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做一個有錢人,能吃上什麼樣的年夜飯? | 短史記
文 | 楊津濤
農曆正月初一,在古代稱為「元旦」,民國建立後改為「春節」。在春節的前一晚,中國人還要過除夕,全家一起吃年夜飯。
現在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幾乎到了想吃什麼有什麼的地步。但若是在古代,中國人在年夜飯上能吃到些什麼呢?
唐有餃子,宋有湯圓
孔孟先聖過年主食只有「粗糧」
1、先秦吃「麥飯」,唐朝以後米、面普及
無論年夜飯上有什麼山珍海味,人們少不了要吃主食。
米飯、饅頭、麵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
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穀」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是「小米」,後兩個是「黃米」。中國是小麥的原產地之一,但小麥長期不被重視,吃的話,也只是用麥粒煮飯,製作「麥飯」。要到兩漢時期,穀物制粉技術才逐步推廣開來,出現了饅頭、餅、麵條等食品。
這意味著,孔子、孟子們要是吃年夜飯的話,主食只有今天所謂的「粗糧」。
中國人的糧食結構在唐代發生歷史性改變。粟、大麥、小麥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作物。
這個時候,在較少種植水稻的北方地區,大米的價格超過粟米和麵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屬於糧食中的奢侈品。①在南方,麥類種植範圍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麥類需求大增,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臨安城(杭州)中麵食店隨處可見,飲食上「無南北之分」了。
2、餃子、湯圓有美好寓意,成為過年必吃食品
餃子在今天已成為許多中國人過年必吃的東西。
這種食物在唐朝時已出現雛形,在宋朝稱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來自蒙古語或回回語,在一些地區沿用至今),後來也有「水點心」、「煮餑餑」等名字。因其形如元寶,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同時又便於人們把各種象徵吉祥的銅錢、糖果等包在餡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餃子成為北方人過年的必備食品。②
南方過年的「標配」湯圓起源略晚。
其前身是北宋上元節(元宵節)吃的「圓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金桔水團」等不同餡料的做法。明朝時,北方在正月初九後吃「元宵」,製作方法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這顯然已經和今天沒什麼區別了。湯圓因其形狀,被賦予「團團圓圓」的意思,過年時吃顯得吉祥、應景。③
所以,理論上,如果我們回到明朝過年,在北方可以吃上餃子,在南方可以享受湯圓。
圖: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
羊肉統治千年,豬肉南宋翻身
唐朝文化圈已開始流行生魚片
1、魏晉至唐宋羊肉是主流;鹿肉曾是「大眾食品」
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
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在唐人韋巨源《燒尾宴食單》記錄的58種菜品中,有16種是羊肉或乳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廚止用羊肉」的規定,以至宋真宗時,宮中一年要殺數萬頭羊。受上層示範作用的影響,老百姓也爭相食羊。
金朝佔領北方後,江南羊肉產量不足,豬肉的地位才迅速上升。臨安城內肉鋪眾多,在過年前後,每家能賣出數十頭生豬。④
當時數量依舊龐大的野生動物群,成為人們的「天然食庫」。現代人很難想像,周武王一次狩獵,就能捕獲麋鹿5000多頭、犀牛12頭,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動物」。⑤因此,如果回到古代過年,年夜飯中的野味可能極為豐富,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無不是人們的盤中餐。其中以鹿肉最為常見,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因要用牛耕田,古代所有政府都禁止殺牛,違反者會被施以重刑。過年時,如果想要吃燉牛肉,只能冒險到黑市上去買「非法牛肉」。在宋朝賣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業,因為買一頭活牛5~7貫(1貫通常合1000錢),而牛肉一斤100錢,也就是說,一頭兩三百斤牛,能輕易賣出20~30貫。
2、唐朝禁止吃鯉魚,生魚片是古代文人最愛
過年餐桌上當然也少不了「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
古代養雞業很發達,人們也習慣吃雞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雞黍,約我至田家」的名句。河魚捕撈不盡,價格相當便宜。只是唐朝時候,皇家姓「李」與「鯉」同音,禁止吃鯉魚。愛吃糖醋鯉魚的朋友,到了唐朝,怕是要失望的。
魚在古代有一種特殊吃法,即所謂「膾」,也就是生魚片。唐宋時期「膾」頗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後,總結出「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的經驗。李白詩中「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說的正是「膾」的具體做法。要是回唐朝過年,吃上一盤鮮美的鯽魚膾,可算得上是別具風味。⑥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已趨同於現代。如乾隆舉辦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屬於常見之列,包括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等。⑦
圖註:
現在生魚片主要流行於日本
快炒的普及很晚
宋朝已
溫室種反季節蔬菜
1、古人冬季鮮少有綠色菜蔬
現在過年,各個地方、各個季節的蔬菜,在市場上都能找到。但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實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鹹菜。⑧年夜飯也只能吃這個。貴族的情況會好一些,唐朝時,長安附近曾利用溫泉產生的地熱栽培反季節蔬菜,供皇室享用。
到了宋朝,溫室技術得到發展,出現了利用糞土發酵供熱,栽培蔬菜的技術,讓北方人的年夜飯中多少有了一些「綠色」。
在古代南方,過年時是有蔬菜吃的。最有可能吃到的是牛蒡(東洋參)、紫蘇、白蘘荷這些現代人已不太知道的蔬菜,作為調味品的姜,也會作為一種菜肴,出現在餐桌上。愛吃辣椒的話,則要等到清朝。辣椒在明末從美洲傳入中國後,先是被當作觀賞花卉,後來才成為一種調味品。⑨
2、快炒很晚才普及,古代的蔬菜通常也只能煮羮或生吃
有好的食材,還要配合恰當的烹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國菜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講究色香味俱全,但現在最常見的烹飪方法「快炒」,要到南北朝時才出現,至於相對普及更要遲至宋朝。
這意味著,若是在唐朝以前的時代過年,年夜飯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說生吃的「膾」。
除了炒熱菜外,中國人還習慣吃冷盤。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大約從晉朝開始,古人過年也會吃一種很重口的冷盤——五辛盤,通常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種辛味食物的拼盤,有時也會放胡椒、花椒等,又稱「椒盤」。宋詞中「節物映椒盤,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說的就是春節吃五辛盤的風俗。⑩
說了這麼多,回頭來看,若是真生活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即便你我腰纏萬貫,想破腦袋,年夜飯可供選擇的東西,其實依舊寥寥可數。
過年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真算是現代人才有的享受。
注釋
①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80頁;②③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北京旅遊出版社1987年,第36—48頁;④王曉民:《宋代肉食品消費研究》,陝西師範大學2013年;⑤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105頁;⑥劉朴兵:《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以中原地區為考察中心》,華中師範大學2007年;⑦清宮膳食檔案所記,《除夕夜乾隆桌上有嘛菜》,《城市快報》2015年2月14日;⑧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⑨王子輝:《明代引進的農作物對中國飲食的影響》,《中國烹飪研究》1997年第3期;⑩王偉勇:《兩宋立春、除夕、元旦詞中所見之飲食文化》,《文史知識》2010年第6期。
推薦閱讀
中國人吃狗肉的愛好,是如何中斷的?
過年要給長輩下跪的陋俗,竟然還沒有消失!
※這群洋人成天批評中國,給中國人「洗腦」 | 短史記
※這是一張讓1.36億人心碎的真實照片,非常真實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