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去媒體化」浪潮之下,我們如何用產品思維審視付費內容?
如果要用一個典型的詞,來總結和描述2017年的話,那一定是「內容付費」的爆發和崛起。無論是媒體,還是自媒體,還是一些知識產品,幾乎都在這一年大膽地嘗試了「內容付費」、「知識付費」這條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黑馬不斷脫穎而出。而這更加增強了,未來「內容付費」的大好趨勢預期和我們對整個內容行業的信心。
然而,「內容付費」所反映出來的,並非用戶拿錢買內容、買知識這樣的表象。背後透漏著深層的趨勢是:媒體「內容產品化」發展已勢不可擋!無論從媒體自身的理念,還是從媒體嘗試將內容產品化的思路,都已發生很大的改變。本期全媒派約稿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專欄作者,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負責人常寧,解碼作為產品的內容。
從「信息傳達」到 「媒介產品化」、「內容產品化」
現在很多人在談「去媒體化」,但是,什麼是「去媒體化」?
如果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先來看,到底什麼是媒體?為什麼要「去媒體」?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我們對「媒體」的理解和定義就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看重「傳」這個角色,媒體就是向外輸出信息的。所以,「輸出信息」被看成是媒體的主要角色。
當然,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輸出信息」這個功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但變化的是,媒體「輸出信息」的目的!
過去,媒體「輸出信息」就是主要目的,就是讓我的受眾了解「現在發生了什麼」,目的很單純。媒體的收入模式也很單純:輸出信息——獲得用戶注意力——向廣告主售賣廣告——受眾注意力轉化成廣告費」。傳統的廣告收入就成為了支撐媒體自身造血的主要來源。
所以,我們過去會認為,媒體不是掙錢的,媒體是燒錢的,媒體要有更高的情懷。但媒體沒想過,可能也沒敢想過,我為什麼不能直接向用戶「賣」有價值的信息和內容呢?而對於普通的大眾,我們也想當然地認為,媒體提供的信息內容就應該是免費的。
但是,現在和未來,媒體「輸出信息」從「主要目的」變成「手段」之後,有意思的事情就發生了,變化也隨之而來。
當媒體「輸出信息」承載更多角色和作用時,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去媒體化」!
「去媒體化」並不是意味著,媒體不再是媒體了。媒體仍然是媒體,只不過,「我給你提供信息」不光只是讓你看完和了解完「發生什麼」就走了,「我還希望你能黏在我這裡」,「因為我還給你提供更多可選的信息、產品、服務,這些東西我猜你很需要,但你要為你的『需要』買單」。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圍繞著「輸出信息」,衍生出各種可能的產品、服務、用戶平台對接等等東西,這些衍生品的生根發芽則成了媒體新的目的。
所以「去媒體化」只是「去掉」了過去我們常規理解的「媒體」(只是輸出信息,不過多考慮其他)。而在媒體新的內涵中,媒體具有了「內容市場」、「內容產品」、「內容服務」、「用戶—資源互換對接平台」等等新的角色和作用。
這種變化已經在近兩年切切實實的發生著,而媒體人和媒體自身的理念,以及他們對「媒體」的理解,也都已經隨之發生變化。
正是這種變化的小火慢燉,才會出現2016-2017年許多媒體對「內容產品化」的大膽嘗試和快速發展。比如,有的媒體把欄目產品化,有的媒體把「有價值信息打包」成一個產品類型,有的媒體甚至整體上都在嘗試「產品化發展」的路子。在2017年,包括騰訊媒體在內的一些媒體先後紛紛推出了「知識付費或內容付費產品」。大家已經能夠看到這種變化的急劇發生。
