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驥才《傾聽俄羅斯》:文學大師們的另一支筆(4)

馮驥才《傾聽俄羅斯》:文學大師們的另一支筆(4)

遊記,是馮驥才先生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遊記不下10本。繼馮驥才先生寫於2013年的《西歐思想遊記》之後,我們的「有聲文學」欄目繼續連載他的另一部經典遊記《傾聽俄羅斯》,仍由李靜朗誦。

《傾聽俄羅斯》

作者:馮驥才

朗誦:李 靜

文學大師們的另一支筆

——俄羅斯經典作家的繪畫

(4)

馬雅可夫斯基

在馬雅可夫斯基身上真是詩畫難分。他的詩在排行上追求視覺的形式感,他的畫燃燒著詩樣的激情。有時他還一下子詩與畫同時並舉呢!

馬雅可夫斯基(圖片來源:Wikipedia)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7~1930.4),前蘇聯詩人、劇作家,代表作長詩《列寧》從正面描寫列寧的光輝一生,描寫群眾對列寧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劇諷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義,並在戲劇藝術上有創新。由於長期受到宗派主義的打擊,加上愛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詩人開槍自殺,身後留下13卷詩文。

馬雅可夫斯基對繪畫的興趣與生俱來。在俄羅斯經典作家中惟一「科班」學習過繪畫的就是馬雅可夫斯基。1911年他考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受到了盛行於時的未來主義的影響。義大利詩人馬里奈蒂在《未來派宣言》中聲稱「美存在於鬥爭之中。一件沒有侵犯性的作品不可能是傑作」。為此,馬雅可夫斯基的畫風與其他古典大師的畫風截然不同。他留下的油畫《自畫像》就是一幅未來主義的作品。

由於俄羅斯不像法國、義大利處於先鋒運動的腹地,在歷史進程中比歐洲藝術中心慢了半拍,也不那麼銳利。因此,具有侵犯性的未來主義到了俄羅斯就變得比較折衷了,往往還帶著立體派乃至野獸派的痕迹。馬雅可夫斯基的《自畫像》就趨向於立體派的作品。但不管怎樣,它在俄羅斯還是具有某種「侵犯性」的革命的意義。

《自畫像》 馬雅可夫斯基作(1918年)

他的畫也受到野獸派一定的景響。粗獷美,本質化和原始感。他不注意細枝末節,而是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精神本質。他畫的《列賓與楚科夫斯基》最具代表性。列賓於1915年夏天與馬雅可夫斯基結識。詩人的詩給這位大畫家印象深刻。列賓想為天才的馬雅可夫斯基畫一幅肖像,但在列賓尚未動筆的時候,馬雅可夫斯基已經激情滿懷地為列賓畫了至少十幅肖像。比如《列賓與楚科夫斯基》中,他用了鉛筆和毛筆兩種筆來畫。顯然毛筆用在後邊,為了加強與強調。畫中鉛筆的細線與毛筆的粗線相互交織,黑白色塊相互對比,整個畫面既豪放又和諧。儘管他做了極端性的誇張,也沒有漫畫成分。這是一幅傑作。

《列賓與楚科夫斯基》 馬雅可夫斯基作(1915年)

馬雅可夫斯基在繪畫領域幾乎什麼都干。他畫油畫、鉛筆畫、黑白畫、速寫、漫畫、宣傳畫;也畫肖像、插圖、海報,設計過書籍封面,直到為劇院設計布置。他有過於旺盛的創造欲。他和萊蒙托夫一樣,詩稿上是沒有繪畫的;他和萊蒙托夫不一樣,他不畫風景,只畫人。他是一位強烈干預社會的詩人。他的詩和畫是那個動蕩的時代與他個性相互激發下的產物。他是十月革命積極的擁護者與參與者。他用詩與畫表達心聲。

《書籍裝飾》 馬雅可夫斯基作(1930年)

最具典型意義的作品是他為「羅斯塔諷刺之窗」所畫的宣傳畫。他於1919年10月至1922年2月,參加「羅斯塔之窗」的工作。他創造性使用一種方式,即簡明的畫面、詩句、單詞、標點符號,口語化的題詞,平面化和極簡化的形象。比如工人、飢餓、酒杯、斧頭、災荒、臭蟲、槍、旗幟、地球等等,構成一種新穎的、鮮明和具有衝擊力和感召力的宣傳畫。鼓舞人民支持前線,打擊外國武裝干涉。在這種畫中,他借用俄羅斯傳統版畫的一些手法,也吸收了最新的藝術——電影的形式。最關鍵的是他使這種藝術最快捷地打入人心。因此,「羅斯塔諷刺之窗」被認為是馬雅可夫斯基創造的二十世紀藝術世界中全新的文化現象。在俄羅斯作家中,只有馬雅可夫斯基的繪畫有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時代效應。

《羅斯塔諷刺之窗》一組

馬雅可夫斯基作(1925年)

1988年莫斯科出版了一本別開生面的畫集,名叫《俄羅斯經典作家畫集》。其中收集從波洛茨基到馬雅可夫斯基總共44位大作家的繪畫作品。這部畫集出版後引起廣泛的關注。這些畫也許人們在各地的作家博物館、故居和相關的書籍中見到過,卻不一定引起特別的關注。只有把它們放在一起,才叫人如受震撼一般感受到俄羅斯真是一個藝術上才華橫溢的民族!

