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移民大國」你信嗎?新中華街你知道嗎?
在我(或者我們)的印象中,日本不是一個移民大國,日本也一直以大和民族為傲。未料,最近卻傳出「日本成為移民大國」的說法,著實顛覆了我一向的認識。真實情況如何,成色多高?這其中,中國人扮演的角色是啥?日本成為移民大國的魅力何在?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頗感興趣,本文想來個一探究竟。
1號稱「移民大國」的日本
一直以來,日本以民族單一性而自豪。思想統一、安定團結、文化傳承、甚至是高智商遺傳的基礎(日本人的智商指數被公認較高)都被認為是有賴於對這種單一性的繼承。可是在一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情況慢慢出現了變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這個基礎漸漸開始被侵蝕。
近幾年,雖說經濟增長不力,可景氣依然相當不錯,唯有人手不足問題顯得愈發嚴重。這種現象,其實只會出現在人口急劇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的地方。日本就是一個最先出現的樣板。在新背景下,為了維持經濟的活力,日本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輸入外國勞動。於是乎,那個引以為豪的民族單一性漸次被打破。甚至於,有經濟學家驚呼—今日的日本,儼然已是一個「移民大國」。
按照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移民被界定為「居住在外國一年以上的人」。以此為基準計算一下:
外國人人口佔比接近2%,雖然比不上瑞士的29%,也比不上澳洲的28%,但對日本來說已經是非常高的比例了。以2015年的OECD國家數據進行對比,該年度日本「移民」流入40萬人,排在德國、美國、英國之後,在先進國家中排第4名。有些日本自治體(市區町村)外國人比例已經超過10%。比如說:
就此而言,說今日的日本已經是個移民大國,似乎也沒說錯。當然,這裡所說的移民,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變更了國籍」、「拿到了綠卡」的那種狹義上的移民。
2在日外國人、中國人數變遷史
鑒於曾經吞併朝鮮半島的歷史,二戰之後,在日外國人主要是韓國朝鮮人。雖然後來部分半島人回歸祖國,可是畢竟基數龐大,直到1991年,在日韓國朝鮮人依然有70萬之多,高居在日外國人榜首。這其中還沒有包括孫正義(日本雅虎老闆)等加入了日本國籍的部分。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如日中天的超景氣時代,日本開始出現勞動力不足問題。在各經濟團體的呼籲和壓力下,政府慢慢對日裔巴西人、日裔菲律賓人回歸日本開了綠燈,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在日巴西人、菲律賓人漸漸增加。
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在日中國人也從這個時期開始,猛烈增加;主要是以「留學」和「技術研修」的身份進入。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放眼看世界的第一眼,就看到了隔海不遠的日本。驚訝於戰後短短三十多年,一躍成為世界數一數二先進經濟體的成就,鄧小平登上了霓虹國的土地,接著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生也去了。
1989年,在日中國人登記數字大約為14萬人,2008年急劇增加到大約65萬,一舉超越韓國朝鮮人,成為在日外國人第一大族群。1997-2007是迅速增長的黃金十年,之後趨於平穩。2017年在日中國人總人數大約為71萬人,大概佔到所有在日外國人的31%,穩居第一位。另外,加入了日本國國籍的中國人大概有14萬人。如果再加上從中國回國的殘留戰爭孤兒和非法滯留日本的中國人,合計大約90萬人。
最近四五年,在日外國人增長得最為猛烈的,非越南人莫屬。2012年底,在日越南人只有5萬多人,2017年年底增加到23萬多人。短短的4年半,猛增了4倍多、18萬人。另外一個迅猛增長的族群是尼泊爾人,同時期人數由大約2.4萬人,猛增到約7.4萬人。
從絕對人數來說,現在在日外國人排位是:中國、韓國朝鮮、菲律賓、越南、巴西。
3西川口—冉冉升起的新中華街
在日中國人,主要集中在東京、橫濱、大阪等大都市中心地帶以及這些大都市的郊外,比如上面提到的東京都的新宿區、豐島區和大阪浪速區等。橫濱中華街和神戶中華街是眾所周知的日本中華街,與之相比,最近幾年急劇成長起來西川口則以全新形態煥發了中華街的新生機。
(西川口)
西川口,顧名思義,位於川口市西邊的一個地區,核心是京濱東北線西川口車站。川口和北區雖然屬於不同的省級單位管轄,從城市功能來說卻沒有太多的區別;都是東京都的近郊。東京都近郊,大多交通便利而房租便宜,適合日本鄉下上京者或者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等收入不高人群居住。我剛去東京前幾年,就住在與川口市一河之隔南邊的北赤羽(北區)。
我住北赤羽的年代(1990年代中前期),川口尤其是西川口就住了不少中國人。估計和我一樣,沒錢。2012年以來,西川口的中國人越聚越多,到2017年6月底已經猛增至約2萬人,成為這個時期中國人集聚最明顯的地區。作為新興在日中國人集聚區,一舉超越新宿區、江戶川區等老牌中國人集聚地,成為繼橫濱、名古屋之後的第3大集聚區。整個川口市,外國人佔比5.42%,中國人佔比3.2%。
