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日——1968-2018
《聖愛》2018年第1期封面文章,有刪節
每逢新年元旦辭舊迎新之際,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為新年祈願,其中最為共通的心愿,就是盼望來年平安(peace)順利;而全球各國的領袖們也在新年致辭中,紛紛祝願世界和平(peace)。
天主教會堅信,耶穌基督是和平的君王,基督的福音就是和平的福音,基督徒蒙召追隨基督做「締造和平的人」,是一種屬天的使命。自從1968年以來,全球天主教會在每年元旦「天主之母」慶節,同時也慶祝「世界和平日」(World Day of Peace),因為基督的母親也是「和平之後」,「和平君王」基督的誕生為人類帶來和平,而「和平之後」瑪利亞的轉求,則讓人類看到和平的希望。
基督把平安留給我們(若14:27)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戰爭的洶湧波濤從未停息過,但是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之後,戰爭的慘烈程度前所未有,而進入20世紀之後世界各地的戰爭規模愈演愈大,為此歷任教宗的多道通諭,憂慮於時局的顛簸困頓,開始聚焦於和平的時代主題,在戰爭頻仍中表達人類對和平的熱切盼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任的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任的碧岳十二世(Pius XII),兩任教宗都致力於在爭戰的列強之間尋求和平的出路,雖然未能阻止戰爭悲劇的發生,但是卻為遭遇戰苦的人類提供著和平的希望。
面對後來凝重的冷戰氛圍,以及「古巴導彈危機」一觸即發的情勢,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從中斡旋,以免危機惡化引發世界級大戰,另一方面則於1963年的聖周四發布《和平於世》(Pacem in terris)通諭,將其作為「復活節的禮物」送給普世人類,呼籲各國人民共築世界和平,避免人類自相殘殺。因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兩個月後離世,《和平於世》後來被教宗的傳記作者稱為若望二十三世的「遺願和遺言」。《和平於世》通諭的最大特點,是其目標讀者不是只局限於天主教教友,而是要寫給全世界「所有善心人士」。哈佛大學知名法學教授戈萊敦(Mary Ann Glendon)女士指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本意非常明確,因為締造世界和平的責任,並不僅僅屬於世界大國,更屬於普世人類的每一個成員。
《和平於世》通諭的發布,還標誌著教宗的通諭從傳統式的基於神學的討論,轉向關注更為現實的「時代徵兆」,讓更多的人能夠聽懂教會的呼聲。《和平於世》通諭一經發布,就引起各方的關注,不僅紐約《時代周刊》首次全文刊發教宗的通諭,《華盛頓郵報》還評論指出,《和平於世》通諭,不只是「一個年長教宗的聲音」,更不只是「一個古老教會的聲音」,而是「世界良知的聲音」。兩年後,聯合國以此通諭為主題的會議,吸引了兩千多政要與學者的參加。因此,戈萊敦教授指出,《和平於世》通諭,不僅僅是一份通諭,還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在天主教會內,當時正在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則在會議的相關文獻中吸收了《和平於世》的精神,其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專門紀念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新事》(Rerum Novarum)通諭發布一百周年的《百年》(Centesimus annus)通諭也延續了《和平於世》的精神。
繼任的教宗保祿六世受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啟發,於1967年復活節發布《人類發展》(Populorum Progressio)通諭,再次申明和平對於人類的重要意義,戰爭是貧窮之源,而和平則是發展的前提。隨後,教宗保祿六世於當年的「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瞻禮」發出倡議,以來年即1968年的元旦「天主之母瞻禮」為「世界和平日」,呼籲天主教友偕同各界善心人士致力於培育和平的文化,最終推動人類實現持久的和平。在1968年元旦發布的第一份「和平文告」中,教宗保祿六世特別指出,其心愿在於通過年復一年的紀念,「世界和平日」可以作為一種「盼望與約定」,促成和平終將成為主導未來發展的願景,因為「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
「世界和平日」設立50年來,每年的「和平日」成為歷任教宗發表社會訓導的特殊時刻,歷任教宗通過每年的「和平文告」,就當年熱門的世界性社會議題,發表基於天主教信仰立場的通告,並提出符合信仰原則的處理建議,其中涉及國際關係、全球化的挑戰、恐怖主義的威脅、消除貧困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例如,方濟各教宗繼任以來,2014年的「和平文告」是以「同胞之誼是和平的基礎與途徑」;2015年則以「不再是奴隸,而是兄弟姐妹」為題,呼籲人們正視社會生活中各種新型的奴隸制現象,為被剝奪權力者進行鼓與呼;2016年則呼籲「克服冷漠並贏得和平」,為邊緣群體發聲。人類社會時刻充滿著各種挑戰,天主教會希望在一個「破碎的世界」中(2017),借著最小的舉動來構築和平,從而讓每一個人能夠得享「更完滿的人生」(2016)。
