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經典暢銷書增補版,全新演繹明朝三百年興衰風雲……
去年今日薦書
【每早六點 15分鐘 閱讀一本書】
(書蟲評論:向下滑動查看)
這套書,當年的或蹲或坐的在書城看完的!
讀《明朝》系列我才正在明白袁騰飛所說的「讀歷史就是讀人心」是什麼。用最詼諧的語言說出最睿智的話,深深的話,淺淺的說。不過我笑點太低,好幾次在上課看的時候笑噴,形而下的好書!
敢寫歷史的人是要有厚積薄發和一定的人生閱歷的不然就無力支撐那些厚重的人和事 最好還要詼諧幽默一點 這樣才會更引人入勝不會枯燥 需要的不是教科書的那種書籍 是要耐看有血有肉能夠融入那些場景的書 作者做到了這一點 於是就成功了
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不拘一格拆解歷史,努力還原歷史真相,非常好看;第一部印象最深:常遇春桀驁的作戰風格;建文帝愚蠢的仁慈。
記得監獄裡昏黃的燈光…歷史總是讓人唏噓。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寫的非常完美的一部書,且通俗易懂,作者寫作風格幽默、仔細,對人性的熟悉非常到位!
第一遍當科普歷史書讀,第二遍當小說來讀,還是很有趣的
(作者語錄:向下滑動查看)
推 薦
全本明朝白話史,當年明月全新修訂,明史專家毛佩琦教授審訂並作序推薦,全程演繹明朝三百年興衰風雲。
全景立體式圖文閱讀體驗,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塊全新內容——延伸內容、插圖、圖表、地圖。涉及關鍵詞解析、歷史背景及相關插圖、作戰圖、形勢圖、人物關係圖等。圖解歷史,小細節、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自出版後,迅速榮登「新浪圖書風雲榜」年度圖書、「終身五星級圖書」,「暢銷書大獎」,全國中小學生必讀十本好書之一,第19屆全國書博會金口碑好書榜。
內容簡介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ZUI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副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年度圖書、「終身五星級圖書」、「暢銷書大獎」等榮譽,多年來暢銷不衰,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短 評
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
——著名明史專家 毛佩琦
我特想跟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聊,那本書很好。
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 聯想集團創始人 柳傳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對朱元璋起兵時的心態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當時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後與其等死,不如戰死。陳勝、吳廣也是。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東方創始人之一、過來人董事 徐小平
我很贊成《明朝那些事兒》對歷史的解讀,畢竟歷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動的人物組成,用老百姓喜歡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歷史學者 吳思
這幾天我連續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真是寫得好看。
——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 竇文濤
《明朝那些事兒》寫得好,寫得比較放鬆,我們過去寫的人都拘著,生怕哪塊做得不合適。
——著名收藏家 馬未都
書
評
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認生
作者:一樹℡
時間:2009-06-29
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後記
我相信。這些日子以來,呈現在我的眼前最生動的畫面不是上下班公交車上擁擠的人群,也不是忙碌不過來的公司事務,以及我原本擁有並且平常、平淡、平凡的生活,而是權力、希望、痛苦、憤怒、猶豫、冷漠、熱情、剛強、軟肉、氣節、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忠誠。
是的,我就此沉迷,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
或許應該跟我的眼睛說聲對不起,長久以來,它們已經不止十次用眼淚向我抗議,它們的感動,它們的憤怒、它們的震撼、它們的傷感、它們的疲憊以及它們的堅持。我只用了一個理由,撫慰了它們所有的焦躁、疲憊、不安。因為我也是這個故事的一員。
從跟隨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的小兵,到跟隨道衍的小和尚,從見識于謙力挽狂瀾的小吏,到獨在異鄉為身是客的朱祁鎮的侍從,從陪同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的家僕,到連中三元張居正的書童,從湯顯祖的粉絲,到帶走袁崇煥人頭的刀斧手,最後看著崇禎上吊的小百姓......
