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鐵帽子王」隕落,一個時代的結束

「鐵帽子王」隕落,一個時代的結束

辭舊迎新之際,

《人為鏡》選擇了近代的一位顯赫人物——

晚清時期一位「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在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戰役中,

他一戰成名,獲得赫赫戰功;

也曾經在天津大沽口炮台重創英法艦隊。

然而,他卻在其後的屢次戰役中一敗再敗,

不僅屢次敗給洋人,

最後還被捻軍的一個「娃娃兵」砍死,身首異處。

這位將領的慘死,

象徵著滿清八旗兵制的徹底瓦解。

他死之後,清王朝便只能依靠漢族兵將

來維持帝國最後的統治,

這便預示著,這個朝代的黃昏已經來臨,

一個新的時代噴薄欲出……

1、趕赴天津

1859年(咸豐九年)九月的一天,北京圓明園議政廳內。

咸豐皇帝正在安排一項重要的軍事任務。他才二十八歲,雖然年輕,卻因為鴉片煙和女色的緣故,顯得臉色蠟黃、氣血不足。

一位五十來歲的武將跪在廷下,卻是中氣十足、聲如洪鐘:

「請皇上放心,奴才一定盡心竭力,殺退洋人,讓他們永遠不敢再犯天津!」

與皇上對答者,正是威名赫赫的蒙古科爾沁親王、「鐵帽子王」——僧格林沁

他剛剛接到的皇帝詔令是:

火速率兵趕赴天津,督辦大沽口和北京東部的防務!

僧格林沁

2、「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據《蒙古世系》記載,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

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貧寒,曾隨父親為富人放牧,12歲時才被送去讀書。

後來,道光皇帝的姐姐將他接過去做了過繼兒子,這才迎來人生轉折,被封為「科爾沁郡王」。

按照這個輩分算,他成了咸豐皇帝的表哥。

雖然與皇上沾親帶故,但是這位滿清王爺可不同於北京城裡普普通通的紈絝之輩。

跟那些平日遊手好閒、只知遛鳥斗蛐蛐的八旗子弟不同,這位科爾沁親王可是經歷過無數次沙場搏殺、立有赫赫戰功的一員猛將。

四年前(1855年,咸豐五年)的夏天,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向天津,劍鋒直指京師,清廷朝野震驚,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進剿。

僧格林沁不辱使命,幾番惡戰下來,不僅擊潰了十多萬彪悍的「粵匪」,還活捉了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李開芳

影視劇中的太平天國北伐軍

林、李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林鳳祥是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二人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將北犯京畿的太平軍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于海內。

咸豐帝更是興奮異常,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不久後又下詔加封「世襲罔替」(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俸銀加倍。

至此,僧格林沁被朝臣尊稱為「僧王」,無論爵位、官職、威望等,都是朝中首屈一指的股肱之臣。咸豐帝十分器重,一直將僧格林沁安排在京畿重地,須臾不離左右。

所以,這一次派他出京,一定是遇到了非常艱難的局面。

3、天津形勢

一年前(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被英國人打垮。

皇帝一時慌了神,導致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大臣佔了上風,朝廷派出的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洋人趕出去。

咸豐帝舉棋不定,因此僧格林沁的意見未被採納。

咸豐一面派桂良、花沙納到上海,名為「交涉海關細則」,實際是想取消《天津條約》。

與此同時,他開始起用之前主張堅決抵抗洋人的武將們,積極準備軍事抵抗。

於是,便有了對僧格林沁的這次臨危受命。

大沽口炮台遺址

4、海河設防

叩頭謝恩後,僧格林沁立刻回到王府著手準備,幾天後便趕到了天津。

抵津後他立即整頓軍隊,添設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一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台、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

南北兩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所有炮台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

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

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

在天津以東30餘里的雙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設1200斤以下大小鋼鐵炮各81門,大大加強了縱深防禦。

