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曉慧:俄羅斯進口替代與經濟危機

高曉慧:俄羅斯進口替代與經濟危機

高曉慧

俄羅斯進口替代與經濟危機

內容提要

俄羅斯自轉型以來共經歷三次進口替代過程,經濟危機引發進口替代,進口替代又由自發過程轉變為解決俄羅斯經濟結構性矛盾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俄羅斯第一次大規模進口替代發生在1998年經濟危機之後,由於俄羅斯存在大量閑置產能,對國內產品需求的增長容易得到滿足。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而急劇下跌的盧布匯率進一步推動了俄羅斯進口替代的發展。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進口替代在農產品、食品、消費品以及某些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生產周期較長、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領域還需要一定時間。總的來看,進口替代在價格供給彈性較大的商品上效果比較明顯,而在受技術等條件約束價格供給彈性較小的商品上實施效果不佳。當俄羅斯經濟形勢好轉後進口替代政策能否持續下去仍需觀察。

關鍵詞

俄羅斯 進口替代 反危機計劃 結構改革

作者簡介

高曉慧,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基金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階段性成果。

一、俄羅斯進口替代進程與經濟危機密切相關

進口替代就是用國內生產的商品替代進口商品。為了刺激進口替代,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通常採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配額和進口許可證)等措施保護國內具有潛力的幼稚產業,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完成國內工業化進程,進入國際市場,從而實現進口替代—自給自足—出口導向的過程。俄羅斯進口替代在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本國的特點。俄羅斯在轉型前已經完成了國家工業化過程,1992年隨著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俄羅斯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資源依賴型經濟更加凸顯。縱觀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國際市場石油、天然氣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市場行情良好,盧布升值,憑藉石油美元俄羅斯進口其所需要的工業品和食品;而每當經濟遭遇危機,盧布貶值,進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替代便納入人們的視野。1998年、2008年和2014年三次經濟危機都使進口替代問題提上俄羅斯政府的議事日程。其傳導機製為:經濟危機—盧布貶值—進口減少—進口替代。

從圖1可以看出,1998年、2008年和2014年的三次危機都引發了俄羅斯進口下降,並且進口下降的最低點均為危機發生的下一年,1999年、2009年、2015年俄進口額分別下降31.9%、36.3%、36.3%。雖然進口減少是盧布貶值引致的一個自然結果,但是進口替代政策已成為俄羅斯反危機計劃的一部分和解決俄羅斯經濟結構性矛盾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

(一)1998年的進口替代

1998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外匯市場遭受了空前的打擊,俄政府被迫放棄了「外匯走廊」這一國家調節匯率的政策,改為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盧布匯率跌入新一輪持續貶值的災難中。根據俄聯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98年盧布對美元的匯率為1﹕20.65(直接標價),1999年貶值為1﹕27,2000年貶值為1﹕28.16。盧布貶值,對於產業結構畸形、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的俄羅斯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消費者無力購買,被迫購買國產商品。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進口替代就發生在1998年盧布劇烈貶值之後。與1997年相比,1998年俄羅斯進口下降19.4%,1999年與1998年相比下降31.9%。危機之後,由於俄羅斯存在大量閑置產能,對國內產品需求的增長容易得到滿足。貶值造成的進口減少成為俄經濟增長重要因素。1999—2000年,進口替代因素對製造業產生了尤為有利的影響。按照一些經濟學家的評估,1999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工業生產增長中的25%與進口替代有關。1998年的進口替代是由盧布貶值引發的自然進口替代過程,2000年以後隨著國際市場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俄羅斯進口替代的作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迫切程度有所降低。