整個過程三百多年,說長不說短不短。對於時間,我們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很久以前我收藏過一句話:
世人都以為時間就象一條平靜流逝的大河,永遠只向著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見過時間的真面目,其實他們都錯了,時間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的大海,或許,你想知道我會是誰?來吧,跟我來吧,我會告訴你一個故事,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故事……。
這或許是時間最真實的面目。而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于謙,一個是崇禎。
一個是力挽狂瀾,兩袖清風的臣子,一個是最為勤勞卻最為悲劇的帝王。然而歷史終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個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對其中那句「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記憶猶新,如果諸葛老先生知道後世若有一位叫于謙的人與其事迹,我想他老人家也會自嘆不如,畢竟當時蜀國還擁有地利這一優勢,更何況是內戰,並非民族之戰。當時的北京城就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根本不用引用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表示敵人對北京城的一望而盡。整個北京城陷入混亂。
當年明月對於謙的介紹已頗為詳細,可我還是有話要說,不同的或許他知道沒有寫出來,相同的,他寫出來了,我只是要表達我強烈的強調。
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據說奉旨去抄于謙家的官員最後都沒有臉再抄下去,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于謙正是用自己的一生來維護了"兩袖清風"的人生格言,世人知道兩袖清風,卻未必知道于謙。
偶然在百度于謙的時候發現「西湖三傑」這一名詞,所謂「西湖三傑」是指宋朝的岳飛、明朝的于謙、清朝的張蒼水,因為他們死後走葬在西湖山腳下,故有西湖三傑一說,世人知道岳飛,卻未必知道于謙。
歷史證明並非只有忠臣才能流芳千古,奸臣同樣可以遺臭萬年,比如秦檜、魏忠賢、和珅之流。而這樣的反面教材更是被後世人們利用再利用,世人知道秦檜、魏忠賢、和珅之流,卻未必知道于謙。
從唐朝的貞觀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人們記得李世民,記得康熙,記得乾隆,卻未必記得于謙。、、
其實還可以近一點,人們記得明朝最後一個亡國的君主崇禎,更未必記得明朝那位光明磊落的民族英雄于謙。
......我記得,看過這本書的很多人記得,我相信。
一個把兩袖清風作為人生信條的人,一個把文天祥當做偶像的人,一個始終按照自己方式將自己生活進行到底的人。------------于謙。
讀到最後,我的心情一直是惋惜的。崇禎,這個可憐且悲情的帝王。
你可能無法相信一個會有穿補丁的衣服的皇帝,皇帝是什麼,天下的擁有者,權力的巔峰,就算再窮,添置幾件新衣裳還是隨便當零花錢是使的,。可是正是這位明朝乃至整個皇朝最為勤勉的帝王,穿過打補丁的衣服,為了面子,不行不得不放慢速度,跟蝸牛賽跑,而不是烏龜,因為走快了別人就可能看到他的補丁,現在想起來多麼的麻煩,但是他在堅持。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一個帝王會拿自己的錢出來充當軍餉。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私人寶藏,尤其很多王朝滅亡時的皇帝,哪一個不是帶著自己的金銀珠寶逃之夭夭,有哪一個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做軍餉。在我的記憶里沒有,始終沒有。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我們之前說過,崇禎是歷來最勤勉的帝王,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其餘時間全部都在工作。在此我不得不佩服這位仁兄的精力值旺盛。我睡不上八個小時第二天必定打瞌睡。
你可能也無法相信,崇禎是最悲情的一個帝王。地方叛亂到處都是,祖墳也被人挖了,部下被人殺了,輪番幾次被人搶到家了...似乎老天太吝嗇了,只給了它苦難,忘記了幸福,然而卻成全了他的堅持。忽然覺得他太可憐,我是喜歡睡懶覺的人,最煩那些打擾我睡懶覺的人,以前是老媽,再以後是同學,後來是叫我上班的鬧鐘,後來是女朋友,恨死了,恨透了,卻還好因為幾乎沒有壞事發生,至少沒有人把我叫醒告訴我,你家祖墳被挖了,你的地被別人佔了,你的錢被人搶了,你部下被人殺了,你的都城又被圍了......如此種種....所以 我是幸運的。