「以和平的福音作準備走路的鞋」(弗6:15)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宗本篤十五世宣布聖座始終保持中立的地位,並以調停者的角色從中斡旋,希望交戰雙方能夠止戈停戰,雖然交戰雙方未能聽取教宗的和平倡議,但是本篤十五世教宗的努力,卻成為其後歷任教宗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的模範,本篤十六世教宗在繼任後,選擇本篤作為名號,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紀念當年本篤十五世對於和平的鼓與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以及戰亂期間,教宗碧岳十二世為重建和平可謂殫精竭慮,雖然未能阻止戰爭的發生,但是對於所有善心人士而言,卻是一種安慰。
二戰之後,歐洲天主教教友們自發成立了名為「基督和平」(Pax Christi)的國際性組織,其初衷是希望促進德法兩國的歷史性和解,隨後在世界各地獲得響應,積极參与地區爭端的調停。如今,「基督和平」的成員組織,已經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舉行和平論壇,邀請各國共築和平的環境,而且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具有咨議員的資格,時刻為人類的和平發聲。基督徒追隨和平君王的道路,在人間宣講和平的福音。
教宗保祿六世在冷戰的陰雲中發出的和平邀請,全球天主教教友熱切回應教宗的呼籲。正是在1968年的羅馬,一群高中生在同學李嘉棣(Andrea Riccardi)帶領下,發起成立「聖艾智德團體」(Community of Sant"Egidio),以踐行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的和平精神。自從成立以來,「聖艾智德團體」致力於通過推動國際性的和平祈禱會的方式,推動敵對雙方進行和平地對話,從而促進世界和平的實現,至今在70多個國家擁有5萬餘名成員。從1980年代末開始,「聖艾智德團體」努力說服非洲莫三比克內戰各方實現和解,最終於1992年在羅馬達成和平協議,為莫三比克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和平。在阿爾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以及巴爾幹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衝突中,「聖艾智德團體」都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調停了因為不同宗教、種族所引發的戰爭,避免引發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因而在國際社會贏得了普遍的關注和讚譽,多次榮獲國際和平獎項,並多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而該團體經常祈禱聚會的特拉絲特維蕾聖母瑪利亞大堂(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也因此成為國際知名政要往來訪問交流的所在,「聖艾智德團體」成為國際社會和平組織的一個典範。
只有主動給予寬恕,才能接納和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7年的「和平文告」中如是說。聖座作為特殊的主權實體,是教宗在國際社會中進行外交活動的稱呼,在國際法上具有等同於國家的主權地位。聖座外交人員,在新聞中被稱為「天主的外交官」,因為聖座本身並沒有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實力,只是憑藉信仰與道德的地位,在國際社會中從事維護世界和平的工作。因此,國際爭端和平解決的新聞中,時常也會出現聖座的身影。阿根廷與智利兩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因為比格爾海峽(Beagle Channel)的爭議,處於交戰的邊緣。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繼任之後,積極從中斡旋,最終促成兩國就相關邊界問題達成協議,於1984年在梵蒂岡簽訂和平友好條約。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若望保祿二世雖然以多種方式調停卻未能勸阻各方終結戰爭,但是聖座的艱苦斡旋卻得到和平人士的敬重。
聖座不僅參與國際政治爭端的調解,還投身於人類社會的經濟等發展事業,因為對抗貧窮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平(2009年「和平文告」)。聖座作為特殊的國際實體,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但是自從1964年以來一直享有「永久觀察員」地位,可以參與聯合國各種事務的辯論,只是不參與最終的投票。聖座作為聯合國具有建設性的合作者,從核不擴散議題,到反貧困等人權議題,都為世界貢獻著基於信仰的特殊視角和方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特殊的重要性,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賞。