(二)2008年的進口替代

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而急劇下跌的盧布匯率又一次推動了俄羅斯進口替代的發展。俄羅斯政府把進口替代「由自發過程上升為國家戰略」,2008年11月17日頒布的《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社會經濟發展長期構想》、2009年5月12日頒布的《2020年前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和2013年12月24日頒布的《關於禁止和限制在國防和國家安全訂貨中採購外國產品和服務的規定》對俄羅斯進口替代戰略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前兩個文件都把食品安全及軍工和戰略領域的進口替代作為優先方向,後一個文件從國家安全戰略視角,以禁止和限制進口的方式使國防產品實現進口替代。2009年俄羅斯進口比2008年下降36.3%。此間俄羅斯進口替代主要涉及食品(如肉類、植物油和糖)、家用電器和車輛(如在俄羅斯組裝車輛及大量零配件國產化替代成品車進口)。俄羅斯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領域的關鍵配件都依賴烏克蘭。隨著進口替代政策的實施,俄羅斯鋼管、鐵路車廂、飛機和火箭部件等生產領域得到發展,來自烏克蘭的進口相應逐步減少。普京曾積極評價俄羅斯的進口替代,特別是重要戰略部門的進口替代,同時也提出不能完全限制進口,反對全面的進口替代,認為只有重要戰略部門的進口替代才是必需的。2009年11月5日普京指出,進口替代並不是目的,在國際分工框架內高效運作其實更有利可圖,可以獲得國外質優價廉的產品。但在某些情況下,俄羅斯還是需要實施進口替代的,因為有些民用工業領域似乎不涉及國防和安全,但其最終產品仍與國防相關。普京強調,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關閉國內市場和保護落後產業,正相反,是要創建真正有競爭力的新產業,生產高品質的大眾消費品。例如,俄羅斯現在生產的汽車,特別是合資品牌的汽車,就完全符合國際質量標準。以價值量計算,由於汽車行業的發展,俄羅斯每年減少了約200億美元的進口。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農業領域。

(三)2014年的進口替代

烏克蘭危機後,歐美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制裁,俄羅斯也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對原產於歐盟成員國以及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肉類、魚類、奶製品、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實行禁運。與此同時,油價下跌、盧布貶值也進一步加快了俄羅斯進口替代的進程。2014—2016年俄羅斯的進口額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9.8%、36.3%和0.3%。進口替代體現在進口減少和國內市場相應產業的增長上。在國家政策層面,2015年1月27日俄羅斯頒布了《關於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優先措施》。作為2015年版的反危機計劃,該措施強調,支持進口替代和非原料部門的出口,吸引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特別是國防工業領域。2015年8月5日,俄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簽署了關於成立進口替代委員會的文件。該委員會主要負責協調聯邦權力機構、聯邦主體權力機構、地方自治機構以及相關進口替代政策執行機構之間的相互關係。進口替代委員會設兩個分委會,分別是民用經濟問題分委會和國防工業問題分委會,由梅德韋傑夫擔任主席。進口替代委員會每3個月至少召開1次會議。2016年3月1日俄羅斯又頒布了《2016年俄羅斯聯邦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發展計劃》,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老工業基地再工業化的戰略構想。2014年經濟危機使進口替代由自發過程、局部的產業政策上升為系統的國家再工業化戰略。

二、俄羅斯進口替代的指標體系

(一)進口替代的主要指標

一般而言,涉及進口替代的指標主要有:1.自給率(A):國內產出佔總供給的比率。A=Y/Z,其中Y為國內產出,Z為國內總供給。2.進口率(m):進口佔總供給的比率。m=M/Z,其中M為進口。3.年初儲備(R):年初儲備為上年年底結餘的產品。4.國內總供給(Z):國內總供給為年初儲備加上國內產出和進口。Z=R+Y+M。

(二)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進口替代的主要指標

俄羅斯進口替代的指標分為三大類:第一類,俄羅斯進口替代的主要食品生產。第二類,農業,包括:主要農作物生產;主要農作物產量總計;主要畜產品生產;肉及肉製品的供需平衡表;奶及奶製品的供需平衡表。第三類,貿易,包括:進口商品結構;食品的進口結構;農產品、原料和食品的進口;食品及其生產原料進口的地理分布;某些禁止進口到俄羅斯境內食品的地理分布;俄羅斯進口商品在零售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部分進口商品在其商品總供給中的份額;主要食品的銷售;主要食品的儲備。從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局設置的進口替代指標和統計數據看,俄羅斯進口替代的效果更多地反映在農業、農產品、食品以及進口商品佔國內商品總供給比重的變化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進口替代在價格供給彈性較大的商品上效果比較明顯,而在受技術等條件約束價格供給彈性較小的商品上實施效果不佳。本文主要通過俄羅斯進口商品結構、進口商品在零售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肉及肉製品的生產和進口、奶及奶製品的生產和進口、部分進口商品在國內商品總供給中的比重等幾個指標來分析2014年以來的進口替代效果。