因此,媒體從「單純傳輸內容」向「媒介產品化」、「內容產品化」發展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內容」仍然是媒體的核心,「內容」的作用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媒體通過「內容」搭建了一做橋和平台,把用戶聚集起來。「內容」開始明碼標價,「內容」也就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信息產品」了,不同的內容產品就形成了「內容市場」,用戶可以隨意按需挑選購買。
媒體開始 「以做產品的思維」來「做內容」,來「經營內容」。這跟以往「單純輸出內容」是有明顯差異的。「以做產品的思維來做內容」就會讓媒體更加考慮「我生產的內容」如何跟用戶對接?如何考慮用戶的信息需求?如何把有價值的信息真的發揮出價值,並且帶來利益回報?甚至如何把媒體本身也變成「產品」來經營?這就是「內容產品化」的理念。
當然,促進這種變化除了媒體、媒體人理念上的內在更新推動之外,更多的是來自外界因素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比如,用戶信息付費習慣的逐漸形成,比如一些知識付費產品率先試水後對知識付費市場的培育,等等。
反過來,國內媒體的「媒介產品化」、「內容產品化」的發展,也在慢慢培育和促進「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市場的崛起。
「內容產品化」的生意誘人,但門檻高
儘管從2015年開始,就有一些平台和不少自媒體開始嘗試「知識付費」這條路,但媒體對於這條路是比較慎重的。直到2017年,媒體「內容產品化」的道路才逐漸露出端倪,緊隨起來的是,各種平台、自媒體在「知識付費」「內容付費」上的大面積爆發。
與自媒體不同的是,媒體「內容產品化」對媒體本身的要求和制約比較多。
對資源整合能力要求高
媒體一方面要承擔向用戶傳播信息的任務,另一方面要考慮把哪些板塊或哪些信息拿出來「產品化」?或者如何重新開發「產品化的內容」?
這一方面要求媒體要不斷積累用戶資源,用戶基數的重要性有多大,這一點不必過多解釋。另一方面,媒體也要不斷開發、經營、維護人脈資源,對IP資源的聚合在目前階段是媒體轉化「內容付費產品」的一個重要渠道。
對用戶「信息需求」把控能力要求高
媒體「內容產品化」發展,要求媒體對用戶需求有較高的把控水平。媒體必須考慮,「我有哪些信息是用戶特別需要的,並且是他們願意為之買單的」。這與媒體以往的理念會產生摩擦,比如媒體的角色決定了媒體在提供信息時往往會提供「我認為有價值的信息」,但這些信息未必是用戶需要的,即便是用戶想了解的,但也未必是他們有購買需求的。
所以,媒體「內容產品化」,產品化的不是「一般信息」,也不是所有欄目和信息都可以去「內容付費」,產品化的是「用戶有迫切需求的信息」。
這就會要求媒體必須思考,用戶在我這裡到底需要什麼?
要麼根據用戶需求重新開發「內容產品」,比如利用獨一無二的IP資源向用戶提供「獨一無二的壟斷信息」,用戶才會去買單。要麼把前期經營的好的內容模塊拿出來,重新整合搭建成一個內容平台,可以讓用戶通過付費就可以對接到優質的信息資源。要麼挖掘用戶新的信息需求,從而轉化成內容產品,等等。
否則,媒體就算開了「內容付費產品」,但這些內容信息如果不具有刺激用戶購買的吸引力,那最終「產品化」只是一種表面形式了。
對內容生產能力要求高
目前,國內媒體嘗試內容付費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付費閱讀和IP知識付費(音頻或視頻)。無論哪種,都要求媒體有較高的內容生產能力。付費閱讀的內容一定是有價值的信息,更準確的說,是能給目標用戶帶來價值的信息。所以,並不是說,你開了付費內容版塊就是「內容產品化」了,如果是不痛不癢的信息,形式上「產品化」了,但並不能留住用戶買單。
同樣,媒體利用積累的IP資源進行知識付費嘗試的時候,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媒體要思考:我要利用我手裡的IP資源給用戶提供哪些信息?是一般的信息嗎?如何提供「痛點」信息?這些信息能不能帶來價值和轉化?等等。因此,針對IP資源開發「內容產品」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如何利用IP資源設計、規劃、打磨「內容產品」,是媒體未來內容產品化之路上需要著重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所以,這些都是媒體面臨的優質內容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產品開發的問題。這些也會牽制著媒體並不能在「內容產品化」的道路上跑的很快,必須一步步積累,一步步嘗試「內容產品」的開發和轉化。
