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狗年話狗,那些被傷害的流浪狗們

狗年話狗,那些被傷害的流浪狗們

文:李一凡

狗年已經到了,我們聊聊狗是什麼時候從哪裡來的?通常說的家狗和野狗的區別又是什麼?

四種起源說,誰對誰錯

目前,狗是狼的家化亞種這個觀點儘管已經深得人心,但關於狗到底是如何被人類從狼馴化而來的,卻仍然是個謎。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西藏狼(陳俏 攝於郎木寺)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過去普遍認為的馴化是由於人類獵殺了成年狼後將幼仔帶回人工環境飼養並經過長期相處最終改變其習性,在上個世紀下半葉,已逐漸被「拾荒者假說」所替代,該假說將馴化從一種來自人類的「單向活動」,變成了人和狼之間的「雙向活動」,主張早期的狗,是由一群總是跟隨人類撿食「殘羹剩飯」的狼進化而來的。

如今,國際上流行中國起源說、中東起源說、歐洲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

中國起源說:

也叫做東亞起源說。該觀點最早由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Peter Savolainen教授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帶領的團隊於2002年共同提出。研究人員支持「拾荒者假說」,認為距今大約3.3萬年前,生活於東亞南部地區的一些狼被人類定居點周圍的食物殘渣所吸引,逐漸接近人類並被人類習慣化,這些最初的狗又於距今約1.5萬年前隨人類向西遷徙,首先抵達中東,然後又分別向非洲和歐洲擴散,並於距今約1萬年前抵達歐洲。

目前遭到的主要質疑是,來自於考古學發現的化石證據。目前出土的犬科動物化石中,被定義為「狗」的最早記錄,來自於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古生物學家Mietje Germonpré的團隊在當地的Goyet洞穴發現的多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3.17萬年前。而在中國南方地區,不僅沒有發掘出過狗的化石,連狼的化石都沒有。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曬太陽的狗們(筆者 攝於色達)

中東起源說:

這裡的中東,包含整個西亞和部分北非地區。主要理論依據是狗和狼在食性上的不同。狼是肉食動物,而狗在長久的進化中演變為了雜食動物,因此,最早由肉食轉為雜食的狼,便是狗的祖先。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狗之所以會成為人類的夥伴,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食性的改變(筆者 攝於日本會津若松)

這是由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Kerstin Lindblad-Toh團隊在2013年初提出的,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比較了狼和狗消化食物的基因,發現狗具有消化澱粉(複合的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他們進而認為,人類富含澱粉的食物是在農業文明發達以後出現的,而最早的農業文明產生於中東(在巴勒斯坦的Jericho地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人工小麥),故狗起源於距今大約1萬年前的中東地區。持有該觀點的研究人員也支持「拾荒者假說」,認為早期的狗是撿食了人類定居點附近的殘羹剩飯而逐漸親近人類的狼進化而來的。

所面臨的質疑同樣來自於考古學。狗的化石樣本要比農業文明的時間早得多,這表明其馴化出現在農業文明之前,而與該研究提出的狼食用農業文明之後富含澱粉的食物進而被人類馴化的觀點是相互矛盾的。

歐洲起源說:

由芬蘭圖爾庫大學的Olaf Thalmann研究團隊於2013年底發表。他們發現,幾乎所有現代狗都與古歐洲犬科動物有著更為密切的親緣關係,但與來自東亞的狼之間的關係較遠。歐洲是狗馴化的主要中心。狗是在距今1.88萬到3.21萬年前由當時的歐洲人馴化的。

該研究中並沒有來自東亞和中東的DNA樣本,也沒有進行細胞核DNA和Y染色體DNA的測序與比對,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全面。僅僅是證明了歐洲在狗馴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卻並不一定是唯一和最早的地區。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一邊曬太陽一邊睡覺的狗(筆者 攝於義大利龐貝古城)

多地起源說:

該學說由英國劍橋大學的Laurent Frantz團隊於2016年6月發表,認為狗是在歐洲和東亞被分別馴化的,有東部狗(來自東亞)和西部狗(來自歐洲)兩大家族,其分離大約發生在距今6400年到1.4萬年前。基因分析發現,西部狗的一個遺傳瓶頸,即基因多樣性的顯著減少,這通常與種群數量的銳減密切相關。研究人員認為,在歷史上西部狗可能曾遭遇數量大幅下降,隨後,則被來自亞洲的東部狗所逐漸取代。堅持中國起源說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Peter Savolainen教授甚至用「優勝劣汰」理論來詮釋了這種現象,即東部狗更為優秀,所以當時的歐洲人也希望擁有東部狗,進而大量排擠了西部狗的生存空間。

這種學說似乎是對中國起源說的一種佐證,同時又是對歐洲起源說乃至東亞起源說的一種安慰,算是在「打圓場」。並且,也與人類起源學說中目前普遍被認同的「二次走出非洲說」存在某種相似性。不過,由於該研究採用的化石樣本單一,其說服力也遭到許多質疑。

無論哪一種假說,都需要更多的現代狗與古代狗的全基因組測序和比對,以及化石標本的研究結論支持,我們才能離真相更近一步。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巴厘街犬(筆者 攝於巴厘島艾湄灣)

流浪狗和野狗,悲哀的故事

野狗是相對家狗而言的偏正片語,由「野」來修飾「狗」,按照其「野」的不同程度(與人類的關係遠近)和「狗」的不同程度(與狗的關係遠近),又可分為以下幾個概念。

流浪狗:

