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說自話,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說夢話

自說自話,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說夢話

【例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看見材料我便想到一句古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確實,想要取得成就,不冒險又怎麼能行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對冒險進取的另一種解釋。年輕的陳勝僅是一個種田的農民,可是面對苛捐雜稅,面對因大雨誤期而必死的結果,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一時間,多少人受他激勵,他們追隨陳勝,願意為自己的命運而冒險一搏,倘若成功封候拜將,失敗也不過一死!本是待死之人,又有何懼?於是陳勝領導眾人冒險起義,名垂青史。

再說三國中知名的「子午谷奇謀」,當時第一次北伐,魏延建議讓自己分領一支人馬奇襲長安,敵方守將無能,拿下後待諸葛亮大軍由祁山前來會師,則大半魏國已亡,匡扶漢室易如反掌。但是諸葛亮一生謹慎,並未採納這個建議,仍決定出兵祁山,後果兵敗退回。倘若用了計謀,冒險一次會怎麼樣呢?我想結果肯定大不一樣。對於北伐,魏國全無防備,甚至西北三郡聯合降蜀,倘若再有一支奇兵「天降」長安,那麼就真如魏延所說大半魏國已亡了。可惜諸葛亮一生謹慎,反被謹慎所限制。倘若用了此計,漢室早就匡扶,也不必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了,所以敢於冒險必不可少。

再說十五、十六世紀的西方,正是冒險家的時代,大量的航海家橫空出世,為了各自的使命航行於海中。他們無懼海洋的力量,深知遠洋航行的危險卻依然為之冒險,面對無邊無際的海洋,他們早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風起浪涌,他們破浪前進,巧妙地躲開一個又一個暗礁,沿著狂風肆虐的水域下風處艱難行進,最終才有了新航路的開闢,才有了新大陸的發現……倘若他們沒有這些冒險的精神,整個世界也許還處於各區孤立、毫無聯繫的狀態之下。那麼現在所有的一切也會大不一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來真是不錯,面對機會我們不為之冒險,為之拼搏,永遠拿謹慎小心為借口,那麼註定一事無成。

【向提供例文的同學致敬。以下評點僅就寫作而言,無涉個人品質,見諒】

自說自話,一不下心就成了說夢話

【評點】這篇文章闡釋冒險的意義。冒險是人的不能,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力量。古希臘神話中歷經千難萬險回家團圓的奧德修斯,中國古代神話中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身上都有著冒險家的精神氣質。橫穿大西洋、開創新航路的麥哲倫、哥倫布,橫穿南極的挪威人阿蒙森、發現紐西蘭及諸多太平洋島嶼的庫克船長、考古探險家斯文?赫定,中國的玄奘、鄭和等,這些人不畏艱險,不懼死亡,勇往直前,正是他們不斷開創人類文明的新領地,開創人類生存的新天地。在很多成功與偉業的後面,我們都能看到「冒險」的作用。

但承認「冒險」的價值,並不是說任何成功都是因為敢於冒險,也不是說任何冒險都能帶來成功。成功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敢於冒險或許更能把握機會,但也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此,在闡釋冒險的具體價值時,不可誇大其詞。我們的學生喜歡極端思維,寫作文要論證「冒險」的價值,「冒險」便成了靈丹妙藥。換個題目要他寫「謹慎」,「冒險」沒準就成了萬惡的根源。

在此文中,陳勝、吳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冒險一搏,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這冒險都是值得讚賞的。我一直覺得,人的本能的反抗,走投無路之時的放手一搏,無論怎樣都不該否定。但對於諸葛亮不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的評議,我卻不敢苟同。民間一直有諸葛亮謹慎的說法。或許,這種謹慎真地妨礙了他的功業,以至於他失去了很多機會;但換個角度看,正是他的謹慎,才使得他屢立奇功。不能因為謹慎給諸葛亮的功業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就否認了這種謹慎的價值;更不能因此而做出結論,諸葛亮之所以未能實現自己恢復漢室的宏願,就是因為他不夠冒險。言下之意,他如果冒險了,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功業就成了。其實,作為一種歷史思考,我們也完全可以推斷說,如果諸葛亮冒險了,他失敗的可能更慘。

再說,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計謀,固然與其謹慎有關,還與他對軍國大勢的了解與判斷相關。即便採用了「子午谷奇謀」,也未必就能夠成功。文章斷言說:「倘若用了此計,漢室早就匡扶,也不必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了」,這個斷言實在是太武斷了,也太絕對了。《三國演義》第92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這樣描寫諸葛亮對「子午谷奇謀」的反應: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諸葛亮並不是缺智少勇之人,他拒絕採納,雖不能說一定是對的,但也不是沒有自己的理由。後人評價說諸葛亮謹慎,主要還是受司馬懿的影響。小說中,司馬懿事後有一段言論,這樣說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想一想,司馬懿的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話,可信度並不高。

歷史是客觀的,不可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假設的目的,就是由此來思考歷史的盛衰得失。但在假設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按照我們個人的邏輯來推導歷史,而不顧客觀的歷史環境、人物以及其具體處境。因此,假設可以大膽,而斷言則必須相當謹慎。

任何時候,我們都該有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今天寫「冒險」,就把「冒險」說的神乎其神;明天寫「謹慎」,又把「謹慎」講的法力無邊;要貶低「冒險」,就說諸葛亮因為謹慎而葬送了北伐大業;要鼓吹「冒險」,就說因為「冒險」,諸葛亮才成了千古名相。這樣的文章哪裡有自己的判斷呢?

要是我說,其實諸葛亮也是敢於冒險的。大家想一想,赤壁之戰中的諸葛亮,敢於抗衡曹操,敢於深入吳國舌戰群儒與周瑜周旋,這還不算冒險么?

在議論文寫作中,如果自說自話,只說自己想說的話,甚至只說別人讓你說的話,或者只說自己誤以為別人讓你說的話,一不小心可能就走偏了,變成了說夢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辨讀寫 的精彩文章:

TAG:思辨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