三、2014年後的進口替代及其成效

(一)2014年的進口替代政策基本遵循市場經濟原則

俄進口替代的特點是,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除政府採購和針對個別制裁俄羅斯的國家進口商品調整關稅外,基本都是依據市場經濟原則通過金融和財政政策進行扶持。如俄政府為了扶持進口替代項目組建了俄工業發展基金。政府從聯邦預算資金中有針對性地向實施進口替代項目的企業提供貸款。自2014年8月起工業發展基金開始運作,其任務包括在項目的試生產階段進行融資。該基金預算為200億盧布,向工業企業提供貸款的期限為5—7年,年利率為5%。企業借款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具有良好信用記錄;貸款金額應由申請人以凈資產提供擔保或由銀行擔保;資助項目應用於引進先進技術、研製新產品或組織進口替代生產。

(二)俄羅斯進口替代取得初步成效

從俄羅斯的進口商品結構看,2014年與2017年相比進口商品結構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穩居前三甲的仍然是機械、設備和車輛,化工產品和橡膠,食品及其生產原料,分別占進口總額的45%、18%、15%左右(見表1)。

從俄政府關於進口替代政策的內容來看,進口替代不是要替代所有的進口產品,而是與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工業緊密相關的一些關鍵技術設備,涉及農業、工業(如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醫藥等)和國防軍工等重點行業。從實施效果看,俄羅斯的進口替代在農業、食品、消費品以及某些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消費品還是食品,其進口在零售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總體呈波浪式下降趨勢,說明進口替代在該領域逐步顯效,特別是食品,進口佔比下降幅度大於消費品。而在食品類中,進口替代的情況又有所不同(見表3、表4、表5)。

由表3可知,2014—2016年俄羅斯肉和肉製品從國外進口的比重由16.4%降至9.5%,國產佔比從76.3%增至83.7%,增長7.4個百分點,進口替代效果明顯。根據表4的數據,2014—2016年俄羅斯奶和奶製品從國外進口的比重由21.8%降至17.5%,國產佔比從73.5%增至77.5%,增長4個百分點。根據俄羅斯政府2012年7月14日頒布的《2013—2020年農業發展及農產品、原料和食品市場調控國家綱要》,2020年前,俄羅斯國產食品在國內食品總供給中的比重應為:穀物99.7%、甜菜糖89.7%、植物油88.6%、馬鈴薯98.7%、肉類和肉製品88.3%、牛奶和奶製品90.2%?。從2016年的情況看,肉和肉製品的進口替代距離目標值還有4.6個百分點;俄羅斯國產奶和奶製品的生產雖然有所增長,但距離確立的90.2%的自給率還差12.7個百分點。俄羅斯農業部部長特卡喬夫預測,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將超過1億噸,而國內糧食需求約為7?000萬噸,預計2—3年後畜禽肉的國內供應將趨於充足,3—5年後,水果和蔬菜的生產能夠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而國產奶製品全部實現國內供給還需要7—10年的時間。

表5清晰顯示出2008—2016年經過兩次經濟危機後進口替代的效果。2008年危機後的兩年上述14種商品中只有肉類和家禽、家禽肉兩項進口佔比逐年減少,牛肉、香腸製品、動物油、奶粉和奶油、糖5項不降反升,豬肉、肉罐頭、乳酪、麵粉、米、植物油、糕點7項先降後升;而2014年危機後兩年上述14種商品中肉類和家禽、牛肉、豬肉、家禽肉、乳酪、米、糕點、糖8項進口佔比逐年減少,植物油、奶粉和奶油兩項不降反升,先降後升的有肉罐頭、香腸製品、動物油、麵粉4項。從上述14種商品進口替代的效果看,2014年後的進口替代要優於2008年的進口替代。從2008—2016年進口替代的總趨勢上看,肉類和家禽、牛肉、豬肉、家禽肉、乳酪、植物油進口替代效果突出,香腸製品、麵粉、米、糖等原來進口佔總供給的比重本就不高,其佔比的變化對經濟影響不大。值得注意的就是奶粉和奶油,2008年其進口佔比為30%,之後逐步上升,2010年為60.1%,2013年為60.5%,2016年為59.6%,是進口替代沒有良好表現的項目。這是大量低效運轉的養殖場倒閉、奶牛數量減少所致。

