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上)

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上)

原標題: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上)



(溫馨提示:本文約4400字,配圖1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1944年是個喜憂參半的年份。1944年4月,侵華日軍做困獸之鬥,集結重兵發動一號作戰,意在打通大陸交通線,國民黨軍在豫湘桂戰場上一敗再敗,失地千里,在國內外造成惡劣影響。但是,在大陸戰場的另一端,中國遠征軍向侵佔滇西的日軍發起聲勢浩大的反攻,經過連番苦戰光復國土,並與中國駐印軍的緬北反攻遙相呼應,一舉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正面戰場上意義重大的戰略勝利,書寫了抗戰歷史上最為壯烈的篇章之一。滇西反攻以松山、騰衝、龍陵三大戰役最為慘烈,其中又以松山最為關鍵,堪稱全局之鎖鑰。為奪取這一要點,遠征軍血戰三月有餘,數千壯士為國捐軀,創造了抗戰史上乃至二戰史上山地攻堅戰的經典戰例。


■ 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舉行升旗儀式。滇西大反攻是抗日戰爭乃至太平洋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進攻行動。


滇西反攻


滇西反攻需要從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作戰談起。1942年3月,應英國的請求,中國組織遠征軍開赴緬甸,聯合英緬軍抗擊日軍,然而由於英軍指揮混亂,配合失當,遠征軍作戰失利,一部退入印度,後來成為中國駐印軍,另一部退入雲南。驕狂的日軍尾隨追擊,侵入滇西地區,陸續佔領了騰衝、龍陵等地,中國軍隊炸毀了怒江上的橋樑並迅速增兵,才將日軍阻止在怒江西岸,而滇緬公路也就此中斷,此後兩年時間裡中日兩軍始終隔江對峙。


1942年7月,擔任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的約瑟夫·史迪威中將擬定了代號為「安納吉姆」的反攻計劃,其核心意圖是在印度組建X軍(中國駐印軍),在雲南組建Y軍(中國遠征軍),上述部隊由英美提供裝備和訓練,一旦整訓完畢,X軍將向緬北反攻,Y軍則向滇西反攻,以東西對進之勢貫通滇緬公路,進而收復全緬甸。史迪威的計劃得到中美首腦的贊同,X軍和Y軍也相繼組建,並進行反攻準備。



■ 1942年4月,史迪威中將與蔣介石夫婦的留影。在對日作戰問題上,史迪威與蔣介石有很大的分歧。


至1943年,整個二戰的局勢向著有利於盟國的方向發展,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喪失了主動權。鑒於戰局發展,羅斯福和史迪威都迫切希望中國遠征軍向怒江一線發起反攻,但是直到1944年初,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始終按兵不動,倒是性急的史迪威率先指揮中國駐印軍於1943年10月發動緬北反攻,並取得了顯著勝利。


蔣介石意識到日本敗局已定,他抱著「坐收其成、保存實力」的想法,不願意自己的嫡系部隊在硬碰硬的交戰中過度消耗,並希望獲得更多的美援,故而遲遲不肯出兵。但是,到1944年春季,諸多內外因素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做出決斷:首先,史迪威通過羅斯福總統敦促蔣介石儘快發起進攻,並以斷絕援助相威脅;其次,1944年3月,緬甸日軍發動英帕爾戰役,進逼印度門戶,英軍也向中國求援,要求儘快反攻滇西,減輕其壓力;再次,1944年4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國民黨軍在前線連遭敗績,讓身為大國領袖的蔣介石顏面有損,他迫切需要積極行動來挽回聲望。1944年4月中旬,蔣介石終於確定了反攻滇西的決心,命令遠征軍各部於4月底做好戰鬥準備,於5月初向怒江西岸展開進攻。