事實證明,僧格林沁的這種安排,不久後便派上了用場 。

5、防守反擊

1859年(咸豐九年),英法軍艦殺氣騰騰地抵達大沽口。

聽說中國方面要修改《天津條約》,並在大沽口積極設置防禦工事,這讓英法方面認為中國人違背了「契約精神」,聯軍的指揮官非常生氣,揚言報復。

他們對清政府的禁令置若罔聞,決定開軍艦硬闖海河口、攻佔天津,然後直抵北京城。

1859年6月25日黎明,英國海軍司令賀布少將親自率領12艘聯軍艦艇(其中有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向海河口開進。

賀布的作戰計劃是:

炮艦衝過河口的防禦設施,在炮台的上游處佔據有利位置,進而與留在海面上的艦隊一起兩面夾擊,然後在炮艦的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台。

當時英國人所繪的此次戰役的形勢圖

就在英法艦隊展開行動、漸漸駛入海河口時,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

聯軍士兵發現,河口兩岸的炮台上毫無動靜。

不僅沒有清朝軍隊的炮聲,海河兩岸連個人影都看不到!

一位參戰的英國士兵曾經回憶說:

「所有炮台都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

下午3時左右,就在海河口的第一道障礙物被拆毀時,兩岸炮台上的大炮突然間一起開火……

一場惡戰打響了!

英法軍隊輕敵冒進,中了埋伏,遭到清軍圍剿!

可以說,這是一場非常漂亮的防守反擊戰。

此後,聯軍的數次反攻均被清軍擊退。

此役,英法聯軍艦隊遭到重大殺傷,就連賀布本人也身受重傷。

清軍取得重大勝利,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打死打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

清軍死了多少?

僅僅陣亡38人。

說是「重大勝利」,確實一點都不過分。

此戰之後,僧格林沁分析了得勝的原因:

「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為炮台營壘唾手可得,水站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一戰。」

這次海戰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政府對外戰爭中獲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也是為數不多的幾次勝利之一。

客觀來看,清軍的這次勝利有些僥倖:洋人輕敵冒進,清軍準備充分、而且出其不意。如此而已。

此戰之後,英法聯軍暫時退走,休整待援。

而此時的清廷,卻沒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時機:

不僅沒有在談判桌上爭取任何進展,反而因為國內動亂而分身乏術,沒有對洋人可能的報復行動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獲勝

6、弓箭敵不過洋槍洋炮

1859年(咸豐九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清廷與太平天國的內戰正如火如荼,此時蘇州正被太平軍包圍,危在旦夕。

清廷無奈,只得連番向長江下游出兵,天津重創英法艦隊的消息很快就被淹沒。

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軍隊捲土重來。

這一次,他們學乖了。

英法聯軍看到北塘防守空虛,於是從這裡登陸作戰,進而攻佔了大沽口,隨後攻入天津。

僧格林沁兵敗、退駐北京城東面的通州。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英法聯軍攻佔塘沽

大沽口作戰期間,咸豐皇帝在給僧格林沁的手諭里說:

「天下根本在京師,當迅守津郡,萬不可寄身命於炮台。若不念大局,只了一身之計,有負朕心。」

這是皇帝擔心僧格林沁死戰殉國,忘了京師。如果那樣的話,北京就危在旦夕了。

但是他畢竟吃了敗仗,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但王爵和其他職務仍然保留。

8月23日,英軍指揮官賀布抵達天津,直隸總督恆福為了息事寧人竟然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和談破裂,雙方繼續開打。

8月底,英法軍隊抵近通州,清軍再次派人議和。

談判再一次破裂,清軍甚至扣押了英法談判代表,雙方戰火再起。

張家灣、通州城、八里橋,這些地方成了人肉絞殺機——數萬滿清精銳,騎著馬、拿著大刀、長矛,揮舞著弓箭,迎戰英法聯軍部隊,在歐洲最先進的重型槍炮密集打擊下,雖然大多數清軍騎兵英勇善戰,但最終還是土崩瓦解。

僧格林沁指揮金戈鐵馬、縱馬持刀,冒著頭頂的炮彈親臨一線作戰,卻終嘗敗績。

八里橋之戰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通州

9月21日,僧格林沁率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遭到慘敗

英國人繪製的八里橋之戰形勢圖

近處持槍部隊皆為英法聯軍士兵

清廷的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去他的王爵和職位,只保留他欽差大臣的身份。

原本下詔「御駕親征」的咸豐皇帝,看到清軍一敗塗地的現狀,終究還是沒能鼓足勇氣。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僧格林沁上了一道密折,建議皇帝「木蘭秋獮」——

去木蘭圍場(在熱河北部)打獵!