在農產品、食品、消費品等領域進口替代取得成效的同時,金融領域的進口替代也取得一定成績。為了應對萬事達和維薩公司的制裁,俄於2014年8月發行了獨立支付系統銀行卡「普羅100」,並自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啟用國家支付系統,旨在確保國內銀行業務的順利和通暢,減少對西方公司金融服務的依賴。美歐制裁以來,世界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多次降低俄羅斯及其公司的信用評級。俄羅斯認為,本國公司不能從西方評級機構獲得正常的信用評級,導致外國投資進一步撤離俄羅斯。為此,俄決定於2015年12月11日正式宣布組建自己的國家信用評級機構(ACRA,Analytical?Credit?Rating?Agency),以打破西方在此方面的壟斷地位,對抗西方藉此對俄經濟造成的破壞。由此,投資者在採納美國機構預測的同時,也可以參考俄羅斯信用評級機構的評估。

俄羅斯的進口替代在農產品、食品、消費品以及某些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生產周期較長、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領域,進口替代的效果還需要一個過程。根據俄羅斯政府的計劃,到2020年,如果進口替代能夠順利實施,機電產品的進口率將大幅降低:預計機床製造由88.4%降至58%,無線電設備由82%降至44%,石油天然氣設備由60%降至40%,民用飛機製造由80%以上降至40%,重型機械製造由將近70%降至35%,電力設備由50%左右降至30%,農業機械由50%—90%降至20%。俄羅斯政府在制定進口替代政策和增加國內產品生產中主要面臨兩個障礙:一是國外生產的零部件和耗材價格急劇上漲,二是對國外技術具有較高的依賴性。例如,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根據2016年的數據做出的估算,以盧布計算的進口計算機和電信設備價格的快速上漲幾乎完全抵消了此類產品進口替代所產生的積極效果。目前俄羅斯實施進口替代政策的國內電子行業的企業正在開發33個項目,嘗試在國內生產高品質的PC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網路設備。但是,由於從國外購買的零部件成本高,國內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採購才能挽救困局。至於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最突出的例子是油氣行業的進口替代。作為投資規模大且投資周期長的行業,該行業設備的國內產品替代非常緩慢。因此,對此類行業的進口替代進程的預期不能過高。

從實踐看,為了減少外國產品在俄羅斯市場的佔有率,多家大型企業已加緊行動。2015年,在烏里揚諾夫斯克一家新建機床廠已經開始生產機床,在莫爾多維亞已建成俄羅斯第一家光纜生產企業,克拉斯諾達爾的「克拉斯」(CLAAS)農業機械廠已建成第二條生產線。

在工業領域的進口替代產業計劃框架內,俄羅斯市場首次出現了國產氣體分離膜組件。在航空、造船和工程機械製造領域,烏蘭烏德造船公司和烏蘭烏德飛機製造公司成效卓越,生產了原來一直從烏克蘭進口的艦船用發動機和「米」系列直升機組件。

在IT界也出現新變化,俄羅斯程序員都參與了名為「我的辦公軟體」(My ?Office)的國產軟體開發,以取代美國的微軟辦公軟體(Microsoft Office)。自2016年1月1日開始,軟體進口替代法規定,作為政府採購方的國家機關必須按照規定程序選購本國軟體。

從地區發展看,因俄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致使各地進口替代政策實施效果也不盡相同。截至2015年年底,俄羅斯全境僅有約40個地區通過了進口替代計劃,20個聯邦行業進口替代計劃尚未得到所有地方政府的認可,有些計劃仍停留在紙面上。而對於企業來說,有些進口產品要實現國內替代確實存在實際難度,因為國內根本沒有替代品或國內產品質量低、產量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相關企業落實進口替代政策的積極性。

俄羅斯進口替代政策經歷了從被動應對、局部產業政策上升為主動解決俄經濟結構性矛盾和保障國家安全的發展戰略這一進程。1998年和2008年的進口替代過程,雖然初見成效,但都被後來經濟形勢的好轉所淹沒。對於2014年的進口替代的評價,儘管比前兩次取得了更積極的成果,但還應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一旦西方國家對俄制裁解除或國際市場行情好轉,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是否會重新顯現?另外,俄羅斯畢竟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獲得比較優勢溢出效應也是其必然選擇,因此,俄羅斯2014年的進口替代政策能否如其所願成為一項國家長期發展戰略,我們將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淑華)

來源:《俄羅斯學刊》2018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俄羅斯學刊 的精彩文章:

TAG:俄羅斯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