流浪狗分為兩類。一類是曾與人類有過接觸但因被飼主遺棄或自行走失而踏上「流浪生涯」的家狗,英文叫做stray dog,在這裡譯作「棄犬」;另一類則是畢生都沒有接受過人類飼養的狗,英文叫做feral dog,將其稱之為「野犬」。一隻棄犬在野外自行繁育的後代,如果畢生都沒有被人類收養,則可認為是一隻野犬。而一隻野犬,如果有一天接受了人類的收養,便不能再被稱之為野犬了,即便其被飼主遺棄,再度進入野外。也只能叫做棄犬。

而英文名詞pariah dog,則指的是處於一種「半野生(semi-feral)狀態」的流浪狗,它們並不親近人類,卻遊盪於人類定居點附近,靠撿食殘羹剩飯為生。單詞pariah的本意指遭到社會的歧視與排斥,用到人身上相當於「賤民」的意思,那麼直譯pariah dog的話,似乎便是「賤犬」了。

在筆者看來,這些介於不近人情的「野犬」和凄楚悲涼的「棄犬」之間的狗狗們,卻是具備著一股堅忍不拔的精神,還是叫做「犬小強」或者「犬堅強」吧。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歷史第二悠久的犬業協會(第一的是美國養犬俱樂部,即American Kennel Club)——聯合養犬俱樂部將pariah dog作為了一個犬種類型,並與「視力型獵犬」合稱「視力型獵犬及野犬組」。而全球最大的犬業聯合會——世界犬業聯盟則將其稱作「原始犬種,並與「狐狸犬」合稱為「狐狸犬及原始犬種組」。

根據所「流浪」的區域不同,也存在街犬(street dogs)、村犬(village dog)等不同叫法,限於篇幅,不做更多的介紹。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蒂瑟默哈拉默湖畔的流浪狗群(筆者 攝於斯里蘭卡)

真?野狗:

而真?野狗(wild dog)的代表,則是澳洲的丁格犬和新幾內亞島的歌唱犬了,有意思的是,在生物學上,以上兩個犬種的學名均為Canis lupus dingo,也就是狼的dingo亞種,與家狗(即familiaris亞種)同級。實際上,C. l. dingo的分布範圍除了澳洲和新幾內亞島,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甚至中國南部。

有趣的是,同樣是人工馴化動物進入自然界並再度野化的美洲野馬,其學名則與家馬(Equus ferus caballus)完全相同,僅被認為是家馬的一個品種(即Mustang),在生物學上屬於次亞種的範疇。如果我們了解一下它們分別的歷史,答案便不難被揭曉。

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的著名探險家Cristoforo Colombo於公元1492年8月3日率領3艘船從西班牙Palos de la Frontera出發的第一次遠航便發現了美洲,然而那一次的船上並沒有運載馬匹,因為不知能否遇到陸地。之後於1493年9月25日率船17艘從Cadiz港出發的第二次遠航,規模就大多了,並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歐洲的家馬帶去了美洲,那一次,探險船隊先後抵達了多米尼加島、安提瓜島、維爾京群島、波多黎各島。

然而,家馬登陸美洲大陸,卻是二十多年之後的事情。公元1519年4月,西班牙人Hernán Cortés率探險隊從墨西哥灣登陸美洲大陸,入侵阿茲特克帝國,並於兩年多後的1521年8月13日徹底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建立起名為「新西班牙」的西班牙殖民統治。要知道當時整個探險隊不足千人,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節節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馬匹的使用。

到1525年的時候,「新西班牙」地區已經建立起了一個足夠數量的家馬繁殖種群。美洲大陸從此有了家馬,也不斷有逃逸的個體,一些被印第安人捕獲(食用或騎乘),另外一些則在野外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種群。所以,美洲野馬的歷史,距今不過僅數百年罷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距離Palos de la Frontera僅15公里的Mazagón是馬術愛好者們的好去處(筆者 攝於西班牙Do?ana國家公園)

而C. l. dingo的歷史比起美洲野馬,那可就久遠多了。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丁格犬抵達澳洲的時間是大約5000年前,新幾內亞歌唱犬抵達新幾內亞島的時間則是大約6000年前,而亞洲大陸上C. l. dingo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更早。這從某種程度上支持了一種人類遷徙路線假說,即從東亞經巽他古陸抵達澳洲。正因為其野化的歷史悠久,與家狗之間已經產生了足夠多的基因差異,故被定義為狼的dingo亞種,也無可厚非。

野生犬科動物:

還有一些物種,它們與狗相去甚遠,不僅不是亞種間的關係,甚至都不在一個屬。但由於同在犬科之下,時常被所在地的人們以「狗(dog)」相稱。

它們包括非洲野犬(英文名African wild dog)、豺(英文名Indian wild dog或Dhole)、小耳犬(英文名Small-eared dog)、藪犬(英文名Bush dog)、貉(英文名Raccoon dog)、鬃狼(英文名Maned wolf),其屬名Chrysocyon意為「金色的狗」)。

上述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除貉為無危(LC)以外,其餘的保護狀況均被列為近危(NT)及以上。尤其是非洲野犬和豺,這兩個曾分別在非洲和亞洲叱吒風雲的犬科成員,如今卻是名副其實的瀕危(EN)動物,由於棲息地喪失、獵物減少、人類捕獵和傳染病等,我們已經越來越難在野外見到這些野生犬科動物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斑鬣狗雖然名稱中有「狗」字,卻屬於貓型亞目(筆者 攝於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坐火車的博美犬(筆者 攝於馬德里)

希望更多的人,在寵愛我們家中狗的同時,也能關注和保護身邊的流浪狗和野外的狗(野生犬科動物)。可以不愛,請勿傷害。

關於作者:

李一凡,自貢市觀鳥協會理事長,PADI潛水教練,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信息學碩士,講流利的日語、西班牙語、英語,熱衷於公益環保活動,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

.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發愛惜和保護之心

微信公號:ziranguanch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使者 的精彩文章:

納帕海旁的森林,林鳥的樂園
被稱作世界上最美的公路,卻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