悲傷。」《神秘巨星》中的媽媽如果沒有及時離開家,她的兒子最終是可能發展成這樣的。這些是習慣性施暴者的常見心理,還有其它類型,這裡不一一展開。
目睹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目睹家暴,對於一個孩子到底有什麼具體影響呢?(目睹可以意味著看見實際的身體或性虐待;也可以意味著聽見來自另一個房間的威脅或打鬥的聲音;同時,也可以意味著觀察到暴力事件的後果,包括血跡、淤青、眼淚、撕碎的衣服和摔壞的東西等。孩子們最終可以覺察到房子里的緊張氣氛,例如每當聽到施暴者回來的聲音時媽媽所展現出來的恐懼。)查閱資料,我們可以從情感反應、行為反應和長期影響三方面考量。
在情感反應上
感到恐懼與焦慮,時刻擔心下一次暴力的發生,喪失安全感,時刻為自己與家人而擔憂,喪失自我價值與力量感。
因保守家庭秘密而承受極大的內心煎熬,自責引發暴力,也對其他觸發暴力的人感到憤怒。內心感到極大的憤怒、難堪與羞辱感。
感到被孤立與脆弱,渴求關注、喜愛與認可,但因為無人可以成為依靠所以處於生理、情感與心理上皆被拋棄的狀態。
在行為反應上
生理反應可能包括胃痛或頭痛、尿床和注意力缺失。有些孩子還會經歷生理或性的虐待或忽視。另一些孩子則可能在為了他人介入調停時受到傷害。
目睹家暴的孩子的行為反應包括付諸行動、退縮或討好焦慮。
注意力時長減退、發育遲緩、使用暴力表達想法,攻擊性升級,自我傷害。
長期影響
發展出異常的親密關係角色模式,在這個模式里一個人用恐嚇與暴力來迫使另一個人就範。
男孩認同有力量的施虐方,喪失對無助的母親的尊敬,習得不尊重女性的心理。
習得暴力是解決衝突和問題的有效手段的觀點,容易在自己以後的關係模式中重複暴力循環。長大後,男孩更可能毆打女性伴侶,女孩更可能習慣暴力關係。
更高的酒精/毒品濫用、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少年犯罪風險,目睹家庭暴力是預測青少年違法與成年期犯罪的唯一最佳指標。它也是位居首位的孩子離家原因。
神秘巨星是一部非常理想化的電影,小尹幸運地是一位天才歌唱少女,未經任何正規訓練就可以憑藉歌喉全民熱捧;她遇到了意外人品爆表的阿米爾汗大叔;她的媽媽在爸爸不在家的時候一直是一位能夠提供關心與支持的媽媽。但即使在這樣「理想化」的設定下,小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最明顯的,小尹在處理負面情緒上存在著問題。她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里。但凡爸爸進行了家暴,小尹的情緒就會變得起伏很大。她能夠選擇的「撒氣」方式只有兩種,一、在無人的地方摔書包或者踹牆;二、對沖「撞」上來的、比自己更弱的人發火,弟弟和欽騰都躺過槍。雖然小尹想要成為和爸爸不一樣的人,但對於在家暴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來說,困境在於她並沒有見到過其它更好的處理情緒的方式。其次,儘管影片表現得不明顯,但安全感、自我力量感與價值感的喪失或早或晚會侵害到小尹的身心健康。媽媽因拿不出金項鏈被打的時候,小尹和弟弟躲在房間里,害怕、憤怒與多種情緒交織,鏡頭特寫了顫抖的拳頭和通紅的眼睛,最後小尹衝出去了,阻擋爸爸進一步毆打媽媽,代價是親手摔碎自己的電腦,這種憤怒、難堪與羞辱對人的打擊是非常非常大的。在這次衝突之後,她放棄了音樂的夢想,順從自己的命運,決定和全家去國外。媽媽的的突然崛起其實才是小尹生命的奇蹟與幸運。
我在查閱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時,看到了很多國外家暴機構發給成年人的指導手冊,上面無一不要求「無辜」的那一方家長盡量成為孩子的關心與撫育提供者,給孩子演示另一種行為方式。因為但凡擁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家長,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會少很多。可問題是,那些一直陷入此類暴力循環的關係中無法擺脫的家長,本身已經很難有能量提供給孩子了,即使他們能夠在施暴方離開的時候與孩子正常相處並提供關愛,但正如影片中的媽媽一樣,這樣的關愛是脆弱的,在沒有脫離施暴環境的情況下,這種關愛的力量在面對下一次施暴循環的時候不堪一擊。「無辜」方的家長的真正責任從來不是別的,而是把子女帶離這種環境。只要一日在這樣的家庭里生活,無論這個家長再提供多少關愛,她都是失職的。如果有什麼信息是她毫無疑問地傳遞給了孩子的,那就是無助感,hopelessness。影片中媽媽的一句話是對此的經典呈現「你可以對我提任何要求,但是對生活不可以。」
阿米爾汗在主持的現實對話節目《真相訪談》中,邀請了三位曾被家暴的女性談自己的真實故事,其中一位女士忍受了丈夫十年的家暴,終於帶著孩子離開,現在她還為遭受家暴的女性提供援助。在談及如何下定離開的決心時,有如下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兒子身上出現了退縮的行為反應,這是另一種孩子目睹家暴所帶來的影響。
米叔:(家暴)對你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女士:小的那個變得意志消沉,男孩。
米叔:他看到他爸爸打他的媽媽。
女士:不擇手段地虐待和打我。他不再說話。
米叔:這發生在一個五歲孩子的身上嗎?
