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Feb.2018:孫敏祺 Sun Minqi

Feb.2018:孫敏祺 Sun Minqi

本期藝術家

v

v

孫敏祺 / Sun Minqi

我感興趣於空間里隱藏的秩序和詩性,以及空間與人之間或融合或對抗的關係,它指向人心底的記憶、情感和存在意識。「拋入秩序中的不穩定所帶來的激蕩」是我嘗試介入和理解兩者關係的一個方法。同時也好奇於材料的隱喻、質感所帶來的可能。

x孫敏祺

/

Work&Interview

一平方米紀念,燒制的花瓣狀陶土, 100x100 cm, 2013

肆:你理解的空間是什麼?如何理解你說的秩序和詩性?你又是如何去感受空間和人之間的關係的?

:空間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載體,它賦予我們理解世界的條件,在空間里的人、物、事因循著空間里的秩序運作和發展。這種理解推動著我對自身存在的感知。不管是三維空間還是虛擬世界,秩序下的人和環境發生著碰撞磨合出新的秩序,循環往複,直至當下。空間和人之間存在著互相牽制和推進的作用,譬如物理空間內諸如方向、邊界的概念影響著我們的日常判斷,人每走一步都會參考和因循空間里的格局,而格局卻又源自於人對空間的理解和創造,人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著格局,比如城市。另一方面,空間是事物之間造成關聯的場。而關聯,即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語境控制著關聯的細微變化,它觸發聯想和記憶,這是我意指的隱藏的詩性。我在做的便是利用材料語言製造空間環境語境的變化從而能在感官和心理的變化種捕捉到這種關係的存在,以及它背後的意義與內涵。

無題, 鏡子/ 木板 / 尼龍繩, 65x80x55 cm, 2015

肆:說說《一平方米紀念》和《無題》這兩個個作品吧。

孫:《一》嘗試把帶有故事性、時間性象徵寓意的材料放入代表儀式的矩陣中,試圖呈現某種記憶的回溯和凝望。《無》則製造材料之間的結構關係和與環境的空間關係,完成「把窗外的景色映射到單調的空間內」這一簡單的願望。

「if you could see me..」, 雙向鏡 / 焊接金屬 / 印刷顏料,150x150x180 cm, 2015

「if you could see me..」, 現場

肆:雙向鏡是什麼?

:雙向鏡是一種兩面均可反光成為鏡面,又或透視成為透明玻璃的一種特殊處理過的玻璃種類。光線越強烈的一邊,反光作用越明顯,在視覺上呈現鏡面,如同普通鏡子,同時弱光線的一方則可以透過雙向鏡看到強光線的一方。最常見的地方就是警察局,在指認嫌疑人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證人而採取的方法,偶爾也在涉及「隱私偷窺」的事件中出現。

「if you could see me..」, 細節

肆: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用鏡子這種材料呢?它有什麼樣的隱喻?為什麼喜歡如此「簡潔」的材料?在你嘗試使用了那麼多次鏡子後,你覺得這種材料帶來了什麼樣不同的可能性呢?

孫:鏡是我近段時期常用的材料之一,從單向鏡(鏡子)到雙向鏡。鏡子本身的隱喻非常強烈而多樣,它的反射引導人們對內心和真實自我的理解,拉開對夢境、潛意識的探究。之所以喜歡用鏡子,正是因為它所製造的既虛幻又真實的世界,以及讓人對自我的回溯所帶來的存在意識,鏡子是通向「平行世界」的入口。而雙向鏡則是在「人與自己」的基礎上擴充到了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對話關係。它的原理其實是打破和諧空間語境里的公平性——製造一種觀看和被觀看的主、被動切換關係。另外,對鏡面的使用喜好,並非因為「簡潔」,而是它是一種可以削減自身存在感的材料,它的屬性是「隱」,它隱去材料物理的存在而強調了映射的空間。」隱「本身也是一種非常詩意的狀態。

肆:Olafur Eliasson也總是運用鏡子來作品,你有研究過他嗎?或者說你研究過哪些藝術家?這些藝術家給予你啟迪?

孫:我理解O. Eliasson 所關注的是一些構成世界的元素及其延伸,比如光以及光的形式帶來的關懷和對環境的重新解讀等,而材料與視覺體驗是他闡述對此理解以及與人類生存生活世界的關係的媒介,當然對材料可能性的研究也是他的重大愛好。在他的系列作品裡,鏡子實現了空間的破碎和重組;有色玻璃添加了情感。不同材料與形式的發展延續在他作品裡。他有個不小的團隊天天研究這些的關係和結構。

我想我受過Larry Bell和Dan Graham的影響,Larry的作品研究光與其呈現,而Dan研究環境與居住者之間的共生。當我對空間有一定體會的時候發現Dan在幾十年前就把事情調理得很清楚了,而後我關注的重點則放在空間所引發的心理變化和敘事比如記憶和幻想。最近在關注Sarah Oppenheimer的環境裝置,以及閱讀Agnes Denes的作品和文字。

0/1, 鏡子 / 雙向鏡 / 光帶, 31x31x32 cm, 2016

肆:描述一下《0/1》和《another realm》兩件作品。

:《0/1》是利用鏡子與雙面鏡兩者之間的雙面反射關係製造的一個在有限正方體內無限循環的虛擬視覺空間。

another realm, 墨汁 / 皮紙, 200x1100 cm (11 聯), 2016

another realm, 細節

孫:《Another realm》是一組十一聯幅繪畫,描繪的是我腦中一個荒蕪的類峽灣地帶,高低處似山非山、似水非水,生長感和荒蠻並列存在,我無法具體形容它的出處和它的細節,它拼接了我對一些場景的片面印象,這些印象可能來自於谷歌地球的隨機觀察,它顯現為我內心世界的映射,亦是在闡述對「空與無限」的理解。《a.r.》的繪製過程充滿了重複單一的行為,而每一次行為又必須保持高度集中——垂直牆面執毛筆畫極細的白描線條和平鋪十幾萬粒一平方毫米左右的點,這種行為隨著畫面的鋪開可以無盡頭地重複下去,我從從容到浮躁再到暴躁,當我又回到平靜的時候決定停止。

無題, 磷光顏料 / 漆 / 紫外線光, 134x134 cm, 2015

小劇場, 泡沫板 / 鏡子 / 雙向鏡 / 印刷圖片, 43x32x17 cm, 2016

小劇場, 現場

小劇場, 細節

肆:《小劇場》這個作品裡面圖片是什麼?

