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山村,我的父老鄉親
我生活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小時候曾經一心想著走出大山,對父母輩的那些生活勞作特別的抵觸。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特別懷念那個時候:在夏天的晚上捉螢火蟲,放在南瓜秧里看葉燈,在麥場里翻跟頭打滾,和夥伴們上山上拾柴禾,坐在樹丫叉里講故事,用柴火燒青的麥穗吃,去山上爬樹偷杏吃……。
用柳條編筐是個技術活,一般人還真編不了,系筐的筐沿特別高,是用來上山上挑糞用的。挎筐主要用來盛山果,方便往家運輸和存放,石榴,柿子,軟棗,常常是用系筐從山上挎下來或者挑下來。柳條割回來,放在河水裡淹上半個多月才能用,應該是為了有韌性吧!
由於常年去地里幹活,鞋底磨破得快。每逢五集,修鞋匠帶著傢伙什在集上給大夥修修補補,隨修隨取,特別方便,一雙鞋子又可以穿上一陣子了。
鋸,是用來解木頭用的。鋸成自己要用的尺寸要求,以便於製作木工活。小的時候到山上據柴,把那些樹上已死的木棒弄回來當柴禾燒。最常見的是兩人鋸,你拉我推,我推你拉,日子就被鋸掉了。
用擔杖挑水,挑柴禾都是力氣活,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挑的動,剛開始肩膀痛得不敢往上放,肩膀也磨得通紅,掉皮 。只有繼續鍛煉,肩膀才會適應重的分量。開始時,是只能挑兩半桶水,多了咋也挑不動,兩隻手還使勁的往上舉著。
敲鑼打鼓是祖祖輩輩每逢年過節慶祝的傳統形式,除了村裡的專職鑼鼓隊,鄉親們大都會拿起鼓槌有模有樣的敲兩下!濃濃的地域特色,濃濃的鄉情。
每年秋天,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腰。穀子熟了,人們在秋高氣爽里,趁著風和日麗的天氣把穀子收回來。用碾碾壓,去皮去糠,先用篩子羅掉粗的谷瓤,再有簸萁簸出米糠,特別費勁,而且還弄得滿身谷糠。但是那黃澄澄的米也著實讓人眼饞。
渣豆腐是我們這裡的特色美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就是用泉水把野菜洗凈,有些味重的野菜,需要反覆洗淘好多遍,然後切細,攥成塊備用。豆子經過水泡之後用石磨磨成豆糊,然後鍋里加點水,把豆糊倒進去,用柴禾點火燒開,倒入淘洗好的菜塊,加入花椒葉,還可以加入南瓜條、地瓜葉、杏仁等。根據個人不同口味添加。苦菜渣腐也很好吃,吃的就是那種苦香。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泉水洗的。薄的石板當搓板,圓長的石塊可以用來捶衣。泉水彙集的溪水裡,清了又渾,渾了又清,在這反覆的清洗中,莊戶人的日子被洗的乾乾淨淨。 用打包帶編籃子,可以說是費資源的再利用,用一個籃子模具撐起來,交叉編製而成。其中需要很多技巧,籃子才會編的既好看又耐用。
秋季收穫好多向日葵,就自個兒敲下來,晒乾後炒著吃,是莊戶人的零食,原汁原味,香味濃郁。
爆米花是兒時的奢侈品,那時候沒什麼好吃的,吃爆米花打打饞蟲!
辣椒雖小,辣人心,秤砣雖小,墜千斤。
手工灌香腸是每年過年鄉親們必備的年貨,灌好後,晾它個一星期,上鍋蒸熟即可,可切片擺盤。
TAG:秀美太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