■ 1944年5月正向滇西前線開拔的中國遠征軍部隊,在受到內外諸多因素的壓力下,蔣介石終於決定向滇西發動反攻。

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以衛立煌上將為總司令,下轄第11、20集團軍及直屬部隊,共計6個軍16個師。在部署上第20集團軍主攻,在渡過怒江後穿越高黎貢山,向騰衝發起進攻;同時第11集團軍主守,以部分兵力助攻,牽制龍陵方向日軍,主力沿江布防,防止日軍渡江逆襲。戰役於5月11日打響,由於日軍兵力不足,未在怒江灘頭設防,遠征軍順利渡江,但隨後在高黎貢山各隘口遭遇日軍阻擊,進展緩慢。原來日軍在戰前意外獲得了中方的密碼,通過破譯電文獲悉遠征軍的部署,從而將主力集中於騰衝方向。



■ 1944年5月29日,中國遠征軍部隊使用美製橡皮舟渡過怒江。


戰役開始十天後,遠征軍高層才通過戰場繳獲日軍文件發覺泄密,衛立煌於是變更部署,命令第11集團軍轉守為攻,於6月初渡江向龍陵發起進攻,而在該方向上遠征軍首先要面對的日軍堅固陣地就是松山。


東方直布羅陀


在怒江兩岸的崇山峻岭中,松山原本並不知名,但滇緬公路的修建讓它成為滇西戰場上的鎖鑰重地。松山海拔2200米,聳立於怒江西岸,主峰距離江面的垂直落差達1500米,滇緬公路橫跨怒江的重要橋樑惠通橋就在松山腳下,而公路本身沿著松山兩側的山谷蜿蜒而行,通向西南方向的龍陵。日軍佔據松山,遠可控制十餘公里的怒江江面,近可切斷滇緬公路的交通,又可作為拱衛龍陵的前哨屏障,並與龍陵、騰衝一道構成日軍整個滇西防禦體系的三大支撐點,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被西方媒體稱為「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



■ 今日松山周邊的航拍照片,中間的河流就是怒江。


自從1942年侵佔滇西以來,日軍就將松山視為防禦要點,屯駐重兵,挖壕建壘,做長期固守的準備。盤踞松山的日軍部隊為第56師團步兵第113聯隊主力,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及輜重、衛生等後勤分隊,常駐兵力約3000人,日軍取松山腳下的臘勐寨的諧音,將其駐軍命名為「拉孟守備隊」,由步兵第113聯隊長松井秀治大佐擔任守備隊長。


■ 松山敵我陣地分布要圖,由《1944:松山戰役筆記》作者余戈根據Google地圖繪製。


在佔據松山的兩年時間裡,日軍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松山修建了規模驚人的半永久式防禦工事,將整座松山變成一座溝壕縱橫、暗堡密布的山地要塞。在松山南北不過4000米的防禦正面上,日軍修建了6處前進陣地和7處主陣地,松山的十餘座山頭均被日軍改造成既能獨立作戰、又可相互支援的堡壘式支撐點,修建堡壘40餘座。每個陣地均由異常堅固的主堡壘和若干子堡壘構成,堡壘之間以坑道連通,在堡壘群周圍又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壕和大量散兵坑,在陣地外圍架設多道鐵絲網並埋設地雷。所有陣地都經過嚴密偽裝,從外界難以發現。日軍以守備部隊軍官的名字命名各陣地,如西山陣地、本道陣地等,每個陣地都包括數個高地和據點群,後來中國軍隊以天干地支和數字命名松山各高地,如甲高地、子高地等。