不過,那些媒體屬性少的平台和自媒體在這些問題上,就沒有那麼礙手礙腳,受的制約少。自媒體平台只要具有用戶基礎,就能比較專註地考慮「如何開發付費產品」,然後嘗試、試錯、很快調整和優化內容產品。這也是為什麼在內容產品化的道路上,自媒體平台率先走出去,並且也走的比較快的原因。
刺激國內「內容付費」市場發展的幾個因素
「內容產品化」之路確實為媒體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在「內容產品化」這個鏈條上,媒體、IP資源、用戶都成了受益者。然而,無論是媒體「內容產品化」的發展,還是國內「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的發展和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推動因素便是,年輕消費人群的互聯網消費意識已大大提升,信息消費習慣已在最近兩三年的培育中養成。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在2017年12月-2018年1月,對中國年輕人(19-39歲)的內容付費行為、動機、影響原因和趨勢進行了深度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年輕群體願意為了知識、為了娛樂、為了興趣而購買相應的信息內容,他們有知識需求,有改變自我的需求,他們更重視自身在線上時的體驗和感受,並願意為良好的線上體驗行為買單。
從整個國內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市場來看,內容產品的價格不高,在年輕消費人群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需求、意願和感覺去消費「他們覺得有價值的」信息內容。該研究報告的詳細數據內容即將公開發布。
當然,如果再追溯的話,用戶之所以能便利付費的外部因素便是,國內支付平台的興起和普及。我們不得不感謝支付寶、微信在國內支付市場的開拓和對生活各個層面帶來的改變。支付的便利,才讓用戶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深刻地形成了「隨時消費」的習慣。
除此之外,自媒體平台的發展、問答產品、知識付費產品的興起,也為國內內容付費市場開拓了道路,增強了信心。當然也為媒體「內容產品化」的道路點了一盞燈,讓媒體看到了「可以讓優質信息變現」的可能性。
如今,媒體「內容產品化」、「知識付費」、「內容付費」也已是大勢所趨,在2016年,許多人還對該市場發展抱有懷疑,大家畏手畏腳。但在2017年,整個國內的內容付費市場以及媒體在內容產品化的路上,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和轉變(無論是實際行為還是理念上),都開始大踏步在該領域嘗試和探索。可以說,2017年,是中國內容付費市場和媒體內容產品化發展的里程碑。
未來2-3年,內容市場可能會出現的幾個趨勢
更多媒體會放開手腳,嘗試「內容付費」!「以做產品的思維去做媒體」的理念將會繼續滲透,媒體將會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內容,從而搭建「信息內容交易市場和平台」,聚攏優質用戶,並不斷深挖用戶資源和潛力,媒體在信息內容變現上將出現更多可能性。
知識IP、知識大咖、知識網紅層出不窮,無論是媒體還是其他內容付費平台,爭奪優質IP資源將成為各平台新的賽場;如何對IP資源深度挖掘,開發形式多樣的內容產品,將會成為該市場的角力場。在這場資源爭奪賽中,內容市場的壟斷將會形成,馬太效應也會出現。
音頻和短視頻將會成為重要的內容付費產品形式,無論是媒體、自媒體還是其他平台,都將在未來2-3年內,發力音頻內容和短視頻內容付費。這一趨勢,和人們的媒介碎片化時間緊密相關。人們接觸媒體的時間越來越割裂,這就會刺激音頻和短視頻內容付費形式的爆發。
有價值的信息將會真正實現自身「價值」;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有價值信息買單」。知識確實是無價的(不能用金錢衡量),但知識也會越來越「有價」,知識擁有者也會越來越有「價值」。
※用音頻來「學習」不靠譜?喜馬拉雅李海波:伴隨式音頻要給時間以生命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