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這種東西跟真人影視是一樣的
作品這東西,本身就是很主觀的一件事,作者做出來是一種意思,觀眾看上去又是一種意思。如果真的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那最先要改變的是觀眾的思想,我看完關我碧事之後我還在認真的反思我和我女朋友的關係。
看完那個都在說高開低走爛尾的十二大戰我也能想到很多。所以觀眾看到什麼樣的類型都是可以,一個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讓各種類型觀眾都可以引起共鳴的。而不僅限於宅,又或者是高思想境界。
平常電視里既會播喜劇也會播正劇大片對吧,很多人硬碟里也會有一些髒兮兮的真人影片對吧。所以動畫中也會有不同的種類,我覺得問題還是在於範圍劃得明不明白。真人影視中,適當的【嗶——】成分也不會對劇情有太大影響,某些甚至還會推動劇情發展或者加強角色影響,順便提高作品吸引力。這一點在動漫里也是一樣的。
問題就在於這個「適當」到底指多少。這和作品本身的劇情類別有很大關係。比如你看正劇向的時候,一定不希望男女主整天醬醬釀釀,女主整天甩著膀子對吧;但是如果你深夜打開小視頻的時候也不會希望看到男女主唱著大悲咒洗滌敵方心靈對吧。
所以說一開始在找定位的時候就應該找好,無論是製作時還是引進時。模稜兩可總讓人感覺不適。到最後tag上就隨隨便便打個戀愛,一點進去就見女主裙子比男主頭髮還短,這種事情大家都不樂意看的對吧。
觀眾在看之前也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去看這部番,自己的目的是不是符合這部番的定位。想深邃的時候就去看看正劇風,圖一樂就看看日常搞笑,想吃肉就去找肉吃,這多好。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要追求靈魂的共鳴,人生的感悟,我會安靜的找一本書,找一個無人的地方慢慢的看,而不是去看一部動漫。
所以我看動漫也就不會考慮那麼多內在的東西,什麼反戰反烏托邦的,老婆漂亮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