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幽蘭茶文》千利休茶故事

《幽蘭茶文》千利休茶故事

歷史最低!歷史最低!歷史最低

報名立減400元!!!

即日起到2月16日之前報名中級茶藝周末班、日常班課程立減400!即培訓費1980元。

海茶協·幽蘭茶藝

好消息!

:海茶協·幽蘭茶藝國家職業技能中級茶藝師培訓班的學員們,分別於2017.6.18日,2017.7.12日,2017.11.26日經考核全部合格通過,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中華全國供銷作總社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現證書已經全部收到!

海茶協祝各位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千利休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是日本無人不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家教非常成功,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八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留下來的故事不計其數,其中有五個故事我特別喜歡。

(一)

千利休到晚年時,已經是公認的偉大茶師,當時掌握大權的將軍豐成秀吉特地來向他求教飲茶的藝術,沒想到他竟說飲茶沒有特別神秘之處,他說:「把炭放進爐子里, 等水開到適當程度,加上茶葉使其產生適當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長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涼爽,在冬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溫暖,沒有別的秘密。」

豐成秀吉

秀吉聽了這種解釋,便帶著厭煩的神情說,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厲聲地回答說:「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這種情形,我很願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後來留下一首有名的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這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道」可言了。

(二)

另一個是千利休教導他兒子的故事。日本人很愛乾淨,日本茶道更有絕對一塵不染的傳統,如何打掃茶室因而成為茶道極為重要的傳承。

傳說當千利休的兒子正在洒掃庭園小徑時,千利休坐在一旁看著。當兒子覺得工作已經做完的時候,他說:「還不夠清潔。」兒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時候,千利休又說:「還不夠清潔。」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許多次。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對他說:「父親,現在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石階已經洗了三次,石燈籠和樹上也灑過水了,苔蘚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層新的青綠,我沒有在地上留一根樹枝和一片葉子。」

「傻瓜,那不是清掃庭園應該用的方法。」千利休對兒子說,然後站起來走入園子里,用手搖動一棵樹,園子里霎時間落下許多金色和深紅色的樹葉,這些秋錦的斷片,使園子顯得更乾淨寧謐,並且充滿了美與自然,有著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搖動的樹枝,是在啟示人文與自然合諧乃是環境的最高境界,在這裡也說明了一位偉大的茶師是如何從茶之外的自然得到啟發。如果用禪意來說,悟道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過的是一樣的生活,對環境的觀照已經完全不一樣,他能隨時取得與環境的和諧,不論是秋錦的園地或瓦礫堆中都能創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三)

有一年年末,又到了啟用新茶的季節。

有一天,千利休帶女婿萬代屋宗安一起去參加一位茶人的茶會。

進入茶庭後,兩人注意到兩進茶庭園中間安置的是一個上下開閉式的吊門,吊門是先用木條編製成網格狀,然後再在後面釘上一塊木板的樣式,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

宗安眺望著吊門讚歎道:「真是蕭、寂、簡、雅的製作,給人以興味無窮的感覺。」

而利休的觀點卻不一樣,「吊門製作得很不錯,但我卻沒有一點兒你所說的蕭、寂、簡、雅的感覺。這個吊門肯定是從遠方的某一古寺之中得來的,然後又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才運到這裡。如果從真正的茶人素樸的心境出發想安這樣一個吊門的話,應該親自去小作坊或賣柵門的小店提出自己的要求,請對方用松樹或杉樹的邊角料拼制一個粗製的吊門,也惟有這樣的吊門才會真的引起人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是很容易看出一個茶人的修為水平的。」

花高價故意製作出來給別人看的「蕭、寂、簡、雅」只不過是一種假面具,掩蓋不了其奢華的本質。

(四)

有一次,一位叫上林竹庵的人請千利休參加自己的茶會。千利休答應了,還帶著眾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歡喜,在千利休和弟子們進入茶室後,開始親自為大家點茶。但是,由於他過於緊張,點茶的手有些發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筅倒下、茶筅中的水溢出,顯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們都暗暗地在心裡發笑。

可是,茶會一結束,作為主客的千利休就讚歎說:「今天茶會主人的點茶是天下第一」。弟子們都覺得千利休的話不可思議,便在回府的路上問千利休:「那樣不恰當的點茶,為什麼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說:「那是因為竹庵他為了讓我們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緣故。所以,沒有留意是否會出現那樣的失敗,只管一心做茶。那種心意是最重要的」。

(五)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千利休的孫子宗旦的,宗旦不僅繼承了父祖的茶藝,對禪也極有見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彌送給宗旦一枝寺院中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一向就是極易掉落的花,小沙彌雖然非常小心地捧著,花瓣還是一路掉下來,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著。到宗旦家的時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認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點也沒有怨怪之意,並且微笑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從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名貴的國城寺花筒拿下來,放在桌上,將落 了花的椿樹枝插於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後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對小沙彌獻上一盅清茶,謝謝他遠道贈花之誼,兩人喝了茶後,小沙彌才回去向師父復命。

宗旦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花開花謝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

從花開到花落,可以說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見那清寂與空靜之美,並對一切的流動現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寬容的敬意,他把空變成一種高層次的美,使「色即是空」變成「空即是色」。對於看清因緣的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不是那麼難以領會了。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之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呀!

在日本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凈、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現代,大家都公認不學禪的人是沒有資格當茶師的。

因此,關於茶道,日本人有「不是茶」的說法,茶道之最高境界竟然不是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們透過茶,是在渴望著什麼,簡單地說,是渴望著渺茫的自由,渴望著心靈的悟境,或者渴望著做一個更完整的人吧!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發現 I 習茶 I 樂趣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的另一種神奇力量!
以茶養生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