■ 根據《第八軍圍攻松山戰史》繪製的松山日軍陣地布防圖,引自《1944:松山戰役筆記》。


由於缺乏水泥,日軍修建陣地就地取材,以土木工事為主。為了達到完備的防禦效果日軍可謂費盡心機,以主堡壘為例,其內部分為三層,上層作為觀察和射擊陣地,中層為寢室,也可射擊,下層為掩蔽所和糧彈倉庫,很多堡壘下層還繼續開挖坑道和地下室,用於屯兵和儲藏物資。堡壘頂部以50~70厘米直徑的粗大圓木疊加四五層,再鋪上30毫米的鋼板數層,最後蓋上厚達1米的積土;堡壘側壁以填滿沙土的汽油桶排列三層,桶間夾以鋼板,外側被土;普通的山野炮難以破壞,即便是150毫米炮彈直接命中,堡壘內部也震動輕微。各火力點的射界都經過精細設計,可以形成交叉火網,日軍還通過模擬進攻尋找防禦漏洞,儘可能消滅火力死角。為了長期固守,日軍還在松山周圍修建了供水供電設施和兵舍倉庫,甚至設置了慰安所。在陣地修築期間,日軍曾強征民夫1600餘人,為了保守秘密,日軍在工程結束後將民夫全部毒殺,殘忍至極。



■ 拉孟守備隊隊長,日軍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


1944年5月,遠征軍反攻前夕,松井大佐率第113聯隊主力移防騰衝方向,留下第1大隊主力、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及輜重、衛生等各一部固守松山,由炮兵第3大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繼任守備隊長,指揮松山防禦。金光少佐已經48歲,精力不濟,又出身炮兵,因此松井大佐後來讓副官真鍋邦人大尉返回松山協助金光指揮。真鍋大尉是典型的少壯軍官,具有豐富的步兵作戰經驗,成為松山日軍的實際指揮者。當遠征軍兵臨松山時,日軍拉孟守備隊約有兵力1340人,除去傷病員實際兵力約1000人,裝備105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步兵炮12門、速射炮2門、迫擊炮2門、重機槍8挺、輕機槍30挺、擲彈筒90餘支,囤積了可供三月作戰的糧彈給養,準備依託工事負隅頑抗。



■ 日軍野炮兵第56聯隊第7中隊部分官兵在滇西地區的留影,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殞命在松山陣地。

血戰陰登山


遠征軍在5月下旬調整部署後,負責松山、龍陵正面進攻任務的是第71軍,下轄第87、88師和新編第28師,第87、88師就是抗戰初期聲名赫赫的德械師,是嫡系精銳,戰鬥力較強;新28師曾參加1942年遠征緬甸,損失很大,後來吸收了新29師的殘部,被第71軍收編,戰鬥力較弱。


在反攻前夕,遠征軍的情報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對於日軍的實力與部署均缺乏準確的掌握,以松山為例,最初遠征軍認為松山日軍不超過500人,火炮1~2門,不攻亦能困死。正是基於這個判斷,第71軍決定渡江後以第87、88師加強新28師一個團直取龍陵,僅以新28師的兩個團在炮兵支援下對松山實施牽制性進攻。隨著戰事展開,從第71軍到第11集團軍,乃至遠征軍長官部都認識到松山是一塊比想像中硬得多的骨頭!



■ 1944年中國遠征軍炮兵部隊裝備的美製M1A1型105毫米榴彈炮,在松山戰役期間,中國軍隊一直掌握著炮兵火力優勢,這還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


從5月28日開始,美軍第14航空隊就對松山實施頻繁空襲,同時遠征軍炮兵部隊也開始在松山對面的怒江東岸構築陣地。從6月1日開始,遠征軍火炮也加入對松山的火力準備,同時第11集團軍各部也開始渡過怒江。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攻松山,遠征軍集結了包括德制150毫米榴彈炮、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在內的上百門輕重火炮,從而獲得了壓倒性的火力優勢,這還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在炮火上勝過日軍。起初,松山日軍的火炮還會進行報復性還擊,但很快就被全面壓制,悄然無聲了。遠征軍士兵們望著成排的炮彈在松山頂上炸起一簇簇的煙團士氣頗為振奮。



■ 德制sFH 18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中國曾在30年代中期從德國進口了一批該型重炮,其中少數火炮在戰爭初期倖存,並參加了松山戰役。


