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離我們有多遠

「藝術」離我們有多遠

20118年的第三篇,寫於2.13日

蔣勛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當初有買這本書的念頭,是想著,有朝一日,要是去歐洲旅行,然後站在各大美術館和展覽館裡,如果一件知名的藝術品都不認得,那好像不太合適吧。於是,為了「提升藝術修養」這個崇高的目的,買了這本書,並且,為去歐洲逛各種館,打好紮實的基礎,還買了喜馬拉雅上的《意公子藝術課》,作為配套學習。

慢慢悠悠的,書翻完了(有配圖有註解,很好的初級教科書)音頻課也聽完了,(意公子講的淺顯,有趣,很吸引人),要說看完聽完之後,藝術修養就有質的飛躍了嗎?並沒有!這恐怕還得靠長期的積累和沉澱來提升。

不過,了解了一些西方藝術發展史,聽了很多精彩的藝術家的故事,雖說對於那些光影,色彩,構圖啥的專業知識,依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就像意公子說的,聽完這60期節目,起碼你會覺得藝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不可攀,它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

意公子在最後一期里說:「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意思是說,重要的不是藝術的形式,而是創作者本身。挺贊同這句話的,剛開始看書里很多畫,或是雕像等藝術品的時候,腦子裡會蹦出各種問號:「什麼鬼?這幅畫好在哪?看著很醜啊?到底畫的是什麼,這也能叫藝術?。。。」在了解創作者的歷史時代,成長經歷,性格偏好,創作背景等等之後,再來看這幅畫,這個雕塑,這幅畫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這樣畫?他要表達什麼?。。。比如:倫勃朗的《夜巡》,咋一看,真搞不懂,它是怎麼成為世界三大名畫之一的,聽了倫勃朗的故事後,感動於他對自己藝術風格的堅持,對世俗和利益的不妥協。

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會覺得離這個作品更近了一步,或多或少能理解為什麼「它們」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載入藝術史的史冊。

藝術是很主觀的,每個人欣賞的和喜歡的風格不同,有人喜歡全才型的達芬奇,有人偏愛晦澀難懂的畢加索,也有人痴迷於絢麗的梵高。無論哪種風格,哪件作品,都留有創作者獨特的烙印。看藝術的發展史,發現每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敢於打破常規和傳統,尋求突破,追求創新。可能也是因為人類有喜新厭舊的共性吧,對類似的東西會產生審美疲勞,喜歡嘗試新事物,一旦有新的美好出現,就會眼前一亮,趨之若鶩,這大概也是藝術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吧。

這兩天整理了一份筆記,便於忘光後翻翻。(本來用思維導圖做的筆記,只是內容有點多,圖片格式導不出來,只能文字格式了)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意公子藝術課》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玩樂行 的精彩文章:

TAG:吃玩樂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