這其實是主張皇帝逃出京城,到塞外去避難。

不可否認,這個理由真是太絕了,也很冠冕堂皇。

晚清宗室、總管內務府大臣肅順也贊同這個提議,無計可施的皇帝正好借坡下驢。

9月22日(正好是「秋分」前後),咸豐帶著後宮、太監、文武官員,秘密逃亡熱河,臨走時任命恭親王奕?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咸豐到達熱河行宮後,天天借酒澆愁。次年八月,因為酒色燒身,剛滿30歲不久的咸豐便死在了這裡。此乃後話。)

話分兩支,英法軍隊在通州打敗清軍後,從東北郊繞過北京城,直撲圓明園(也是為了解救他們的談判人員)。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

在將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劫掠一空後,英法聯軍官兵在10月18日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焚燒事件。

大火三天三夜不絕。

此時,僧格林沁指揮的滿蒙鐵騎早已損失殆盡,雖然並不是全軍覆沒,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散兵游勇,對英法聯軍再也構不成任何威脅。

1860年10月13日,

英法聯軍攻入安定門,控制了北京城。

圖中所繪為清軍與聯軍激戰於安定門下的場景。

1860年10月24日、25日,恭親王奕?與英法兩國的全權代表額爾金、葛羅分別簽署中英、中法《北京條約》,接受對方全部條件,英法聯軍隨即撤出北京。

【不久,沙俄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7、鎮壓捻軍

1860年(咸豐十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

《北京條約》簽訂之後,英法軍隊撤走,清政府好不容易可以騰出手來、專心撲滅南方的「內亂」,沒想到捻軍又開始在北方作亂。

捻軍作戰圖

在這種形勢下,清廷想到了僧格林沁當年與太平天國北伐交手時的戰功,決定恢復僧格林沁的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將僧格林沁的親王爵位「博多勒噶台」賞還,不久復詔「世襲罔替」。

朝廷授權僧格林沁全權統籌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相當於華北、華中地區的「兵馬大元帥」)

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

1863年3月,僧格林沁攻下捻軍發源地——安徽亳州雉河集,俘虜捻軍盟主張洛行,隨後將其凌遲處死。

在這個過程中,清軍同樣損失慘重。

1864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國內農民起義的形勢急轉直下。僧格林沁也不斷發力,開始對捻軍窮追猛打。

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僧格林沁率領清軍尾隨捻軍,窮追不捨,從豫西、豫中、豫東、豫南,一直追到山東,行程數千里,清軍也被拖得筋疲力盡,兵將怨聲載道。

部將建議調整戰術,遭到他嚴厲拒絕。

他對敗退的將領予以處決,並藉此殺雞儆猴。

僧格林沁認為成功在即,應一鼓作氣,殲滅所有捻軍。因此,他傳令繼續追擊。

1865年4月初,捻軍進入山東,進抵曲阜。僧格林沁率領部隊在後面緊追不捨。

捻軍邊打邊退,拖著清軍的鼻子走。

5月,捻軍進入黃河水套地區,隱蔽在這裡的各地起義失散人員紛紛參軍,使捻軍人數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到數萬人。

隨後,捻軍轉移到菏澤西北一個叫做高樓寨的地方,等待清軍的到來。

而這時僧格林沁率領的清軍,早已經被拖得極度疲憊。

僧格林沁本人也因為幾十天不離馬鞍,雙手無力,困得連馬韁繩都拿不住!

無奈之下,僧格林沁命令手下兵士:用布條將馬韁繩拴在他的肩上。他竟這樣駕馭馬匹!