6月4日,新28師第82團開始向松山外圍發起進攻,持續三個月的松山戰役拉開帷幕。當天第82團佔領了松山以南4000米處的竹子坡高地,此後該高地就成為松山戰役期間遠征軍前線指揮所和炮兵陣地所在地。次日,第82團又奪取了松山腳下的臘勐寨,逼近日軍重要的前哨陣地陰登山,該山海拔約2000米,位於松山主峰以東約1000米處,是松山陣地東側的重要屏障,有日軍一個中隊駐守。陰登山山勢陡峭,林木茂盛,攀援不易,而接近山頂處坡度趨緩,植被均被日軍清除,難以隱蔽。第82團三次衝擊山頂均未成功,傷亡百餘人。同日,向南側迂迴的第83團切斷了松山通往龍陵的公路,並接近松山陣地南側的據點群滾龍坡。


■ 1944年6月4日,新28師向松山發起進攻時,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前左3)在怒江東岸指揮所內觀戰。


6月6日,第82團使用新配置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和M2式火焰噴射器,終於拔除了部分日軍暗堡,成功登上陰登山頂峰,隨即遭到來自松山主陣地的密集火力覆蓋,傷亡甚重,被迫退下。在隨後三天里,新28師以第82團進攻陰登山,以第83團進攻滾龍坡,發起連續突擊,均為日軍綿密的交叉火力所挫敗,毫無進展,即便是佔領前沿陣地也多因日軍反擊而難以鞏固。與此同時,遠征軍向龍陵的推進較為順利,為了儘快攻佔松山,解除龍陵方向的側翼威脅,第11集團軍決定調新39師第117團增援松山。6月14日,第117團從北面抵達戰場,並攻擊了松山北側的黃土坡陣地未果。6月15、16日,新28師組織第82、83、117團從東、南、北三面冒雨攻擊,依然進展甚微。




■ 在雲南遠征軍訓練基地,美軍教員在教授中國士兵使用火焰噴射器(上)和「巴祖卡」火箭筒(下)的方法,這兩種武器在松山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松山戰事陷入膠著之際,龍陵方向又現危機,日軍主力從騰衝方向馳援,一度擊退了第88、87師,險些釀成全線潰退,而騰衝方向戰況也不樂觀,更糟糕的是隨著雨季降臨,怒江暴漲,補給線時有中斷,一線部隊普遍糧彈不濟,使整個反攻面臨危局,因此拔除松山,恢復交通就成挽救全局的關鍵。遠征軍長官部開始考慮調動總預備隊第8軍,加強松山攻勢。同時,原投入龍陵方向的新28師第84團也分批轉回松山參戰。


6月18日至20日,新28師拼盡全力,繼續攻擊,終於在20日凌晨藉助雨大夜黑的掩護,成功佔領了陰登山。至此,參加松山攻擊的遠征軍各部已經傷亡超過1600人!6月20日,第71軍軍長鍾彬中將親臨松山指揮,以第117團為主攻向松山發起全面進攻,激戰數日依然進展有限,唯一的成果是經過反覆拉鋸後終於鞏固了陰登山陣地。



■ 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在沙盤前研究敵情,左一為第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右一為第71軍軍長鍾彬。


在6月底,松山前線出現了短暫的平靜。在投入4個團的兵力苦戰近一個月後,遠征軍僅攻佔了松山外圍的陰登山陣地,卻付出了傷亡1700餘人的代價,新28師實際上已經喪失進攻能力,只能將任務移交給第8軍部隊。從6月4日到7月1日是松山戰役的前期,在戰史上被稱為「一戰松山」,新28師以慘重的傷亡終於讓遠征軍認識到松山之戰的艱難。(未完待續)



值此賀歲迎新之際,崎峻軍史全體同仁向廣大軍迷朋友們拜個年,衷心感謝你們多年以來的鼎力支持,也期待在新的一年裡能與大家分享更多的軍史趣聞,我們將保持原創和細緻的創作態度,為朋友們奉獻更多的優秀作品。最後,祝願各位新年快樂、身體康泰、闔家幸福、狗年大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九霄破壘二戰德國空軍布洛姆 福斯BV 155高空截擊機史話
以20世紀30年代的汽車原型為中心二戰統帥名將們的現存名車大公開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