中國人集聚在一起了,頂多只能稱為中國人居住區,還不能稱為「唐人街」。唐人街的另外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中國商店街的存在。日本的商業,一般都布置在電車(電氣化火車)線路車站兩邊;通常有車站,必有社區的商店街。出了車站就是商店街,買點菜米油鹽然後回家,對於日常工作生活高速運轉的工薪一族,非常方便和重要。西川口也是如此。出了西川口車站西出口,中國物產店、中國飲食店、網吧、不動產中介…至少有三四十家。「劉府麻辣燙」、「周黑鴨」、「好又鮮」、「天下鮮」、「星空網路」…等用繁體漢字寫的招牌,一塊接著一塊。置身其中,目之所及與國內的普通商店街無異,連聽到的也主要是中國的南腔北調。東北人福建人特多,據說東北人專註於開飲食,福建人則喜歡做「水商売(mizushoubai)」。水商売,是個日語,大體就指一些陪男人喝酒的酒吧之類的生意。八九十年代,西川口就以東京近郊著名賣春地之一為世人所熟知。在本世紀初,警察的掃蕩讓這些LoveHotel逐漸關門,部分門鋪轉賣給了中國人,大多成了今日我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中餐館,可難免有些漏網之魚。
中國人集中居住在西川口和川口車站附近的芝、青木、橫曾根、中央等四個小地區,位於川口市西邊一字南北展開的地帶。中國商業則集中在上面說的西川口車站西口。集中居住的族群+集聚生意的商店街,構成了完整的「唐人街」。活在異國他鄉的那份望鄉愁緒,多多少少可以在這裡得到慰藉…想家了,就走川口得了!這也是西川口作為最新的唐人街,急劇形成的根本原因吧。
(昔日風俗區變身小中華街--中文導報)
西川口唐人街,與歷史悠久的橫濱中華街、神戶中華街相比,沒有高高在上的大紅門
樓,沒有莊重大氣的聘珍樓(橫濱著名中餐館之一),卻有著國內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四川麻辣燙、鴨脖子、東北醬大骨、蘭州長拉麵...似乎更接地氣一些—對在日中國人而言。或許也正因為這種不同,橫濱、神戶老牌中華街吸引的主要是日本人,西川口中華街則招徠了四方中國客。
4日本真的變身「移民大國」了嗎?
日本的魅力在於日本文化的光彩飛溢——以中國古代唐宋文化為基礎的現代日本文化,結集了唐朝的雍容華貴和宋朝的精緻禪妙,歷經千年的發展,愈發光輝燦爛。莊重大氣的唐風廟社建築,精緻細膩的宋韻庭院,典朴小資的瓷器和紙(源自於宣紙),熱鬧飄色的祭舞三味…太多太多。這是吸引儒家文化圈各國的基本因素,也是吸引追求絕美藝術表現的喬布斯(蘋果創始人)類西方人的根源。日本的魅力更在於日本經濟科技的聞名遐邇——近代以來,能夠在經濟科技上全面趕上甚至超過西方的,在東方世界裡,日本可謂絕無僅有。即便是經歷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經濟技術都業已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與日本到達的高度相比依然有著一段距離。東南亞、南亞等其他亞洲國家,落差就更不是一點點。所以,留學日本,去日本淘金,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相對歐美,去日本留學、打工,成本更低,工作機會更多,獲得簽證更容易;更低的門檻,促成了更多的來日。
今日在日外國人達到了250萬之多,從南到北,從鄉間田頭、便當店、便利店到松下、豐田的現代化大工廠,日本47個都道府縣都有著大量外國人的身影。伴隨著老齡化而來的勞動力不足,是日本「國際化」背後最大的動因。
只是,日本真的變身為一個貨真價實的移民大國了嗎?
依前言所說,按照OECD的相對寬泛的標準,現在的日本確是配得上一個「移民大國」的稱號。但是,對於入籍日本一事,日本方面卻始終是謹而慎之,寬容不足,對於那入籍日本的門縫開得還很小很小。
即使是歐美國家常見的那種三幾年的勞工簽證,時至今日日本出入國管理法中也沒設置。雖然整個社會和政府都知道,有大量的勞工湧入日本,日本也需要他們,但就是拒絕設置一種普通勞工簽證項目。現實中,大量的勞工,是以「技術研修生(技術實習生)」 、或者「偽留學生」的身份曲線存在。日本只有出入國管理法,而沒有移民法,根本原因就在於日本人的這種「小心眼」,這種大和純色保護意識的根深蒂固。
這種法律治理無視現實的結果,導致了大量名不符實的留學就學,以及對於技術研修生的經濟壓榨和人權侵犯。連鎖「化學反映」的結果,大量外國人在日「失蹤」、犯罪也就在所難免了—就像最近幾年表現最為突出的在日越南人大量失蹤、犯罪一樣。
今日日本,是個移民大國,卻成色不足。什麼時候,那塊大和遮羞布拿開了,也就貨真價實了。我相信,這個不會太久遠。我也想看看,現在還在羞羞答答的日本,還能羞羞答答多久?
【本文由梁堅原創首發於公眾號「日本浪蕩(ribenlangdang)」,歡迎微群、朋友圈等原文轉發。其他公眾號、微博、博客和網站等媒體平台進行轉載必須獲得授權,獲權轉載時務必註明作者和首發公眾號日本浪蕩(ribenlangdang)等信息。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需要授權請與後台聯繫。】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和氏璧
還有其他精彩內容
【更多內容請查看歷史消息】
TAG:日本浪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