就這樣,在5月17日,僧格林沁率領清軍追至高樓寨南面的解元集地區。

部將陳國瑞再次告誡他說:捻軍吸收了很多菏澤本地人,此地習武成風,民風彪悍,一定要小心。

僧格林沁卻不以為然,竟然說:除了閻王爺,我誰都不怕!

捻軍起義15年,轉戰18個省,幾乎耗光清政府本錢

捻軍派出少數部隊迎戰,誘使僧格林沁所部向高樓寨地區深入。

18日中午,僧格林沁所部進入高樓寨,遭到捻軍埋伏,清軍被擊潰,僧格林沁只得率領殘部敗走,遭到捻軍團團圍困。

插翅難飛!

亂軍之中,僧格林沁率部突圍。在一片麥田裡,捻軍展開地毯式的搜索……

當時捻軍中有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名叫張皮綆),他發現了麥田中滿身是血、已經極度疲憊的僧格林沁,於是手起刀落……

一世勇猛而謀略不足的僧王,就此永別這晚清的亂世!

【後記】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了三代帝王:道光、咸豐、同治。

身為武將,他堪稱忠勇剛烈,每每帶隊衝鋒,皆敢為人先。

咸豐皇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奮勇衝殺的事迹後,還賜他「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慈禧太后曾說:

「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僧格林沁戰死疆場,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清廷按照親王的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葬禮,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

賜謚號「忠」,配享太廟,繪像紫光閣,還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北京至今還有「僧格林沁祠」,位於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47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另外還有位於炒豆衚衕的「僧王府」,不過現在已經成了雜居的四合院,謝絕參觀。)

僧格林沁祠堂

但是,僧格林沁死後再怎麼備極哀榮,也不能掩蓋其命喪一個捻軍「娃娃兵」手上的尷尬。

他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清朝貴族對全國軍事系統的掌控開始逐漸瓦解,漢族將領登上了歷史舞台。

就在僧格林沁戰死的前一年(1864年),湘軍攻佔了天京(南京),標誌著太平天國的失敗。

僧格林沁一死,曾國藩馬上就奉命北上對付捻軍。

儘管湘軍已經進行解散工作,但李鴻章部和左宗棠部都已興起,李鴻章、左宗棠在平定南方太平天國殘餘後也率軍北上。

1868年捻軍基本被剿滅,曾國藩隨即被任命為直隸總督。

就此,儘管八旗、綠營仍然存在,但源自湘軍的勇營體系武裝成為滿清的基本軍事力量,也是絕對的主力。

雖然後來的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宣布了這種新興武裝仍然腐朽、落後,並不足以保證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漢人控制滿清軍事力量的格局已經形成,從而構成了滿清統治最終崩塌的基礎。

僧格林沁的壯年,正是中國歷經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巨變時期,他雖然驍勇無敵,但終於被時代的車輪所輾軋。

他的死,只是晚清帝國一系列崩塌亂象的表現之一。

我們嗟嘆中國近代的歷史,就是因為雖然國運不振,但畢竟還有一些能夠奮不顧身、蹈死不顧的忠勇之士,殞身不恤、悲劇收場。

僧王府舊址,位於北京東城區炒豆衚衕77號

讀史的過程,也伴隨著「辭舊迎新」:伴隨著僧格林沁故事的結束,一位代表中古時代的悍將離我們遠去,新的時代慢慢來臨——

從農曆新年開始,鏡子君的「近代人物」系列將開始介紹晚清的一些新的風潮與變革,計劃在夏天到來時推進到民國時代,敬請大家期待。

如果大家有感興趣的人物,也可以在文後留言,我會從大家的建議中有選擇性地撰寫。

感謝大家對《人為鏡》的持續關注和閱讀。

過年了,祝大家:

新春大吉、事事順心、開門見喜、恭喜發財……

人為鏡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謝謝您關注

歡迎點贊轉發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家風采 的精彩文章:

「少說話、多磕頭」的三朝元老

TAG:世家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