崇禎是不幸的。但即使他擁有所有的不幸,他都依然在堅持,幾十年的堅持,為我們講述了另一類人的堅持,用他的方式,堅持他的生活,即使他的堅持沒有結果,或許他的堅持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滅亡,但是他仍然堅持著。或許他也只能堅持。
而最後他還是繼續了他一如既往的堅持,走向了那根屬於他的吊繩。
翻到書的最後一頁,看到那首詩,讀到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
沒有。
因為我將用我自己的方式,度過我自己的人生。
以此紀念那些偉大的人們。
書
評
世界從此不再黑白
作者:Morning Dew
時間:2013-08-16
大四那年,同學推薦《明朝那些事兒》。當時認為它不過是一本同其他的暢銷小說沒什麼差別的小說,於是也不怎麼心動。直到去年又有位很要好的朋友推薦,才買了一套。
從來不知道歷史可以寫的這樣有趣。教科書上的歷史是死板的,它只會告訴我們某某年發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奸臣還是好人。一個兩三百年的朝代向來只有幾個節點,以及寥寥幾個形容詞,譬如大唐繁榮、宋朝積弱、明朝黑暗等等。許許多多歷史人物被寫的單薄而蒼白,因為教科書只需要他們身上顯現歷史性的那一點。
因為渴望了解歷史,我也買了《史記》、《資治通鑒》。受困於古文知識的薄弱,這類書籍則顯得晦澀難懂,很難通篇讀下去;並且以前不愛動腦思考,對世事人情了解甚少,即便讀了,也不過是知道很久以前,曾經發生了這麼一件事而已。
這遠遠不夠。
處在奔三的年紀,多多少少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從前的世界觀不能說全然倒塌,但至少也崩壞了不少。不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小姑娘,窗外的世界都是溫情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對權威有著絕對的信任。我慢慢認識到這是不對的,開始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在黑白之間添加其他的色彩,《明朝那些事兒》則促進了這種轉變的完成。
它雖然是在說史,但是更多的是在講歷史故事中的人——一個個充滿感情的、人性光輝點和弱點同時閃閃發光的人。張居正是權臣,但是他作風奢華,也會以權謀私;海瑞清正廉明,但是能力平庸,沒啥貢獻;戚繼光戰績彪悍,但也結交權臣。我們站在藍天下,沐浴著陽光,但是身後是影子。世界從來不是鮮花和掌聲構成的,但也從來沒有黑暗的讓人絕望。
書
評
梳理三觀——那些堅持的和改變的
作者:wenwen
時間:2013-09-22
這套書很多年前就很火了,但對於很多流行的東西,我有時會很裝逼的表示不屑,包括愛瘋。很多年後,鑒於無聊的時光與手機發達的電子書功能,我出於無聊的理由開始看。很多人說,想到他有這麼多本,有這麼多字,感覺是個大工程,不敢下手。說起來,這實在要歸功於我的速讀能力,以及學過注會的功底。(有時在想考注會到底是為什麼,現在發現好處真是無處不在,什麼書在他面前都是小巫見大巫,當然司法考試亦是如此)外加上我也喜歡歷史,雖然大部分都是在看古裝電視劇。於是,我仔細從腦子裡搜索了和明朝有關的電視劇,發現寥寥無幾,「穿越時空的愛戀」讓我知道了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等,「游龍戲鳳」「絕代雙驕」裡面有那個愛玩的朱厚照、壞太監劉瑾(話說知道這個人,還是小時候有個同學叫劉瑾,突然改名了,我們問她為什麼,她說劉瑾在歷史上是個超級壞的太監),「十全九美」裡面還知道了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孝庄秘史」裡面有晚明時期的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以及只有其名不見其人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好吧,我承認,我看的這些電視劇都是胡編與戲說,連個像樣的歷史劇都不算。我還曾好奇過,為什麼清朝的辮子戲這麼多,而這個漢人天下的明朝卻沒有那麼多電視劇。好吧,當年明月的幽默風格傳染了我,還有我本來的羅嗦風格。言歸正傳,我帶著這僅有的歷史知識,我翻開了明朝的歷史,這個對我來說神秘的經歷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時勢造英雄