孫:這個裝置的結構內部貼滿了一張地形3D俯視圖,不過做了部分修改。具體是什麼地方的地形圖已經記不清了。對我而言它代表的是一個未知的疆域,怪異、荒蕪、神秘,俯視圖上各個山巒的部分像極了瞪大的眼睛,像是夢中黑暗裡張開的或憤怒或幽怨之眼。《小劇場》有兩個相對的觀察口,可以從兩邊互相觀望、觀察,但裝置機關拉長了兩者之間的視線距離,而這略顯悠長的視線隧道經由這些圖像,像是穿過了一個異世界,從一雙眼到達另一雙眼。

肆:《相看不厭》這個作品是為特定的場地創作的嗎?它和所處的環境融入得很好。

孫:展示的空間是一個很長的地壕倉庫,是AdBK的展覽空間之一,我利用了其中一段。?相看不厭? 本來設定的展示空間只是「black box」,甚至在幽暗的開放空間也是可行的,但在尋找中發現這個地壕與作品有很好的共融感,於是想辦法在這裡展出。所謂的「共融」主要由於地壕內部的水泥牆面的質感、顏色與作品的結構和材料之間存在某種「建築式」的語言共性,以及空間的形狀、高度和在縱向的延伸正好契合作品裡雙向鏡之間的空間體驗關係,作品和環境連貫在了一起,把幽深感做到了最佳。另外,由於空間的相對封閉和位置致使的低室溫也在體感上給觀看者增加了特定的幻想可能。

相看不厭, 雙向鏡 / 光 / Arduino / 焊接金屬, 106x210x216 cm, 2017

相看不厭, 現場

肆:個人感覺《小劇場》是一個開放的作品,有繼續研究的空間,《相看不厭》相對來說已經成型,怎麼說呢,太「美」了。

孫:其實這兩個作品都涉及到「看」這個線索,不同的是《小劇場》沒有把「自己」作為看的對象,它修改了視線的方向,把他人引入眼中的故事情景而同時自己成為局外人的景色;而《相看不厭》則把「自己」作為觀看的著重對象之一,在切換觀看對象的體驗里審視自身與環境,帶有一種自省的過程。相應發展的前後期作品還有《if you could see me..》和《somewhere between or beyond》,前者是「移步換景」地鋪陳想像的線索,後者是在一天的變化種扮演隱秘與暴露的主體,在不平等的語境中修建心理秩序。

somewhere between or beyond, 裝置, 雙向玻璃 / 光 / 聲音 / Arduino / 木板, 160x240x240 cm, 2017

somewhere between or beyond, 現場(日間), 2017

somewhere between or beyond, 現場(夜間), 2017

肆:你是怎麼創作的呢?現有想法再研究,還是邊做邊研究?或者還有別的途徑?

孫:一些生活中有意無意的行為、偶發的事件總能吸引我,觀察別人也是我的愛好之一,有時候想法就是在被吸引的過程中出現的,記住這一刻的那個靈光然後開始研究;也有時在把玩材料的過程中邊玩邊做邊思考。所以沒有特定的某種過程。不過創作中的自我否定再重建幾乎是頻頻發生,有時候完成稿前大概有十幾個方案,每個看上去差不多,但其實都是細節,而細節會影響作品的呈現和體驗。

肆:玻璃對你來說是什麼?

孫:是個老朋友也是個老對手。接觸了十年還沒撒手,就說明玻璃對我有其不可替代的吸引,而作為對手它總是提醒我要思考材料於作品的意義。玻璃是傷害我最多的材料,有時候會用刺傷我來提醒它危險的存在,但它的傷害不會像鐵那樣讓人擔心。有時候我也很反感它的易碎和笨重,最近做的作品體量有點大,這太考驗我的體力和控制了。玻璃有很多屬性也伴隨許多技術,選擇要格外小心,不能陷入束縛。我目前也在試驗其他材料,比如樹脂、蠟、水泥,我也會做一些紙本上的繪畫。材料是個不錯的研究對象,它有據可考又充滿可能,給我踏實的感覺。

糾纏的痕迹(4), 墨汁 / 手工草紙, 70x100 cm, 2015

糾纏的痕迹(17), 墨汁 / 手工草紙, 70x100 cm (2聯), 2015

糾纏的痕迹(18), 墨汁 / 手工草紙, 70x100 cm (3聯), 2015

[CV ]

孫敏祺

1988年出生於上海,現工作生活於斯圖加特/上海

2010 中國美術學院 玻璃造型藝術系 BA.

2017 德國國立斯圖加特造型藝術學院 純藝術系 Dipl.

///

[肆/si]是一個展現多元文化下藝術家思想與實踐的平台

集訪談、翻譯、寫作為一體。

公號內容版權歸[肆/si] 團隊以及相關藝術家所有。

任何組織、機構、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 的精彩文章:

TAG: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