女士:是的。那次我決定,我要離開他,我不能再繼續忍受了。如果我自己不幸福,我不能給任何人幸福,我不能給我的孩子幸福。
米叔:說得對。
女士:首先,我必須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我才能讓我的孩子變得強大。當一個女人為自己生活時,她能容忍任何事。但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幸,她就不能再容忍了。
在我們的文化中,或者任何談及家暴的時候都有一個迷思,即認為媽媽都是偉大的,她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在忍耐,就像影片中的媽媽說的「離開你爸爸誰來付你的學費呢?」但這不是真相,說這種話時,媽媽其實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孩子的需求之前。同樣還是這位真相訪談中的女士說出了真話「人們會認為,我們是為了孩子而剋制,其實不是,我忍耐是因為我沒有勇氣。而我們的一再忍耐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當這些事情發生了,我們必須帶孩子一起離開,這種事不能發生在孩子身上,沒有任何借口。」
家暴這個話題我和周圍的心理諮詢師們探討過,發現中國的個案情況和印度的也許有很大差異。當然,因為我交談過的諮詢師都是長期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她們的了解渠道也都是諮詢過程,所以也可以算是一個特殊樣本群,僅供參考。在她們碰到的樣本中,很大程度上家暴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並不是像在這部影片中一樣,爸爸幾乎毫無人性,完全將家暴和欺負弱小作為撒氣手段,媽媽沒有工作能力,受教育程度低,長期習得性無助。不是的,在我們遇到的樣本中,很多女性沒有那麼無助,丈夫也不是這種臉譜化的惡人。動手打人往往是衝突在互動中一步步升級的最終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看到夫妻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有時事實和表面看起來的天差地別,揮拳頭的才是關係中的弱勢方。處理他們的問題和處理其他夫妻關係問題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必須把「動手打人」這個「癥狀」,放到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中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這和印度影片所展現的很不一樣。在印度家暴似乎是一個社會問題,與教養方式、文化和整個社會的觀念相關。《真相訪談》中有三位女性的故事,令我驚訝的是,她們,以及影片中的媽媽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擺脫暴力環境時,娘家都沒派上什麼用場。一些人回到娘家後,一旦丈夫認錯娘家都持調解態度。另一些人擔心自己成為父親的負擔而從來沒有向娘家求助。節目中,阿米爾汗甚至需要向觀眾呼籲這樣一個原則「作為父母,要告訴女兒如果你被打了,家裡的大門一直向你敞開,隨時歡迎你回家」。要擱在中國,哪還需要這樣呼籲,丈人和丈母娘估計都要衝到男方家裡去了。據統計,印度超過一半的女性遭受過家暴;包辦婚姻廣泛存在;多數女性不工作。勸印度的女性站起來簡直像在勸奴隸去反抗主人。如果這些是印度的真相,如果他們的婚姻根本不是建立在西方式的自由戀愛的基礎上,如果妻子真的被視為幾乎等同於丈夫財產的存在,很讓人懷疑直接生搬西方的反家暴套路能不能起作用。
小貼士
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來自暴力家庭,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呢?
完成與父母的分離。認識到父母的關係問題是他們的問題,不論是當年身為孩子的你還是現在已經長大的你,對此都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參與,讓父母自己解決他們的問題。你的任務是把控自己未來的人生。同時,認識到自己父母的關係只是天下千千萬萬種親密關係的其中之一,甚至是極端個例。健康、溫暖的親密關係是存在的。
最有效的療愈來自關係。如果你現在有一個親密的伴侶,和ta之間的健康關係最能夠提供給你療愈過去創傷的機會。除此之外,如果遇上其他「貴人」也有機會被療愈。第三,你可以主動選擇心理諮詢,諮詢關係也可以推動療愈,幫助一個人走出過去的陰影。
自我覺察。當和伴侶發生衝突時,覺察這是此時此地的問題還是你把過去對父或母的情感投射到了現在的伴侶身上。
註:因為大多數家暴都是爸爸打媽媽,所以文中把施暴方默認為男性或父親,但也是存在很多女性施暴於男性,或其他家庭成員施暴的個案的,值得注意。
想看什麼文章?
參與投票,告訴我們你的偏好
TAG:樂天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