說實話,身為一個女生,我貌似對打打殺殺沒什麼興趣,打天下的過程,甚至於打仗、平亂的過程,對我來說,是無聊大於有趣的,我用我自動識別好惡的眼睛,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著朱元璋奪天下。終於朱元璋建國了,這個過程里,我只是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個辯題出現在從高中到大學,大大小小的辯論賽中,向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完這段歷史,我有了我的答案——時勢造英雄。在那樣的時代向來是不缺英雄的,而且英雄是以結果論的。矬子里拔將軍,也自然能選出一個,在那樣一個時代里不管是誰,反正是贏的那個,他就是英雄。英雄也是人,人在時間面前是渺小的,那樣一個時間點,能贏的那個就是hero。
從無到有
相對來說,治天下更難。朱元璋是個很有魄力的人,當然這只是個正面的委婉的說法,也有很多人用另一詞來表示,那就是暴君。明初的胡惟庸、空印、藍玉等幾大案,表明了他肅貪的決心。貪污是個任何朝代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的事情,是人的劣根與慾望。還有一個詞那就是「法不責眾」,我向來相信這個詞的威力:當人人都有份的時候,也就無從追究了。而朱元璋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魄力,一萬個人貪,那就殺一萬個人;都貪,就都殺掉。雖然殘忍,但讓我佩服。可以說在朱元璋時代,當官不是件好事,因為動不動就掉腦袋,也沒人敢貪污。我真的有些感動,「官為輕,民為重」,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時代。
朱元璋時代還有一個政策,影響著明朝百年,甚至於今日都有借鑒意義,那就是言官政策。有一類人他們就是專門負責提意見的,上到皇上,下到知縣,他們都敢彈劾。可以說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大臣,你沒有被彈劾過,說明你沒有用、沒有意義,人家懶得彈劾你。他們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有著「不殺言官」的免死鐵券,制約他們的是,言官的等級只能是一些五、六品的小官。這種有制約的言論自由,真的是一項卓越的政治制度。當然,後來的明朝,被這些言官折騰個半死。但是,這些都沒有阻礙我對朱元璋創造這項政治制度的欽佩。
這又不禁讓我思考,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從無到有」難,還是「從有到變」難。可能有前人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覺要比自己埋頭鑽研、自己從頭創造容易些,但是什麼也沒有時,也沒有負擔,沒有祖宗規矩的包袱,想制定什麼就制定什麼,想實行什麼就實行什麼。雖然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但是我們的民族總是不缺這種人才。相比而言,背負著歷史的包袱去改革更難。看當今,美國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國家,沒有漫長的歷史,也就沒有巨大的包袱,相對而言發展更加迅速。而背負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想動一動,想變一變,但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拖著巨大的包袱往前走,難免沒有輕裝上陣的小伙速度快。
好人與好皇上
皇帝都是世襲的,他們生來就有命當皇上,不管他們到底願不願意,擅不擅長,有一些是真的不擅長,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且他們中不乏都是個好人,朱厚照、朱由校他們本都是單純的孩子,被拉到那個位子上,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現在想來,當皇上真不是個普通人能做的,尤其是一個好皇帝。每天都要工作,所有人都要管,所有事都要聽,沒有節假日,還要經常晚上加班,幹得好不一定有人誇你,幹得不好肯定是要遺臭萬年,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不是自己能選擇的。而且,想想如果是個小員工,拿不了主意可以推給部門領導,部門領導不行可以推給主事經理,主事經理可以推給總經理,總經理還可以推給董事長,那董事長找誰去,只能自己擔著。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領導,管事的皇帝是這個世界上最累的工作,不僅身體累,而且心累,還不能撂挑子不幹。優柔寡斷的人當不了好皇帝,善良的人不一定是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是個好人,一般都不是個好人。朱棣就是個例子,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可憐朱由檢是個好皇帝,也算是個好人,卻成了亡國皇帝。話說真的不能怨他,吃力不討好,真的是他沒趕上好時候。
是堅持到底,還是曲線救國?