對話是現實和平的有效方法。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1年的「和平文告」中呼籲,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對話,從而建構愛與和平的文明。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的「和平文告」中,則關注國際社會中的暴力與恐怖現象,主張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呼籲每一個人即使在有衝突的情況下,依然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讓「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人類的生活方式。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瑪5:9)
教宗保祿六世在第一份「和平文告」中指出,將新年的第一天作為和平日,並不是將其視為專屬於天主教的節日,而是希望成為所有真正的和平之友的節日。全世界期盼和平的人們,應該高舉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公益,即和平。
和平日的設立,在不同民族之間,鼓舞共生的新精神,不同的民族之間具有同胞的情誼,有合作的精神。聯合國自從1981年以來,選擇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二作為「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後於2001年確定在每年9月21日舉行慶祝,並在2013年將其確定為國際和平教育日,推動人類社會形成和平的文化。早在1970年的「和平文告」中,教宗保祿六世強調「與每個人修和,教育每個人追求和平」。在1979年的「和平文告」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已經指出,「要想實現和平,首先要進行和平教育」,並於2004年的「和平文告」中再次指出,和平教育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迫切任務。教宗方濟各於2012年的「和平文告」中,呼籲全世界「在正義與和平中教育青年一代」,讓青年人成為和平的一代,成為和平的建設者。天主教會的「世界和平日」,與聯合國設立的「國際和平日」,可謂交相輝映,成為世界各地熱愛和平的人們所交流的日子,是形成和平文化的橋樑與舞台。只有形成真正的和平文化,才能做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6年的呼籲——給孩子們一個和平的未來。
一個和平的世界,是世界人民的祈盼,也是中國人民的祈盼。「以和為貴」的精神,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文化血液,觀念上講究「和而不同」,行為上追求「執中致和」。《論語》有雲「四海之內皆兄弟」,「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人類彼此之間休戚與共,是幾任教宗在「和平文告」中常常反覆提及的主題。教宗保祿六世於1971年發布的「和平文告」,標題即「人人皆兄弟」。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8年的「和平文告」中,以一男一女在愛中結合組成家庭為例,指出人類社會更應該在團結與合作中,共同組成人類的大家庭。教宗方濟各在2014年的「和平文告」中強調,人類之間的手足之情,是實現和平的基礎與道路,因為人類彼此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應該是相親相擁的兄弟姐妹關係,並在2016年提醒每一個人要克服冷漠,才能贏得和平。
天主降生成人,通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基督為普世帶來了修和,為此基督徒需要成為「締造和平的人」(瑪5:9)。一個基督徒在人間宣講和平,就是在宣講基督,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弗2:14),基督的福音就是「和平的福音」(弗6:15)。基於基督信仰中宣講和平福音的使命,在促進社會和諧以及推動國際和平方面,各國天主教友都應當以身作則,做鹽做光,與各界善心人士精誠合作,從而做到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有益於世界。全球天主教教友時時刻刻以言以行,回應教宗保祿六世在五十年前的邀請,即其設立「世界和平日」的初心,是希望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文明之舟在和平的旗幟之下,穿過歷史中難以迴避的各種風暴,最終抵達人類終極命運的港灣。
※一些相見恨晚的小知識講給大家聽
※嘆為觀止,冬日裡的伊犁雪景,令人美不勝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