作家作畫在古代中國原本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這因為中國人寫文章與作畫同樣都使用紙筆墨硯。在造型上,中國畫不追求「形似」,只追求「神似」,文人們可以不受物象的約束而自由發揮,故而文人畫在中國的文壇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寫字與繪畫的工具和材料全然兩樣,繪畫的基礎又是素描與速寫,講究解剖學與透視學,若要從事繪畫必需先要經過一整套專業訓練。這很難!

進一步說,中國人講究觸類旁通,崇尚琴棋書畫兼能的通才。即使純畫家也要「詩書畫印」樣樣精通;但是西方強調的是解析與分類,不推崇全能,因而各個藝術之間的「牆壁」就很難逾越。西方的解析性思與科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所以只有在西方的古典時期才能見到達·芬奇那樣的跨學科、跨領城的全才和通才。

《波爾塔瓦戰役》

羅蒙諾索夫作(1762-1764年)

在俄羅斯,生活在18世紀初的羅蒙諾索夫則屬於這一類型的大師,普希金說他是歷史學家、演說家、機械師、化學家、礦物學家、詩人與藝術家。他還是莫斯科大學的創辦者。 他創造的玻璃鑲嵌畫《波爾塔瓦戰役》堪稱是一幅藝術巨制。他使用的五彩繽紛的玻璃來源於他對有色玻璃的研究。然而他這幅大型的鑲嵌畫所描繪的戰爭場面之宏大、人物之多、色彩之燦爛與優美,令人驚異。個人的才能怎麼會這樣無際無涯?

現在,翻閱這部《俄羅斯經典作家畫集》時,我們的感受與看任何純畫家的畫集都是決不相同的。這些用偉大的文學巨著與寫作才華震驚我們的大師們,怎麼會兼有如此傑出的繪畫才能?我忽然想起俄羅斯作家協會主席尼古拉耶維奇對我說過的一句話:

「當上帝給你一種才能,一定還會給你所有的才能。」

這是一句俄羅斯的民間諺語,很耐人尋味。

我想,才能不是一種技術能力,而是對藝術的靈性與悟性。人對各種藝術是有通感的,那麼從通感到「通才」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

克雷洛夫的畫

1800年克雷洛夫在寓言《蜻蜓與螞蟻》手稿上的畫的畫,可能是作家的「自畫像」。

作家寫作是用抽象的文字元號來描述形象。那麼作家最想看到的就是直觀的形象。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繪畫是文學的夢》,我說「人為了看見自已的內心才畫畫」。為此,作家的繪畫首先出現在稿紙上,比如上述的普希金、屠格涅夫、柯羅連科、陀思妥耶夫斯基、阿·托爾斯泰等等,還有克雷洛夫都是這樣。克雷洛夫手稿中的人物常常就是他寓言中的人物。當然這多半屬於沒有掌握一整套繪畫技術的作家。

對於另一些作家,比如茹科夫斯基、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果戈里,安德烈耶夫、勃洛克等等,他們有較強的繪畫技能,甚至很高超,所以人他們並不滿足於把心中的形象隨手畫在稿紙上,而是在文學之外,另闢一片視覺的天地。關於安德烈耶夫的繪畫,我只是在這部畫集上才第一次看到。他的畫色彩陰冷,意境怪異,與他文學作品中那種深切的感傷暗暗相通。他對色彩的敏感無異於對語言的敏感。我們看到了他的畫,便會更深切地走入他的內心。

小說《人的一生》插圖

安德烈耶夫作(1911年)

近二十年,俄羅斯文學硏究者開始關注作家們的繪畫。他們不僅僅把這些繪畫作為研究作家創作心理與個性的素材,而且視為一種特殊的藝術現象。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繪畫還被作為美術研究的對象。當然,要做好這一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課題的研究是困難的。這首先要研究者具有繪畫的修養,以及鑒賞力與研究能力。所幸的是,多才多藝的俄羅斯不缺乏這種人才,一些兼通文學與繪畫的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已經動手開墾這個「文化處女地」了。我們靜心以待,期盼他們新的發現與新的成果。

- END -

《傾聽俄羅斯》

文學大師們的另一支筆

——俄羅斯經典作家的繪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驥才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春運是一種文化現象

TAG:馮驥才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