話說整套書七本,我最喜歡看的就是3、4、5這三本。相比於那些皇子爭位、平定內憂外患,我更喜歡看大臣們在朝堂上「勾心鬥角」。明朝出了太多太多的名臣(當然還有好多有名的壞太監)——于謙(看書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郭德綱的搭檔)、王守仁(他更有名氣的名字是王陽明)、楊廷和、徐階、張居正(從有到變,勇敢的改革家)、楊漣、孫承宗、戚繼光、袁崇煥,還有楊繼盛(他是個小人物,一個不怕死的小人物),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直到我都記不住他們在任時到底是哪位皇帝執政。他們存在於不同時代,但他們熬成名臣,無非是兩種途徑,一種是堅守,一種是變通。這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相同的是作者對這兩種情況都進行了大肆的褒獎。
第一種是一條黑走到底,堅持信念,堅守理想,明知不可為,明知是必死,但還是勇敢的和大惡人作鬥爭,在道義面前毫不妥協。他們有的用死喚醒了正義,有的用死詮釋了氣節。有時避一時風頭、不成一時英雄就混過去了,連壞的邊都不用站,不用丟棄名節,但就是這一點點妥協,他們也不願意做。
二種是變通,他們也堅持信念,也堅守理想,但他們明白一時的忍讓是為了更好的堅守。對於他們,可以說活著等待比死去更加煎熬與痛苦,他們不會白白的犧牲,是因為他們知道活著更能實現他們的理想,死有時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解脫。
我佩服第一種,但我支持第二種。但我一直在疑惑他們是矛盾的,人總會有個傾向,而作者卻在不同的位置,對兩種人都表達了傾向,難道我們的作者是因為撰寫間隔太長,忘了自己的前後矛盾。直到我讀到最後一章,那個看起來不該出現的徐霞客的故事。我明白了作者的傾向: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讀到這,我更加佩服作者,他不但帶我領略了大明王朝的興衰存亡,帶我走入困惑,還帶我跳出歷史,看到人生。這句話解除了我的疑惑,解除了我對人生的困惑,對堅守還是變通的困惑。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學,只在課本上見過一次,心學,完全沒聽說過。這套書卻帶我走進這個世界,雖然,我也只是摸到個邊兒。「知行合一」,我一直理解為言行合一,表裡如一。說對也對,但是淺。光知不叫知,行了才能叫知,現在的我,理解的還是淺。《明朝那些事兒》給我帶來了王守仁,王守仁帶著心學,來到我的唯物主義世界,至少,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新的門。在書里,我看到這種力量是唯一解開慾望的鑰匙。他沒有隨著王守仁的死去而消失,他以一種思想的方式,影響著大明王朝幾百年,甚至是現在。曲線救國的名臣們多半都是心學的傳人,有的只是被一兩句話影響了整個人生,比如徐階。他們的忍讓不是放棄理想,是為了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堅守理想的意義。比在那空喊口號,空談理想,有意義的多。這或許就是一種信仰,從小被唯物主義深深影響的我理解了宗教的意義。如果說什麼能剋制慾望,那信仰絕對是一個。或許有個信仰,是一件很不錯的事!
有人曾跟我說,若知行合一,就是要「格」,無法理解、無法做到時,就是「格」得還不夠。這真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用語言去表述,當年明月沒有言傳,但是從那些歷史事實中,我慢慢地意會了。其實讀書是一種格,行走也是一種格,王大師看著一顆竹子也是格。很喜歡《明朝那些事兒》,我在裡面看見了別人,也看見了自己,看見了歷史,也看見了當代。作者雖然頂著「我是很客觀的陳述歷史」的旗號,但是還是融入了大量的自己的好惡,因此我不僅讀到了歷史,也讀到了作者的思考,或許這也不是件壞事。這像是在與一個朋友討論,互相交流思想。
終於從建國到亡國,大明王朝結束了,我也把這套書讀完了。有一種無奈感,一種無力感,或許正如作者所說,讀史的人都是悲觀的(雖然作者的文筆很幽默),因為在歷史面前,什麼都是渺小的,什麼都是註定了的。很多人說以史為鑒,其實,沒法為鑒,再為鑒也無法避免與改變。很多事情看起來是偶然的,是眾多偶然促成的,但實際上也是必然的。朝代的更替無法避免,正如人類永遠無法長生不老,一個朝代也是。與其說是氣數已盡,不如說是背負的太多。彷彿真有個上帝,他覺得改革太麻煩,不如重新洗牌重來,來得更容易。
※極簡生活:極簡是風靡全球的一種生活態度與理念。告別繁雜,擁有簡而美的生活
※認知突圍:顛覆固化思維,戳中認知盲點,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TAG:每日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